分享

识时 | 非遗中国之超级宣纸……

 引水思源 2023-08-07 发布于福建

戴光明:“超级宣纸”诞生的背后

文/梁水源

原载《知识窗》202308期

地处皖南山区的泾县溪水回环,是中国著名的宣纸之乡,宣纸、书画纸企业有200多家,年产量800多吨。其中,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宣纸生产企业。在公司的“超级宣纸”生产车间里,弥漫着宣纸的香气,近百名制纸工匠齐心协力地进行“三丈三”宣纸巨制。

“123,拖起来……”“123,挽起来……”44名技艺精湛的捞纸工匠和着嘹亮的劳动号子,在捞纸车间负责人戴光明的指挥下,共同抬起长11.4米、宽3.6米的竹帘,整齐划一地重复着捞纸动作。工人们把粗壮的手臂扎进水里,一帘水、二帘水,他们在纸浆槽里来回托、挽两次,静待水从竹帘沥下,纸浆便均匀而平坦地铺在竹帘上。接着,一直站在纸浆槽边的8名辅工拉紧绳子,竹帘应声而起,龙门吊上滑轮转动,将纸帘护送到上帖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戴光明说:“制作超级宣纸,其中公认的技术难度最大、最关键的就是捞纸环节,它直接决定了纸张的厚度和平整度。这个过程需要44名捞纸师傅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地配合。”

捞纸车间里有众多捞纸名匠,他们仔细钻研,终于找到了复原古代超大型宣纸的方法。工人后承平已经从业30年,工作间隙,他都会把双手伸进热水中取暖。他说:“捞纸的要求很高,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才行。平时最难克服的就是天气冷,捞纸时需要把袖子卷起来,胳膊放进水里,即使冻得难受,也要坚持。”提帘、放帘、掀帘,纸慢慢脱离竹帘,被安放在纸帖上,这时工人才敢松一口气,抬着竹帘返回纸槽,开始下一张纸的捞制。待纸张积累到150张时,工人会将纸帖抬到烘干区。

烘干前,工人要先进行牵纸作业,2名牵纸工骑在木梯上,从两头往中间小心翼翼将纸一张张撕下,底下6名牵纸工配合完成牵纸工作后,将纸送往烘干区。烘纸是利用蒸气使密封的铁板产生热度,工人以长木条轻卷手抄纸,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烘纸区高温墙两侧各有6人,分上、中、下三个部位,用纸刷将湿漉漉的宣纸刷上高温墙,水汽瞬间升腾而起。当宣纸渐渐变硬,工人再将宣纸细致地卷起。待宣纸烘干后,工人还要进行最后的工序——检(剪)纸。检验女工需要用极快的速度剔除宣纸中每一个肉眼可以发现的瑕疵,再把合格的宣纸裁切、打包,盖上印章封存起来,一张尺寸达11米×3.3米的“超级宣纸”才算真正完成。

“宣纸的制作有将近100道工序,每天可抄制65张左右,成品率只有40%,每张'超级宣纸?的市场价已达1.5万元人民币。”戴光明说,宣纸的制作工序复杂,制作工人要有工匠精神。2006年5月,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丈三”宣纸曾荣获吉尼斯“手工捞制的最大宣纸”世界纪录证书。

宣纸,顾名思义,诞生于安徽宣城,是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料与传承工艺制作出来的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承载。在戴光明的带领下,近百人齐心协作,成功制作出巨型宣纸,整个捞纸过程场面震撼,激动人心,这些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匠心与情怀。




新视频上线

城市风景一角------



作者/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梁子等。退役军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杂志社签约作者。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读者》《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公开发表超过3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