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威: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大师兄自己一面要修清净心不能起三毒烦恼;一面还要帮大家调和情感烦恼,写文章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又是非常容易起烦恼的,真是不容易。 月下师兄: “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我能这样做,是因为我听教诲,以后你年纪更大点,有缘从事相关工作,记得人向你倾诉负能量的时候,要接受体会,同时,也一定要有相当的智慧思路走出来,万不能别沈浸其中走不出来,或者和人解决点问题,自己心里还放着点问题,这都不好,会得心理病的。 如果没有进入烦恼大海的能力,也不要乱进去,可能会被淹没,听人说点负能量,自己也跟着暴躁,抑郁烦恼,那你就不要听了,在自己不具备这能力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不进去也是对的,这件事情做起来,不要反客为主,不要把别人的命运盖到自己头上,也并不要把别人的事情不当事情,总体上一句话,在思路上,情绪上,思想上要给人办法、思路和共情,尽力而为,但在事情上,随缘随份随力,为过放下,继续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要知道我们可以帮助任何人,但必须不能丢了我们自己,做的时候只管做就是了,为人就是为己,为己就是为人,这是不二的事情,不要觉得自己在帮助人,也不要觉得自己在帮助自己,这件事一旦去做,就已经同时具足两种性质。 刚刚我去拜佛了,今天拜佛300,阅读半小时。 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常与善知识为友,能得到许多激励与启发 志威(男): 三百拜,腿得发抖了吧。 月下师兄: 这不至于,身体肯定会累点,但却能大大缓解写文章用脑带来的头不舒服,身体紧张,往往拜完,出点汗,这些不适就没了,眼目思路都会清醒很多,内心也会更轻安平静,重新恢复做事的精力。 自在(女): “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记住这句经典了,所以一个人要成长,还是不能怕烦恼的,要积极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会生出智慧,如果事事逃避,那就永远也学不会处理相关问题了。 我最近对这个也深有体会,哪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它就会一直各种形式冒出来,烦恼你,但如果自己鼓起勇气,去一个一个面对着手解决的话,也就好了。 我有个不好的习气就是,有时觉得好在意别人的想法,看法,怕得罪人,所以处理事情起来就很软弱和畏惧,毫无气场,但真的面对处理了,其实发现,怕也就那样了,谁也不能把谁吃了。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我就是在怕,在去攀缘,想要做个老好人,别人还是会对我有各种看法的,甚至新来的同事也能随意欺负我,干脆不在意了,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去吧,没太多私情,就是按学校制度来,反而好了,有些人也收敛了。 学校里有一个男老师,从开学第一天我进办公室,他就张着手臂做出一个要抱我欢迎我的姿势,这其实很无礼,我说不用,然后从旁边过去了,平时对他也冷淡,不去主动接话,也尽量不找他,即使说话也是一板一眼的,不开玩笑,也不多接他没用的话茬,他自己有察觉,就也变的正常了,我觉得保持这样的同事距离,就挺好的。 月下师兄: 可以,该柔的柔,不需要的就不需要,你这件事处理的可以,遇到问题首先想着面对和解决,唯有真正经历事情,才能从中得到真相,得到成长,这就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至宝的理儿,有些事确实解决不了了,在放下不迟,但总习惯逃避,一定不是好的办法。 自在(女) 我们还有一个男老师,在四楼住,我和其他两位女老师在三楼住,这个男老师聪明的很,对我的性格一清二楚,也是我平时表面的太弱了,他不想和另外一个男老师一起住四楼,就想让我搬去女生宿舍,他住我三楼的房间,别人都不找,就偏偏找我头上了,看似正经的要求,却充满了自己的私心和心计。 我刚开始懦弱的习气上来了,觉得不答应不好看,虽然心里不愿,但又随口答应了,然后察觉不对,就赶快改口说我们有好几个老师,还有其他老师,你怎么不找别人呢?然后就不接他话了,他自己也就不提这个事了,这样不是挺好吗?要是跟从前一样,我恐怕就又要吃闷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了。 开学才三天,就一天一个事,然后就这样,我勉勉强强,压着自己的懦弱,鼓起勇气来面对和处理了,事情反而也没我想的那么可怕糟糕,反而好了一点,神奇的很,很感谢大师兄。 月下师兄: 柔和不是懦弱,柔和是智慧,是少嗔心,懦弱是没智慧,是压抑。 刚才我找到了“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这句话的原经文段落,我们是佛弟子,要好好参参这段经文,认真来汲取佛法大海和维摩诘菩萨的大智慧。 附录: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 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 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维摩诘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