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业30年,每张宣纸误差不超1克,他是如何做到的

 来来永胜 2018-01-28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周东红就是安徽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周东红说,30年来,他忠诚于宣纸事业,用行动践行着人生梦想。


周东红现在是当地出了名的捞纸大师,每年经他手捞出的纸就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看着周东红捞纸如行云流水,其实在他刚进厂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这个行业。图为周东红正在工作中。图片来源:宣城市文明办


  1986年,18岁的周东红因好奇宣纸“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奥妙,便懵懂产生了“想学造纸技艺、传承古法制纸”的想法。但家人得知后,却极力反对,劝他说:“宣纸行业太苦,年轻人坚持不下来。” 


  但周东红却偏偏不信这个邪,撂下一句“学不成,我不回来见你们。”的话后,头也不回地来到了自家舅舅的小岭宣纸厂做“学徒工”。当年的小岭宣纸厂因技术不外传,所以周东红这样的“学徒工”只能偷师学艺。 


  “当时有人在背后‘嘀咕’,入门这么晚,还想当行业状元?”周东红回忆,做学徒的日子里,自己只能站在师傅旁记下捞纸的“口诀心法”,等工人们全去吃饭、下夜班的时候,自己才有机会能摸上心心念念的捞纸工具。 


  昏暗的灯光下,学着厂里师傅们的样子,周东红虔诚地端着竹帘子,在白浆水里轻轻一捞、再捞,帘子上立即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白色。想到这层白色的浆水,晒干后就是一张能演绎万般风情的宣纸,年轻的小伙子心中充满了无尽希冀。 


  但偷偷摸摸地学、没日没夜地练,却并没能给这个勤奋的小伙子相应的回报。当时他捞出的纸,连自己的舅舅都看不过眼,只给了一句评语:“这些纸破绽多,不合格。”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不起失败。”为了学好本领,打扎实基础,一天夜里他找到了小岭宣纸厂里的捞纸“大师傅”曹三平。曹三平看着年轻的他,立下规矩:每天的练手时间不能低于8个小时。其余时间,宣纸每个步骤都要熟悉。 


  得到了师父的指点,周东红对捞纸更为着迷,当徒弟的6个月时间里他从未回过一次家,除了睡觉之外,几乎所有时间他都和纸槽为伴,以捞纸度日。


  凌晨4点,周东红和师父双手托住竹帘,将以约30度斜角插入水中10厘米左右,稍停顿一下又麻利地从水中抽出。他手腕一抖,竹帘子上沾了一层白色的纸浆。随后,师徒二人跨步转身,熟练地将竹帘倒扣在池边的一个石板上,一张纸最重要的步骤就算完成了。 


“连做梦都是在捞纸。”周东红的这话可不假,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宣纸高达100多种。要想掌握这100多种宣纸制作的技术要领,就要熟悉100多种水浆动态,练就100多种分寸得当的手感,体味100多种细微差别……图为周东红正在捞纸。图片来源:宣城市文明办


  看似简单的动作,没有上10年的功力,很难拿捏准。 


  时间一天天过去,曹三平在一次查看徒弟的捞纸质量后,嘴里吐出两个字“成了”。 


  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周东红“一蹦三尺高”,在他的想法里小岭宣纸厂固然是自己成长之初的地方,但安徽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才是造纸工匠们的“朝圣”之所。为了实现当初心中的“造纸梦”,他拜别恩师,又独身一人踏上了去泾县宣纸厂的征途。 


  刚来到泾县宣纸厂,他收到了每天捞800张的任务。“想要熟能生巧,必须自我加压。”有着执着拼劲的他,要求自身每天再多捞工作量的50%。于是,周东红每天凌晨1点就起床,工作时间超过17个小时。 

 

  捞纸工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站在捞纸槽外,不停地做重复性的肢体屈伸动作,类似的动作从早到晚,不得间断。因为,水槽中的纸浆不等人,“娇气”的纸浆错过最佳时间,便会沉淀、变质。 


  最苦的还不是身体关节的疼痛,到了夏天才是大伙最难耐的时候。温度高达40多度的捞纸作坊中,没有任何空调设备,双手浸泡在混合野猕猴桃汁液的纸浆中,手部霉烂成了夏天的“主旋律”。 


  “每年从6月份到9月份,老周的手没一块好皮。”周东红的妻子张晓霞说,丈夫的手从指间一直烂到手腕,最严重甚至能看到红兮兮肉中的白骨。 


  “疼,钻心的疼!一天最少2管华佗膏。”周东红看着自己的手调侃道,“再过2个月又到了腐烂的时候。每年这个季节,只要不捞纸,五个手指都得始终保持着张开的姿势,好让双手通风透气。” 


没有谁能随便成功,周东红也是一样,成为捞纸行业中的佼佼者,是他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图为周东红荣获2016年“最美职工”称号。中国文明网 王楠 摄 


  很多人眼里,过了夏天也许捞纸的工作环境会有点改善。“冬天他的手红肿成包子,还流脓。”张晓霞没好气地抱怨,“就因为这双手,女儿从小到大我都不敢让他抱,生怕细菌传染给孩子。” 


  “不管是烂手,还是冻疮手,都必须下水。”周东红斩钉截铁地说,遇到零下的糟糕天气,还必须先用锤子把纸槽中的冰块砸开再下手,为的就是不让捞纸手感“生疏”。 


  在周东红同事的看来,“吃大苦、耐大劳”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 


  何谓工匠精神?周东红摇摇头笑着说:“‘工匠’两个字对我来说其实还有点陌生,但我只知道始终如一的专注捞纸,精益求精。我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单纯。只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已经存在了千年的传统工艺,让宣纸这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更多'捞纸大师'周东红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