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5万年前的最古老现代人面孔揭晓,她距尼安德特人祖先有80代

 万物史话 2023-08-07 发布于北京

文/万物君
近日,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个4.5万年前古人的面部近似模型,据信她是迄今为止进行基因测序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

1

1950年,考古学家在捷克的一个洞穴系统深处发现了一个被切成两半的头骨,研究人员将她命名为Zlatý kůň(金马的意思)女人。

研究人员发现,Zlatý kůň的DNA,在现代的亚洲人和欧洲人身上都看不到,这意味着,这具捷克人的化石,几乎肯定比其他竞争者的年龄更大,从而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人类化石。据推测,Zlatý kůň女人距今4.5万年。
研究小组估计,Zlatý kůň人群在和尼安德特人最后一次混合后,大约生活了2000年。换言之,Zlatý kůň女性个体的尼安德特人祖先可上溯到70-80代前。这意味着,智人在到达欧洲后不久,即4.7万年前,就与尼安德特人交配。
然而,Zlatý kůň女性个体和后来的欧洲人没有关系。研究人员表示,欧洲最早的现代人类最终没有成功,这很耐人寻味!

此前的来自自然杂志的图片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大约3.9万年前的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喷发,严重影响了北半球的气候,从而减少了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类在冰期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生存机会。

2

Zlatý kůň女人的头骨有大块缺失,包括左脸的很大部分。
在创建Zlatý kůň女人的肖像时,为了替换缺失的部分,研究人员利用了2018年编制的与头骨相关的统计数据。
一旦有了基本的脸部,研究人员生成了科学的图像:没有着色,闭着眼睛,没有头发。

之后,他们创造了一个带有色素皮肤、睁开眼睛、毛皮和头发的推测版本。第二个版本的目标是为普通大众提供更容易理解的面孔。结果是一个有着深色卷发和棕色眼睛的栩栩如生的女人形象。

3

欧洲和亚洲最早人类的遗传历史一直很模糊。虽然研究者已经对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进行了DNA测序,但对4.7万-4万年前的现代人类的DNA信息知之甚少。
除了上述Zlatý kůň女性个体外,人类所能知道的早期人类,仅有来自罗马尼亚的Oase个体、来自保加利亚的三个 Bacho Kiro 个体、来自西伯利亚的Ust'-Ishim个体、来自比利时的GoyetQ116-1个体和来自中国的田园洞人个体等少数个体。

来自罗马尼亚的4万年前的Oase个体,在4-6代之前也有一位尼安德特人祖先。2015年的基因研究表明,其拥有5%-11%的尼安德特人常染色体DNA。因此,Oase个体拥有的尼安德特人血统可能是目前所知最多的。
三个 Bacho Kiro 个体的尼安德特人血统也非常多,约占3.4-3.8%,这意味着他们有着最近的尼安德特人祖先。研究人员估计,Bacho Kiro 个体的尼安德特人祖先近至六、七代。
来自西伯利亚的Ust'-Ishim个体,距今4.5万年,仅比Zlatý kůň女性个体晚几百年。他是目前除了非洲和近东以外,有最古老的直接测年的早期现代人。根据基因检测,没有发现他和现在欧洲人、亚洲人更相近的情况。这意味着,早期南线迁徙者不仅仅进入大洋洲,也北上进入东亚北部。
Ust'-Ishim人的体内含有2.3%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研究人员称,这缩小了人类第一次与尼安德特人交配的时间:50000到60000年前。

Ust'-Ishim人的大腿骨
来自北京的田园洞人,距今约4万年。据研究,生活在末次盛冰期前、距今约3.3万年的AR33K个体与距今4万年田园洞人的遗传成分相似,这表明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田园洞人相关人群在东亚北部广泛存在。
末次盛冰期前后(1.9万年)东亚北部人群发生了特殊变化,即之前广泛存在的田园洞人相关人群可能消失,东亚古北方人群此时已在黑龙江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与田园洞人遗传关系最接近的,是美洲的亚马逊人。另外,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与来自比利时的3.5万年前的古欧洲人有一定遗传关系,两者拥有共同的古老基因。

4

关于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相遇,让人浮想联翩。
大约4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统治着欧亚大陆西部:东到阿尔泰山,南到近东地区,西到大西洋,北到英国。
大约12万年前,现代人涌入近东地区,进入尼安德特人的地盘。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大概有爱情,但更多的是对抗,结局是现代人败下阵来。
大约6万年前,现代人卷土重来,这一次,尼安德特人一败涂地,并从此销声匿迹。
所以,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有过两次邂逅。这种邂逅主要发生在近东,因此他们的融合也主要发生在近东地区。从欧洲人和东亚人都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统,也可以得出混血发生在近东的结论。
但是,不能否定混血也会发生在欧洲,只是他们的结局都不好。
2014年,帕博的团队对罗马尼亚骨头洞穴中发现的骸骨进行了DNA测序。这个骨头洞穴个体距今大约4万年,拥有6%~9%的尼安德特人血统,远高于我们在当代非洲以外人群身上发现的2%。但是,骨头洞穴个体所属的那个人群,似乎并未在当代人类中留下任何后代。
前面提到的Zlatý kůň女性个体所在的族群,也没有留下后代。
很显然,那种过于深入的、长期的混血,也即欧洲地区的混血,遭到了自然选择的淘汰。这是因为,两个种群越是疏远,杂交后X染色体上的生育基因越“垃圾”,也即其后代的生育能力越低。当两个疏远的种群长期混血,则其后代必然都是杂交种群,自然就被淘汰了。
而近东地区的杂交是浅量的,虽然那些杂交人群的直系后裔被淘汰了,但不属于杂交人群直系后裔者生存了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