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谢幕,我难忘

 胡洪侠 2023-08-07 发布于广东

【舞剧《咏春》谢幕场面,掌声,尖叫声】

每一个现场看过舞剧《咏春》的人,都对演出最后欢乐无限的谢幕场面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每一个没有现场看过舞剧《咏春》的人,对《咏春》的谢幕当然一无所知。他们会以为所有的谢幕都大同小异。

但是,成千上万现场看过《咏春》的人可以证明,《咏春》的谢幕活力满满,青春飞扬,激情四射,活泼可爱,不同凡响。

【不同城市的谢幕场景,字幕打出城市名称】

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看两个多小时的舞剧《咏春》,观众时而惊叹不已,时而热泪盈眶,但演出结束后,大家谈论最多的场面,竟然是谢幕。

有人甚至评价说,《咏春》的谢幕非常“深圳”,非常“咏春”。

【常宏基率所有演员的“冲台”场面】

【南宁观剧】

我和晶报主创团队特地去南宁“探问”了一次《咏春》。演出结束后,我们感叹最多的,也是谢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同事观剧结束后的讨论场面】

在这样的讨论乃至争论中,我看到有一种东西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那正是我一直在找的东西——《咏春》故事密码。

在舞剧《咏春》这里,谢幕是“演出的最后”和“最后的演出”,是剧情的现场延续。它不是“演出结束后”的谢幕。那种谢幕很常见,不过是例行公事,是礼仪程序,有没有关系不大。

而《咏春》的谢幕不能没有。它是挖空心思设计、导演出来的,何时深深鞠躬、何时快快“冲台”,都是反复排练过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咏春》讲故事的方式。这个方式,最看重的是时光的穿越与折叠,是不同时间的流动与汇聚。故事套着故事,故事承载着故事,故事推动着故事,故事告别着故事。故事从舞台的一角走向全舞台,走向全银幕,最后从岁月深处折返,随着谢幕环节的“冲台,走向全剧场。

这个故事,从苍老的打灯光工人大春,发现老照片、老物件触发回忆开始,然后,时光回到1990年代的拍摄现场。然后,时光跳跃到银幕里的时间,叶问抱着“咏春堂”牌匾去香港寻找“一扇门”。然后,是故事里人物之间命运的互动,是故事舞者与电影拍摄者的相互守望的互动,是回忆中现实与梦想的互动,是一人与众人、平凡与伟大、发光与追光的互动。然后,时间回到此时此刻,耀眼夺目的灯光下,流淌着的是全体演职员与全体观众的现场互动。

此时此刻的互动,是要让观众继续入戏,高亢的情绪在梦中多停留一会儿,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与尖叫声中,慢慢出戏。舞台上的演员和座席中的观众,他们控制了一晚上的故事情绪此刻终于可以尽情爆发。《咏春》故事至此而大功告成,而圆满落幕。舞剧《咏春》的舞台与演出阵容,至此扩展到了全剧院与全体观众。

更妙的是,《咏春》的谢幕,是巡演路上不同城市的观众和《咏春》剧组共同表演完成的。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城市,在《咏春》谢幕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有的全体起立,有的坐着尖叫,有的各就各位欢呼,有的全涌到离舞台最近的地方打卡。

因为不同的观众缔造了不同的谢幕场景,演员们的心情也犹如坐过山车,随时需要应对各种强度欢呼。有的时候,演员们甚至一边谢幕,一边流泪。

【常宏基讲述山西太原演出盛况,“印象最深刻”】

有了南宁的观剧体验,我更体会到了常宏基的太原感动。我想像得出,那一刻,台上台下,都是演员,都是观众,都在追光,都在咏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