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我早已无惧生死,我生宇宙生,我灭宇宙灭;灵魂的四层境界

 如水138 2023-08-07 发布于河南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灵魂。到底什么是灵魂?每个人对灵魂这个词都有不同的认知。

庄子说:形本生于精,精神生于道。

我们这个肉身之所以存在,它是有生命的内核的,是有精神的,是有灵魂的。

那么灵魂到底是什么?庄子在《大宗师》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门别类地讲述了人们对灵魂的几种认知。

第一种认知是通过子祀和子舆的对话来表达的。他们认为所谓的灵魂就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记忆,或者叫做潜意识。即便肉身消失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还会变为鸡,变为石子,变为马车……虽然散于万物,但是它们仍然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去共同完成某种任务,某种愿望或者某种目的。

这是对灵魂的第一种认识,认为灵魂就是意识,灵魂就是记忆,或者说是一种信息纠缠。

那么第二种认知是通过子犁和子来的对话,认为灵魂就是一种命运,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它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一切都是有定数的,已经被安排好的,被编排好的,我们改变不了的,阴阳二气形成的这种编排好的命运的力量。编排好的一种剧本,它就是我们的灵魂,我们是逃脱不了灵魂的安排的,它是一个写好的剧本,我们只是走过场而已。

这是第二种对灵魂的认知。

第三种认知,通过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这三个人的对话,他们认为灵魂是什么呢?他们认为灵魂的本质是清净的,是光明的,应该去除掉累生累世的这种记忆,这种意识,然后才能够跳出这个三界之外。

第三种认知与前面的两种认知完全不同了。他不是把灵魂当作意识,当作记忆。反而认为应该摒弃掉这种意识,才是解脱之道。因此他们主张向死而生。这是三种对灵魂的认知。

最后还有一种对灵魂的认知,是通过'孟孙才其母子死,中心不戚’这则寓言故事来说明的。认为主宰我们生命的这个灵魂,是'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廖天一’。

这个'安排而去化’就是去掉一切的干扰,去掉外在一切因素的干扰,归于那种寂寥的状态,独立而不改的状态,然后能够和天地成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灵魂,才是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庄子通过孟孙才这则寓言故事,已经否定了前面三种对灵魂的认知。

虽然第三种接近于灵魂的本质。但是他仍然是有'成心’的,有执着心的。把现世当作了桎梏,把现世当作了枷锁。

庄子通过孟孙才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这个灵魂是一种虚无的力量,在让我们的生命不断的升级,不断的进化,不断的向正向发展。这叫做'入于寥天一’。

像孟孙才这样,他不会执着于所谓的解脱,不求解脱才是最大的解脱。

所以说,庄子认为这个灵魂它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

既不是意识,也不是所谓的阴阳二气编排的命运,更没有什么东西能把我们禁锢得住。

只要我们进入专注、放松的状态,众美从之,生命一定是始终在美好的状态下的。

因此,庄子在《大宗师》篇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不恶死。

他不会把现世当作一种苦修的,也不去追求所谓的解脱之道,也不去追求所谓的方外世界,不去追求所谓的三界之外。

如果我们让自己专注到无为的状态下,灵魂才能够做得了主,那种虚无的力量才能够显化,完全是虚无状态下,那种神明在指引我们。

庄子说:复灵与性,受才乎大本。灵魂的真正认知是和我们的自性分不开的。

怎么才能够达到这种'无我’的状态?庄子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到。

庄子介绍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平凡而又伟大。比如说佝偻丈人、捶钩老者,还有梓庆削木等等。他们都是能够专注到无我的人,这个无我的'无’,这个虚无的'无’,就是我们的灵魂。

这个'无’它是'无有非不有’。不是我们用所谓的空,所谓的绝对的有或者绝对的无能够表达的。

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是我们体内凝聚的那个神。

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当它凝聚到一定的临界点的时候,它可以感应万物和这个世界成为一体,它永远不会消失。

所以庄子在《齐物论》篇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我生宇宙生,我灭宇宙灭”。

好,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