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44篇,上接这篇顶尖政治设计:如何让国家掌握在一家人手中(时政记者读明史43) 前言朱元璋是有史以来最严苛的老板。 在明朝封的首批34个公侯中,最终没被朱元璋和儿子朱棣搞倒,还能把爵位传下去的,仅徐达一家。 这些功臣家族,绝大多数倒在延续10年的“胡蓝党案”运动。 (如此惨淡,连朱家自己都看不过去了,100多年后找了李文忠、常遇春、邓愈、汤和、刘伯温5家幸存的后代,追封了爵位) 整个洪武时代,朱元璋清洗掉10万以上自己人,都是明朝的公务员及家属。 朱元璋杀掉这些功臣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他究竟是如何在维持国家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此浩大的清洗工程? 对于我们打工仔,如何给这样的老板打工不被杀? ![]() 一、老朱是个只相信自己的人,在他留给子孙的《皇明祖训》里,反复提醒要“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於心”。 他小时候过得太惨了,这大概是其多疑性格产生的原因。 朱元璋原名重八,在他爹和大伯的8个孩子里排第最小。他10几岁时,安徽遭疫,元政府平时只管收钱,哪里有什么救助措施,老朱的7个哥哥连带他爹妈全部死掉。 老朱为了活命去庙里当和尚,可没两天就被赶出去要饭。 历代皇帝就没有这么苦的。 大疫大灾之年,朱元璋在饿殍遍地的河南和安徽晃荡3年。他活了下来,但不一样的经历让他的观念迥异于平凡人。 他教育子孙们时刻警戒,“凡警备常用器械衣甲,不离左右;更选良马数匹,调教能行速走者,常于宫门喂养。及四城门令内使带鞍辔各置一匹”。 这种性格也时时影响他的30年施政。 朝堂上,他废除了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让隶属于宰相的各部直接向他汇报,并彼此制衡;在民间,他设置里甲制度,用连坐迫使民间彼此互相监视。 最令朱元璋头痛的是处理跟他一路走来的功臣们,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军队,是国家的基石,维护着大明王朝。 ![]() 可这些人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各个是乱世枭杰,在军队里枝蔓相连,一呼百应。 他们清楚朱元璋为发迹而使用的脏手段,比如害死岳父郭子兴的全部儿子,又比如将明教教主韩林儿丢江里喂鱼。 他们更见识过朱元璋历次兵败后的丑态,不会像愚民愚妇一样奉之若神明。 而且他们绝大多数出自安徽凤阳周边的一两个县,子女婚姻相结,同声相连。 功臣们认为在与老朱家共天下。百姓甚至官吏在功臣们眼里都不算个人,想杀就杀。比如朱元璋曾斥责永城侯薛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之罪,但也只能是贬到海南了事。 朱元璋该如何在维持国家稳定的前提下,把功臣们清洗掉? 二、洪武五年,明朝徐达、李文忠、冯胜分三路讨伐北元,大败而归,丧师数万。 朱元璋明白了北元不可猝灭,之后的几年里将精力投入国内建设,时代的主旋律变成了发展。在洪武十三年前被杀的公侯只有水军领袖、巢湖派老大廖永忠。 围绕着发展实力,8年间朱元璋主要在做三件事: 1、调集“将及九万”的工匠、几十万军士和民夫,花了6年时间建设老家凤阳。 2、往人口稀疏的北方移民,发展各地经济。 3、在地方进行体制改革。 在凤阳皇宫即将完成时,朱元璋放弃了迁都的计划。大概是不想淮西帮进一步做大。 经济方面,朱元璋搞得有声有色,洪武前十三年增垦了180万顷土地,实现了官民田翻番。 在地方改革方面,他改变了行政权、监督权和军权集于地方首长一人的状况,将三权分给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人,互不隶属,且相互制衡。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为实现集权于皇帝一人的为目的,在中央发起了延续十年之久的“胡惟庸案”。 三、杀文官胡惟庸也是淮西人,为人干练,颇有吏才。 ![]() 能吏胡惟庸 他从安徽宁国县的书记官做起,在县、府和省三级政府任职多年,期间他不打折扣的为老朱的军事行动敛财,被送绰号“胡扒皮”,成为与苏州市长“陈烙铁”陈宁并列的酷吏。 在灭张士诚的同年(1367年),胡惟庸被淮西派大佬、开国六公之首李善长看中,提拔到太常寺任职少卿。有资料称胡惟庸为此送了李善长200两黄金,按今天金价是200多万元。 背后有大佬帮衬,胡惟庸多了很多露脸机会,他自身又有才干,很快被朱元璋看中,“以惟庸为才,宠任之”。 洪武四年,大佬李善长自觉高处不胜寒,多年共事后深知朱元璋是什么人,玩起功成身退那套,回凤阳老家隐居去了。 胡惟庸很快代替了李善长的位置,成为中书省最高官,“独专省事”。 胡惟庸能力太强了,仅洪武六年、七年两年间,明朝的耕地数量即增加了127万顷,是之前五年新开垦数量的10倍! 之后长达七年,胡惟庸都是大明最高位的文官,主持国内建设,政声显著。 没有胡惟庸的努力,明朝不可能这么快恢复元气,也不能在之后组织起针对蒙古人的新一轮军事行动。 日后明朝人也不得不承认胡惟庸“雄爽有大略”。 但在朱元璋的规划中,不能容忍一个团结在宰相身边的文官群体。 四、“星宿老仙,法力无边,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在小说《天龙八部》中,星宿派掌门人整日被追捧,天天萦绕在耳旁的都是此类口号,潜移默化中自我认知必然会不切实际。 封建社会的大部分皇帝,其受到的吹捧相较星宿老仙也有过之而不及。比如败家子朱允炆的官方称号即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星宿派可有杰出人才能想出这么吊炸天的称号? ![]() 在文人的吹捧中,朱元璋也飘飘然,认为自己是“超天才”!搞军事斗争是一把好手,搞建设也肯定行! 在朱元璋的政治理念中,认为皇帝不能大权独揽是历朝衰败的根源。 他在《皇明祖训》中写道:
他要集权!他要不受制约的权利!他要将封建帝王的专制推向顶峰! 明朝在地方上完成改革后,中书省左丞胡惟庸的命运已经注定。 洪武十年,朱元璋令李善长复出,与外甥李文忠一起架在胡惟庸上面。 之后他又将胡惟庸的佐理官员全部调走。 洪武十一年,老朱下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切断了中书省与中央六部以及地方诸司的联系。 洪武十二年,老朱将李文忠从陕西调回南京,加强对京城的控制。 同年,朱元璋又给一批军事贵族封侯,包括蓝玉、王弼、仇成、谢成、张龙、吴复、今朝兴、曹兴、叶升、曹振、张温、周武等。 朱元璋也陆续将淮西勋臣从中书省、都督府和监察院调出。 老朱准备动手了。 很巧的是,胡惟庸出事的直接原因也是儿子飙车,出了车祸不治身亡。胡惟庸一怒之下让警卫杀了车夫。 明太祖听闻,决定追究到底。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不被许可。 明朝有史料说胡惟庸准备反叛,诈称自己家院子里掘出了喷泉,邀请朱元璋来参观,暗中埋伏了刀斧手。此事竟被宫里的小太监获知,拦住了朱元璋。 你信么? 真实情况是,胡惟庸已经是被孤立成孤家寡人了。 此前为了当上宰相,他玩命的执行朱元璋各项政策,不然也不会被称为“胡扒皮”,谁会跟他一起起事? 更何况,在对胡惟庸动手前,朱元璋尤其极力笼络军事贵族,让清洗运动百无一失。 胡惟庸只不过是案板上的鱼肉。 所有人都知道胡惟庸完蛋了,洪武十二年底,胡的下属、御史中丞涂节上奏称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并指出胡的副手汪广洋知悉此事。 汪广洋是名儒余阙的学生,知道大限已至,还算有气节,抵死不肯诬陷胡惟庸,最终被朱元璋诛杀。 (当代史学大家杨讷考证过刘伯温之死,认为不可能是胡惟庸弄死的) 胡惟庸能做到文官之首,怎么可能没点黑历史。明朝史料里都说胡“跋扈”,不跋扈又怎能镇得住手下? 最终朱元璋给胡惟庸安的罪名是擅权植党、搞团团伙伙、利用手中权力干预司法等。 其中并没有谋反罪。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朱元璋下令处死胡惟庸。 他被带到南京玄津桥附近斩首,其尸体被“肢解于市,纵犬食之”,家人也不能幸免,“妻子分军士,子弟悉斩之”。 “胡惟庸案”在最初打击对象是文官系统,随后借此案朱元璋杀光了三大中央机构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大都督府(相当于国防部)和御史台(纪检系统)的几乎所有高层,仅右御史一人因病返乡逃过一劫。 每个被杀的大佬背后都有一串跟着混的官员,数千人也随后被诛杀。 借此案东风,朱元璋在中央搞起机构改革: 在政府方面,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将丞相下属的六部负责人各提拔一级,直接向自己汇报。 在军队方面,他将大都督府拆分为五,各管一部分军队。 在纪检系统,他将御史台改组为都察院,将人员编制扩充了一倍。督察院下设13道,对应明朝的13个行省,意味着监察御史们能够监控、弹劾各地区的各级官员,这是之前所没有的。 有读者会问,朱元璋你搞改革,原有官员能用就用,不能用撤了便罢,何必要全杀了呢? 答案大概是,稻田里的麦子熟了,割了才好种下一茬。 把这些人全杀了,不仅能消除其消极影响,还能带来极大经济收益。 历史大家吴晗在《胡惟庸党案考 》写道: 明初连年用兵,承元疲敝之后,益以兵荒天灾,国库奇绌。一面又因天下未定,不能不继续用兵。明太祖及其部属大抵都出身卑贱,自来就不满于一般专事尅削的地主钜商,因此除不断用徙富民的政策以夺其田产以益军实外,又不断地寻出事来择肥而噬,屡兴大狱的目的只是措财筹款。 被杀的大佬后面是几千个文官,哪个文官后面又没几个富商。朱元璋随后借此案清洗杀戮地方豪族,责令富豪出钱出粮,还迫使这些人大量迁徙到安徽凤阳。 文官被杀了太多,朱元璋紧急令天下各府、州、县推荐人才到中央,都不用科举便可授官,此轮新纳人才860余人。之后又陆续从地方推举数千人来南京。 有了收获的钱粮,第二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和义子沐英出征云南。 五、云南之战打了三年。 期间,朱元璋用他改造过的新儒学培养了大量文人。 ![]() 国子监被建好了,每年培养大量学生。 朱元璋还恢复了科举制度,并颁布《科举成式》,一个层次清晰、名目繁多、等级分明的人才选拔体系被建立起来。 越来越多迷信朱元璋的新文人成长起来,准备进入政坛。 洪武十七年,北元在云南的梁王被明朝所灭,大军班师回京。傅友德凭此功进封为公,大量军事贵族得到赏赐。 北元的土地只剩下东北和蒙古。 朱元璋想在自己这一代解决北元问题,因此他还需要大量的钱。 汉武帝为了征匈奴,不惜让人口少一半(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老朱的雄材伟略岂能比刘猪儿(刘彘)差?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掀起了“郭桓案”。 郭桓,山东泰安人,并非明朝核心淮西人。他于洪武五年入仕,在山西司法系统干了12年。 洪武十七年,郭桓因才干出众而调到中央,成为管天下钱粮的户部副部长(部长空缺)。 仅仅一年后,朱元璋认为郭桓与北平的官员合作倒卖官粮,将其下狱。 三木之下,求何不得?经过审讯,六部官员多受牵连,正副主官被杀了8个,底下的人也是“阖部皆死”,六部几乎被一扫而空。 这只是开端,很快朱元璋公布了郭桓的罪行,主要有三条。 一、倒卖700万石官粮,大概现在的13000多吨,够100万人吃一年。 二、贪污了浙西四个市的税收,并接受贿赂。 三、贪污了印刷的钞票。 最终定下郭桓贪污的钱粮折合米2400万石,相当于大明一年税粮的八成。 这是什么概念?去年我国税务部门全年组织税费收入31.7万亿元,八成即是25万亿,这是几个贪污犯能吃下的? 何况郭桓才到中央任职一年,其他涉案的六部主官也多为任职较短的“新人”。 惩治中央六部只是开胃菜,随后朱元璋在地方上玩起了“瓜蔓抄”,一人犯罪而诛灭亲族,甚至朋邻乡里,如瓜蔓辗转牵连。 《明史·刑法二》记载,郭桓案“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朱元璋定下2400万石的标准,这明摆着就是下指标,地方无数富户因此而破产。 想象一下,一个官员被抓进来,锦衣卫说他贪了一万两白银,他拿不出来,在遍体鳞伤后被“指点”这些钱是不是借给某地商户,你才这个官员会怎么说? 于是,“核赃钞寄借遍天下,天下民中家而上大抵皆破”。 通过“郭桓案”,朱元璋一箭三雕: 1、对中央官员实现大换血。 2、在地方上,一大批关系盘根错杂的官员得到更换。 3、筹集到大量钱粮,为发动对北元的新战争做足准备。 之后一大批新文人进入政坛,“郭桓案”第二年朱元璋便让上千名国子监学生毕业,授予这些人市长县长(知府知县)的职位。他们跟淮西派元老没有瓜葛,将成为朱元璋坚定的支持者。 六、杀武将洪武二十年,积累了海量资源的明朝对北元发动总攻。 大明调集了冯胜、傅友德和蓝玉三名公爵,出征东北。面对如此重兵,北元守将纳哈出径直投降了。 第二年,蓝玉取得捕鱼海大捷,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扔下文武百官仓皇逃窜,不久死于属下之手。 大明终于不担心蒙古人能再返中原了。 朱元璋开始考虑身后事,尤其是如何对付这群如狼似虎的猛将。 唐太宗李世民22岁就平定天下,而朱元璋此时已经61岁了。 晚年的朱元璋身体并不好,担心自己随时会死掉。他每年都召集分封到各地的儿子们回来一两次,称“我年老,虑病有不测,弗能见尔辈,岂不知尔辈往来匍匐之劳?” 看着自己的太子朱标,朱元璋更愁。他一直认为朱标就是个软蛋,甚至有史料称朱标是被朱元璋呵斥后吓死的。 朱元璋决定除掉最早跟随自己、基础深厚的武人。 此时,徐达、常遇春等早已病死,李文忠也在劝朱元璋少用太监后死的不明不白。 朱元璋决定拿淮西派元老、自己的儿女亲家李善长开刀。 ![]() 这一年李善长77岁,很多读者质疑杀李善长的必要性。但朱元璋深知政治的残酷性,最著名的例子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已经70了,更关键的是,司马懿2年后就死了。 从司马懿起,年龄就不再是臣子的保命借口。 即使对于以优待功臣而著称的李世民,他亲征高句丽前,已经73岁的李靖说自己老病不能从军,李世民亲至其家中,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 吓得李靖屁滚尿流,抱病从军,走到半路实在不行才作罢。 这只是李世民多疑么?未必。李靖此后又活了5年,只比李世民早死8天。 谁就能保证李靖不做司马懿? 李世民亲戚隋炀帝的例子可不远,杨广出征高丽,留守的杨玄感兵变,吹响了隋朝灭亡的号角。 再脑洞大点,李靖为什么只比李世民早死8天呢?光绪只比慈禧早死1天的原因现在大家都知道了。 七、李善长等一批功臣手里都有着丹书铁券,号称可以免除了谋反大逆之外的死罪。 但谋不谋逆还不是朱元璋说的算么?朱元璋称李善长参与了当年的胡惟庸团伙。 最早的“胡惟庸案”并没有谋逆,但这些年来此案早经过老朱几次升级。在大明官方口径中,胡惟庸跟日本人和蒙古人都搅到一起,要窜谋朱家江山。 朱元璋从李善长周边亲戚入手,一番拷打之下,自然牵扯到李善长,给他坐实了罪名。 老朱知道不能服众,还额外找了个借口,让占星的神汉文人预测皇上有灾,需要大臣出来顶灾。 于是,朱元璋处死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人,只留下许配给公主的李家长子李琪一条命。 除了李善长家,此次朱元璋还借“胡惟庸案”搞掉了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陆聚等勋贵22家。 这次屠杀,针对的是老勋贵,22家中的20家都是洪武三年封的第一批勋贵,而之后封公侯的20家新勋贵基本完好无损。 老牌勋贵多数跟朱元璋关系深厚,为其立功无数。 吉安侯陆仲亨,凤阳人。十几岁时陆仲亨的父母兄弟为乱兵所杀,惊恐的躲在草丛中,手里握着一把麦粒。 这时只是小队长的朱元璋看到了他,喊道:“跟我走不?”陆仲亨答:“跟”。从草中出来,仍旧紧紧握着他那一把麦子。 平凉侯费聚,安徽蚌埠人。朱元璋刚加入红巾军,两人就成为好朋友。朱元璋成了小队长后,属下有“九步二骑”,费聚便是那唯二的骑兵之一。 荥阳侯郑遇春,凤阳人,朱元璋攻占第一座城市滁州时便成为先锋。 ....... 即使已经死掉的老牌勋贵,其家族也不能幸免,比如顾时、陈德、王志等人虽已死,但子孙或被屠灭,或受牵连。 而活下来的则是朱元璋围绕太子朱标打造的新一代军事贵族,以蓝玉、常升(常遇春之子)、曹震、冯胜、叶升等人为代表。而没被除掉的第一代军事贵族,如冯胜、耿炳文等,跟朱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常遇春之女为太子妃,而蓝玉为常遇春妻弟;常升是朱标的表弟;曹震之妻是朱标的乳母;叶升和蓝玉是姻亲;冯胜和常升之兄常茂是翁婿;耿炳文则跟朱标是姻亲。 八、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围绕着太子朱标布局了新一代军事贵族。可仅仅2年后,朱标竟然死球了! ![]() 朱元璋懵逼了。 他只得重新选择新接班人。 朱元璋有三个选项: 1、从儿子中选一个。 2、朱标与常遇春女儿所生的朱允熥。 3、朱标与文官吕本女儿所生的朱允炆。 第一个选项意味着将彻底推翻此前所有布局。 老朱之前安排儿子们守江山,各个都拥兵无数。如果选择其中一个,其他人不服,西晋的八王之乱就在眼前。 对于第二个选项,朱允熥有常遇春的血脉,会被新一代军事贵族所喜。 但血脉在中国历史上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根本什么都不算,隋文帝杨坚不就是从外孙头上夺得的皇冠么?不仅如此,杨坚还杀死姻亲的所有血脉,包括自己的外孙。蓝玉会不会变成杨坚? 第三个选择是文官群体所希望的,翰林刘三吾当即表态,“皇孙(朱允炆)世适,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皇上无过忧。' 结合历史上的案例,权衡再三,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 新一代军事贵族的命运就此注定。 一年后,蓝玉案爆发。蓝玉、常升、曹震、冯胜、叶升等原来朱标的核心班子全部玩完,17家新勋贵被屠杀一空。 朱棣又进京一顿忽悠,连大明最后两个顶梁柱傅友德和冯胜也相继被杀。 自此,大明的勋贵家族只剩下8个:徐达、李文忠、汤和、耿炳文、吴良、沐英、吴复、郭英。 其中徐达、李文忠、 吴复、吴良早已经死去。沐英是朱元璋干儿子,郭英是朱元璋小舅子,汤和是朱元璋最早的心腹,又已中风,话都说不清。 九、在杀掉蓝玉的6年后,朱元璋死去。 第二年,朱棣起兵,朝中宿将只剩下耿炳文。可耿一直以来打得都是防守战,让他进攻实属强人所难。 最终朱棣得了天下。 而这仅存的8个家族,经过朱棣一顿收拾,只剩下徐达、沐英、郭英三家将爵位传了下来。 自此,洪武三年第一次分封的34个公侯,仅剩徐达一家。 (老朱家后代自己都看不过去了,100多年后嘉靖追封回5家) 个人如何保命对于个人,很绝望的说,碰上这样的老板算你倒霉。人家都是系统性的清洗,个人很难幸免。 如果非要有一线生机,那就是学习徐达和汤和。 对于徐达: 首先人家有能力。头几次北伐都是他领军,军事能力绝对过硬。 其次人家要恭顺。自己老婆谢氏被朱元璋杀掉,也不敢有二话。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那就是死的早,大清洗前五年就死掉了。 对于汤和: 1、没能力。汤和中后期在四川和陕西几次战役要不大败、要不无所作为。所以他退隐朱元璋放心,而李善长退隐反倒引起担心。 2、中风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