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珞琭子、鬼谷子; 三国:管辂; 晋:郭璞《玉照神应真经》《郭氏元经》; 唐:袁天纲、吕才、僧一行、桑道茂、李泌(得到一行的《铜钹要》以及管辂十八世孙《天阳诀》)。 【含章案】:这一阶段从传世的经典书籍来看,命理之法主要是以年柱分三命而论之。郭璞著《郭氏元经》里,已经有相对成体系的三命思维了,而且给出了用法。因为古人对四柱结构的深入理解,让他们早已在六壬之术中体会到日元的独特作用,但并没有在命理典藉中将这种日元的成熟思想应用之于八字命理之中。 古人对四柱的理解,远超今人,为什么年、日是可以算命,而月时却不可单独拿来算命?为什么年要分三命,而现在的子平术却只以日元为主?为什么年为根,月为苗,日为花,时为果?为什么六壬在子平法之先,就用日元为显象断事,日元到底在四柱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而年月日时四柱又分别有什么独特的地位与作用?这些基础层面的构建,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而古人对四柱的结构有着非常精妙的理解。关于四柱结构,一直都是古人讳莫如深而又常常不经意惊鸿一瞥式的提及。 唐:李虚中(得之于李泌)。 李虚中命书-[旧题周]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 第三阶段:年命思维下的日元法——子平术 《珞琭子三命消息赋》 《五行精纪》 韩国藏 《子平三命通变渊源》 日本藏 《玉井奥诀》载于《新刊京本总括天机星学正传》 第六阶段:日元法——子平术的再发展以及歧途 清: 沈孝瞻著《子平真诠》细化了格局用法; 任铁樵《滴天髓阐微》入五行旺衰论格局之歧路; 余春台编《穷通宝鉴》深化了五行天干体象; 民国: 徐乐吾、袁树珊、韦千里等人。 【含章案】:子平术到清代,已经脱胎换骨独立出来,进一步细化了格局,比如《子平真诠》对月令格局的细分,研习者已将视角专注于日元为主的子平法,多已不再热衷于对古法的探究,年命法似乎进一步的成为历史的绝响,而且当时的人对年命法以及徐子平的格局法是多有不理解的,比如《子平真诠·论时说拘泥格局》,将外格定为“末也”,虽然在当时的月令十神格局体系中,这种说法是成立的,但仍如张楠一样,并未真正深入古人,只知道如今可以这样用,批评古人却不明白古人为什么那样用。 《子平真诠》在格局上有所发展,之后任铁樵以旺衰之法论格局而曲解《滴天髓》,清代时期的命理最大的贡献在于以真诠为主的格局和对十天干的个性化特点总结即《穷通宝鉴》。 在民国时期,命理学几乎是沿着清代时期的路子,一是以《穷通宝鉴》十干配十二月为纲要,二是以《子平真诠》为格局之枢纽,三是继续走任铁樵的歧途以旺衰扶抑之法论格局,(旺衰是五行之关键,但绝不是格局之根本),优点是能结合十干体象在四时八节中的状态来论格局喜忌,将每个天干的成败得失配合格局论的更细腻,但缺点是如任铁樵一样,过于注重旺衰扶抑而失之偏颇,将格局理解为日元五行平衡法,这误导了后学多年。 其实他们为什么要走旺衰扶抑的路子,很可能是因为有一段话,他们理解错了。《穷通宝鉴·五行总论》“以义推之,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过与不及,皆为乖道。故高者抑之使平,下者举之使崇,或益其不及,或损其太过。所以贵在折衷,归于中道,使无有余不足之累,即才官印食贵人驿马之微意也。行运亦如之,识其微意,则于命理之说,思过半矣。”他们不明白,什么叫冲气以和,什么叫冲气,冲气就是子平,在冲气的状态上高了要抑,低了要扶,而不是日元的旺衰平衡,每个人的冲气以为和的状态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子平”状态都不一样,原文讲的很深,他们理解的很浅,所以才导致了长期的搞扶抑旺衰。(后面有专门提及对“冲气”“子平”的理解。) 所以民国书房派命理主体上仍是清时的路子,此间虽亦有极个别的命理学者研究古法,如止艮居士《星命抉古录》,多浅近之经验,未入年命法之堂奥。这个时期,书房子平法命理已失其根源,命理研究误入歧途。但在民间江湖中,命理学的发展却如日中天。 《穷通宝鉴栏江网》 日本风陵文库 木刻板 【含章案】:这一阶段,我未见有书籍记载,但民间盲人命理高手多有应用此法者,即以年干为主,分十神,定格局,明藏干,辨喜忌。同时关照三命即支命、纳音身的状态,这是子平法在更深层次的应用于年命中,所以称之为反向渗透。 但盲师虽有传承,但囿于识见,不能通彻其理,有些人只用子平的十神思维去来看年干,只得三命之干禄之法;有些人又只擅于年命纳音来独立运用,只得三命之纳音身命之法,但他们也同样精通明清时期的成熟的子平之法,只是未得完璧之法。 第八阶段:子平年命之会通——子平化的年命法在民间的重构与融合 【小结】:四柱命理的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后会相应举出实例去一一细致解读。 只有了解命理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才能深入其变化的原因,才了解每个阶段的方法的针对性与普适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些学者天才式的创造,如李虚中、徐子平、西蜀易镜、荀判僧等人,但也能感受到一些浅薄的者对后人的误导,如张楠、任铁樵、徐乐吾等人。 所以,今人读书,不可不知其演变之历史,不然一叶障目而误终生之学。 【后记】 一、此文之成因: 谊之:命学和武学其实一样,都是由心法+技法组成的。就像开车一样,油门挂挡这些是技法,交通规则等等是心法,两下结合才能应对各种情况从容驾驶。以五行精纪为代表的古法算命,心法就是禄命身纳音生克等的结构,技法就是口诀和神煞。说白了就是一种纵向的禄命身三元结构,讲时刻在时间上发展的辩证关系。 含章:《五行精纪》读到最后还是会读道德经的。学命理学到最后还是会回到阴阳上来。 灯尘: 易学与佛学一样,开始靠的是基础扎实和勤读书,到了一定的层次靠的是悟而非修。 含章:初学者不要被象法迷惑,以理驭像,理法不行,学象法只会自己越学越乱。 含章:技法有千千万万,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法也会越来越多,但理法就那么些,一切技法都只是理法衍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含章:很多人一上来就喜欢断别人六亲兄弟姐妹几个,如果不是对命理有非常深入的理解,这是一条不归路。 谊之:其他的书,包括梁师的很多书,如果学古法,根本没必要看。因为子平是个只论正五行的横向一元二次结构。只讲正五行之间的关系和十神的关系。所以任铁樵等人才说神煞纳音啥的没用。因为比如神煞是择日发展过来的,就是不是很适合子平的结构。 含章:老师说,如果你还不是顶级高手,那就少高谈阔论,多踏实学。梁师的《禄命法千年沿革史》,对于研究古法非常大大的帮助,至少让人理清了古法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的。 newgarden:多谢含章老师分享,看《五行精纪》上对象讨论的不多,对于细枝末节的关注也比较少,重大的结构,干支22个字,加上各种组合,现代社会有复杂,对应的象太多了,贫富贵贱大的框架把握不好,沉迷于细节的取象,我认为是末。就一个职业,现代社会职业那简直太多了,和古代没办法比。 newgarden:象那可是千千万,取不尽。 张潮坤:还是先继承,说白了打好基础,基础需要好多年好多年。 谊之:取象是正五行的内容。以拦江网为代表。和古法纳音取象不同,但是五行精纪基本没讲。这块内容兰台秒选多一些。 青丘术士:理法,技法和江湖决法,基本都来自传承有序的禄命古籍,对于禄命古籍著作的学习,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参考书目:《五行大义》、《李虚中命书》、《珞琭子三命消息赋》、《袁天罡五星三命》、《五行精纪》、《三车一览》、《三命统宗应天歌》、《渊海子平》、《三命通会》、《兰台妙选》等。 青丘术士:都读完了再讨论,不读书讨论都是互相扯皮。 雙漁日暖:《渊海子平》什么时候成禄命古籍了? 谊之:渊海子平保留了大量的古法的歌谣口诀,实务极强。 青丘术士:智者查同,愚者查疑。诸位且学且珍惜吧……。 谊之:无论几柱,古法是个天干、地支、纳音分开的纵向三元结构,和现在主流论命完全不同。我建议得明白辩证关系。不妨读一读赵老师推荐的书目,尤其是消息赋。 含章:先学习吧,整体感觉,大家对命学的了解尚有些不足,先学习,不要被任何人迷惑,世界上没有心法,或者说人人皆有心法。所谓的心法,是自己对法的感悟体会,化为一心妙用,古人的书,也是本本都有心法。 二、冲气为子平: 谊之:佘老师,感谢分享。关于冲气为子平能不能再讲讲 含章:好,那我就讲讲什么叫子平,我理解的子平,和《子平说辨》一文里有所不同。 子平,是万事万物阴阳运动的动态平衡,子是万物之始,天开于子,子也是天道之源。平是一种状态,是阴阳运动的动态稳定,但不是平衡,万物皆有阴阳,哪怕阴阳失衡,它也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作用的状态。比如一个八字,虽然五行偏枯了,这个五行偏枯就是它的子平。“冲气”,是阴阳运动的过程,“以为和”,“和”是运动后相对稳定的状态。一个八字出来,干支之间在进行激烈的交互作用,这就是冲气。作用过程中,会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局势,这就是“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个人认为,就是“子平”。 崇航子:能隐约看到就是应于现实、生活当中的规律、和易理等信息。即生活中的一些理法也能应和与子平。 含章:我们活着,不就是去维持一个动态平衡么。日时,是我们修身齐家;年月,就是要去治国平天下。人人都有两个太极,一个是围绕自己为中心在自转,这就是一日十二时;同时又围绕着大环境如我们工作的单位,在按部就班的公转,这就是一年十二月。 年遁月、日遁时,万事万物都是按四柱规律在游走,我们的文化也一样。 贾创新:冒昧提一点:《耕寸集》的发现,庄圆先生认为此书是《子平真诠》的明代版本。若果如此,则命理史便要调整,也需要把格局法重新放回历史脉络中去审视、梳理其延传流变。 含章:内圣,就是日时自转的修身齐家;外王,就是年月公转的治国平天下。 含章: @贾创新 是的,关注到了这个说法,还需要更多证据支撑。 含章:诗歌讲起承转合,年就是起,月就是承年君之命,日是转,时是帝座,年月日都要合于时,故称之为帝座,时是一切五行之总结。古人举的“称”的理论,其实也是子平的妙义。 作者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