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动物循环系统发生发育,理解心与小肠表里关系

 紫霞照我 2023-08-07 发布于陕西

心小肠表里结构发生机理

心与小肠表里关系结论自古有之,但是心与小肠如何形成表里结构关系?这一问题却在中医发展历史上多不被提及,在《外经微言.小肠火篇》中讲解了心与小肠表里关系机理:

“少师曰:小肠属火乎?属水乎?岐伯曰:小肠与心为表里,与心同气,属火无疑。其体则为水之路,故小肠又属水也。少师曰:然则小肠居水火之间,乃不阴不阳之腑乎。岐伯曰:小肠属阳,不属阴也。兼属之水者,以其能导水也。水无火不化,小肠有火,故能化水。水不化火,而火且化水,是小肠属火明矣。惟小肠之火代心君以变化,心即分其火气以与小肠,始得导水以渗入于膀胱。然有心之火气、无肾之水气则心肾不交水火不合,水不能遽渗于膀胱矣。少师曰:斯又何故乎?岐伯曰:膀胱,水腑也,得火而化,亦必得水而亲。小肠之火欲.通膀胱,必得肾中真水之气以相引,而后心肾会而水火济,可渗入亦可传出也。少师曰:肠为受盛之官,既容水谷,安在肠内无水,必藉肾水之通膀胱乎?岐伯曰:真水则存而不泄,邪水则走而不守也。小肠得肾之真水,故能化水谷而分清浊,不随水谷俱出也。此小肠所以必资于肾气耳。”。

其一:“小肠居水火之间”与卵黄囊血管发生机理

《外经微言.小肠火篇》中开篇讲:

“少师曰:小肠属火乎?属水乎?岐伯曰:小肠与心为表里,与心同气,属火无疑。其体则为水之路,故小肠又属水也。少师曰:然则小肠居水火之间,乃不阴不阳之腑乎。岐伯曰:小肠属阳,不属阴也。兼属之水者,以其能导水也。水无火不化,小肠有火,故能化水。水不化火,而火且化水,是小肠属火明矣。”

这段经文也就是在讲心与小肠同属于火的中医理论,但是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很多矛盾,小肠属于火还是水?经文一会“小肠与心为表里,与心同气,属火无疑.”,一会又“其体则为水之路,故小肠又属水也”,一会又“小肠居水火之间,乃不阴不阳之腑乎。”,到底古人是根据什么机理为依据谈论这些看似矛盾的问题?实际古人是根据人体胚胎阶段心和小肠发生机理得出了如上结论。

胚胎发育前期,卵黄囊静脉从小肠位置分化脉管结构到达心脏,已经形成心与小肠的表里结构,卵黄囊退化消失后, 脐带静脉前行分化到达心脏形成肝心之间的静脉连接,替代卵黄囊的供血。故而经文有言““少师曰:小肠属火乎?属水乎?岐伯曰:小肠与心为表里,与心同气,属火无疑。”

卵黄囊脉管前行分化连接心脏结构发育的同时,脉管还向后分化形成与尿囊的脉管耦合,也就是最早肾原基的发育耦合,故而经文有言“其体则为水之路,故小肠又属水也。”

因为卵黄囊脉管是前后同时分化发育,形成前连心脏后连肾脏的结构关系,卵黄囊处于心肾之间,故而经文总结为“然则小肠居水火之间,乃不阴不阳之腑乎”。

卵黄囊脉管分化形成前连心脏后连肾脏的连接结构,这种脉管分化发育隶属于循环系统,当卵黄囊结构消失变为小肠结构时,形成了最初肠道脉管与心脏的最初连接结构,故而经文言“小肠属阳,不属阴也。”,

胚体卵黄囊阶段,以卵黄囊脉管为中心形成与心脏肾脏原基的前中后三角形脉管结构连接形式,卵黄囊血液发生是血液的源头,血液前行到胎心,然后出心到肾脏原基部位,由此形成胚胎早期的体液循环结构形态。也就是下面经文所讲机理“小肠属阳,不属阴也。兼属之水者,以其能导水也。水无火不化,小肠有火,故能化水。水不化火,而火且化水,是小肠属火明矣。”

从动物循环系统发生发育,理解心与小肠表里关系

(“小肠居水火之间”与卵黄囊血管发生机理)

其二:“小肠之火欲.通膀胱”与脐蒂脉管发育发生机理

人体卵黄囊结构在胚胎阶段存在时间很短,很快就退化被脐带结构所替代,这是因为当胚体循环结构形成后,胚体需要依靠循环系统进行新陈代谢,而卵黄囊结构无法进行新陈代谢(不同于卵生动物),必须转化为脐带供血结构才能进行新陈代谢。

卵黄囊柄位于中肠位置,属于内胚层原肠胚结构,卵黄囊结构消失被脐带结构替代时,也必须从内胚层原肠胚开始,也就是从中肠位置转移到后肠位置,具体而言就是从尿囊位置开始脐带脉管的分化发育,尿囊结构就是膀胱原基,当膀胱原基具有了脉管结构后,因为膀胱脉管与胎盘结构相连,同时胎盘脉管又与母体子宫脉管床连接,这样就完成了胚体依靠母体进行体液新陈代谢结构功能,即经文所讲“惟小肠之火代心君以变化,心即分其火气以与小肠,始得导水以渗入于膀胱。”。背后的机制原理实际是脐动脉端血流方向发生机理。

当胚体发育形成脐带供血结构后,胚体形成了新的循环结构,因为血液主要来源是脐带传输的母血,在这一新的循环结构脐带血流成为整个循环系统的中心,心脏只是血液循环运动的动力源,所以经文又言“然有心之火气、无肾之水气则心肾不交水火不合,水不能遽渗于膀胱矣。”。背后的机理实际是指脐静脉端血流方向发生机理。

小肠和膀胱发生在前,二者都属于内胚层原肠胚发育而来,小肠脉管起源卵黄囊脉管发生在前,膀胱脉管属于脐带结构发生在后,因此从发育发生时间轴先后性分析就有了“膀胱,水腑也,得火而化,亦必得水而亲。”结论,这一结论是立足卵黄动脉和脐动脉发育发生顺序而言。

随者卵黄囊结构的消失,卵黄囊动静脉退化成为小肠动静脉,由此也失去了供血功能,取而代之的是脐带静脉成为供血结构、脐静脉前连心脏,脐动脉后连肾脏,血流从脐动脉向脐静脉方向流动,因此从发育发生时间轴先后性分析就有了“小肠之火欲.通膀胱,必得肾中真水之气以相引,而后心肾会而水火济,可渗入亦可传出也。”的结论,这一结论是立足脐静脉向心脏发育发生顺序而言。

从动物循环系统发生发育,理解心与小肠表里关系

(心小肠脉管发生机理示意图)

其三:“小肠所以必资于肾气”肾脏泌尿功能机理

“肠为受盛之官,既容水谷,安在肠内无水,必藉肾水之通膀胱乎?岐伯曰:真水则存而不泄,邪水则走而不守也。小肠得肾之真水,故能化水谷而分清浊,不随水谷俱出也。此小肠所以必资于肾气耳。”。

中医理论心肾关系是基于胚胎学机理,所以先从小肠和膀胱发生机理开始,由此得出了自己特有的泌尿系统理论:

首先由于小肠和膀胱在胚胎发育发生时间轴上具有先后性,于是将消化器官小肠和泌尿器官膀胱联系起来,生理阶段消化到摄取水谷营养,水分先经过小肠吸收后经肾脏泌尿后到达膀胱,即经文所讲“肠为受盛之官,既容水谷,安在肠内无水,必藉肾水之通膀胱乎?”。

肾脏泌尿是过滤和重吸收双向功能完成的,无用的废水由肾排入膀胱,最后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之为过滤;有用的体液和营养成分被重新吸收回流到血的过程液称之为重吸收,传统中医对肾的过滤和重吸收功能已经有所认识,即经文所讲“真水则存而不泄,邪水则走而不守也。”。

从动物循环系统发生发育,理解心与小肠表里关系

(膀胱与小肠联系机理示意图)

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小肠内的营养物质和水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最后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肠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底膜(或侧膜)。物质通过这些膜的机制,即吸收机制,包括简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吐和胞吞等。

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功能传统中医描述为受盛之官,如果肾脏的过滤功能受损,肾脏具有储存尿中蛋白质的作用,如果肾脏过滤功能受损蛋白质漏到尿液中,就会出现蛋白尿,也就相当于破坏了小肠的受盛功能,小肠获取多少营养也会因为蛋白尿而丢失,小肠和肾的这一机理中医描述为“小肠得肾之真水,故能化水谷而分清浊,不随水谷俱出也。此小肠所以必资于肾气耳。”

从动物循环系统发生发育,理解心与小肠表里关系

(蛋白尿机理示意图)

其四:心与小肠表里机理总结

通过上面的经文的分析注解,我们发现传统中医中的心与小肠表里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归纳,而是立足人体胚胎发育机制得出的结论:

首先从卵黄囊和脐带供血两个阶段立论循环系统发育中的心和小肠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就是心与小肠表里结构背后的机理。

其次卵黄囊脉管发生发育将心肾连接起来,形成卵黄囊心肾三者之间三角形循环结构模式,成为人体最初的循环系统结构,也就是心火肾水交通原理背后的机理。

最后,卵黄囊退化变为小肠后,胚胎脐血供应被脐带结构所替代,脐带结构从尿囊位置开始发育,形成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因为膀胱和小肠同源于内胚层原肠胚,故而形成肾膀胱与心与小肠两对表里结构之间的关联结构机制,心小肠表里是指胚胎血液循环系统发生机理,肾膀胱表里指胚胎泌尿系统发生机理,心小肠表里和肾膀胱表里是胚胎同步发育出现的,故而立论心与小肠表里关系必须同时理论肾膀胱表里机理,传统中医由此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循环系统理论。

------------本文为李茂春原创文章,不经作者授权不允许随便引用,违规者责任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