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一松先生是安徽泾县小岭曹氏抄纸竹帘的第七代传承人,掌握着宣纸的制作技艺。之前他来参加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活动时,笔者曾对其进行了专门访谈,了解了先生整个家族对于造纸和竹帘技艺的传承历史。 安徽泾县小岭是中国宣纸的发祥地,也是曹氏家族制作宣纸的发源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传承历史。这里山上青檀密布,山下溪水长流,是古代手工制纸的绝佳宝地。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之称,在明清时可谓处处有纸槽,坑坑有纸碓。清代当地诗人赵廷挥《感坑》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这是对小岭曹氏宣纸业鼎盛时期繁忙情景的生动描述。 传统手工造纸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曹一松先生的祖上,是宋末造纸工匠曹大三。当年曹大三由于缺少耕地,才开始制纸谋生。清乾隆年间进士赵青藜在《泾川小岭曹氏祖谱序》中记载:“曹为吾邑望族,其源自太平,再迁小岭。生齿繁夥,分徒十三宅。见田地稀少,无可耕种,以蔡伦术为生。”从此开创了曹氏家族造纸为生的历程,而手工竹编纸帘的制作正是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重要一环。《天工开物》记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其中“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短短几字背后却略去了无数竹帘制作的辛苦。从上山选材到剖竹、撕篾、油漆、下架,整个竹帘的生产有40多道工序,要求编制人员挑选粗细匀称的蔑丝,用棉线将它们编制在一起,编制出一张好的纸帘十分不易。“毛竹的节比较短,苦竹的节在编竹帘时,比较省工、省时。并且竹节较长也能够节约成本。成年苦竹高大质硬,竹节间距长,易于抽出无节长竹丝,又因味苦,不易虫蛀,是不可替代的编制原料。”曹一松介绍竹帘制作的原材料时告诉我们。目前由于天然苦竹的数量有限,他们正在致力于培养人工苦竹林,但是受到土壤条件、种植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还处在探索阶段。曹一松家编帘有直接文字记载的可追溯至其先祖曹江山,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他的家族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宣纸纸帘制作的传承群体。根据民国间重修的《小岭曹氏宗谱》第八卷记载,生于1840年的曹江山以制作宣纸纸帘为生,其子曹守品(1885—?)继承父业。在20世纪初中期,曹守品一家以制作宣纸纸帘远近闻名。泾县几乎所有制作宣纸纸帘的工匠,其技艺都与曹守品一家有关。曹守品之子曹俊仁(1905-1971),及其孙曹鸿江(1936-),均一生从事宣纸纸帘的制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曹鸿江开门授徒,其子曹斌卿,与其孙曹一松亦从小耳濡目染,年少学艺,从业至今,成为其中的代表。用曹氏鹿纹纸帘制作的“白鹿纸”曾是宫廷御用纸品。如今,曹一松也不断创新,能编织十几个品种。他说,在制作竹帘时“心、手、眼睛,要用在一起”。曹家的纸帘制作,全凭娴熟的手工技艺,上漆,绣上纹饰,每一张纸帘,都留有家传手艺的深厚底蕴。曹一松说,他们目前制作的最大竹帘为11.5米×3.5米,但是竹帘产量由于需求的限制还是比较少。据曹一松所言,其具有代表性的“白鹿牌”宣纸就是由其所家族所设计的竹帘制作而成, 纸张暗纹内隐八匹梅花鹿, 四大四小, 在纸上奋蹄急奔, 尤如一张优美动人的草原逐鹿图。据了解,目前《文房四宝》等纪录片都对于竹帘的制作工艺等进行了拍摄,让冷门的技艺为更多人了解,也为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泾县小岭村生产的纸帘除供应全县大部分宣纸厂家外,还远销福建、浙江等地,部分产品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小岭的故事依旧在曹一松和他的子女们身上延续, 小岭的造纸业也正在他们的努力下不断延伸。愿小岭青檀常在, 溪水不竭, 技艺永存,百世流芳。(本文作者李雪是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2018级古籍保护专业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