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苏轼与杭州:相互成就,相互治愈

 细雨青衫 2023-08-08 发布于重庆

苏轼与杭州:相互成就,相互治愈

说起苏轼与杭州,很多人脑子里会自然地想起这句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给西湖制作的最精确的名片,他说西湖一切都刚刚好,他的诗让西湖有了灵性和神采,让人想起西湖就想起那个精才绝艳的西施。

图片

苏轼与杭州的交集,时间不长,但情谊很长。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36岁,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容于“新党”,自请外放,第一站就是杭州,任杭州通判,任期3年,1074年39岁时,离开杭州,前往密州。

元祐四年(1089年),时隔15年,苏轼54岁,司马光主持政事后,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又不容于“旧党”,并卷入“蜀洛党争”,再次外放,以龙图阁学士身份领军浙西兼任杭州太守,再次来到杭州,一年多后离开回京。

苏轼与杭州的亲密接触只有5年,但却是苏轼仕途开始后在一个地方呆过最长的时间,这5年让苏轼一生都丰盈起来,也让原本就美丽富庶的杭州因为苏轼而更添文化底蕴,苏轼与杭州互相成就。


★初遇杭州

从苏轼22岁中进士到初次来杭州,期间共14年,有6年守孝,真正的仕途只有6-7年时间。其父苏洵去世前的5年相对顺利,父亲去世后孝期满,待1069年回到京城时,正遇上“王安石变法”,直来直去的苏轼旗帜鲜明地反对变法,遇到了对方的回击,一个满腹才华期盼大展宏图的才子被排挤出权力核心,遭遇了仕途第一次重大挫折。

图片

而这次苏轼幸运地遇到了杭州,杭城美丽的景致和杭州友人的友善治愈了愤懑的才子。

经历了京师朝堂的倾轧,苏轼来到杭州,幸运地遇到了政见相合、惺惺相惜的知州陈襄,工作起来舒心愉快,一边工作还能一边游西湖、品佳酿、赏美景、看市井繁华、与知交好友宴饮聚会、作诗唱和。杭州令人心旷神怡的湖光山色让这个浪漫的才子陶醉其中,他忘记了朝堂的失意,心胸豁然开朗,感受到许久不曾有过的宁静、清新和愉悦,那本性中自带的热情、诙谐、豪爽、大气,还有才情诗品都被更多地激发出来,对杭州的喜爱,对杭州友人的感激,化成了一首首动人的诗词,惊艳了杭州,惊艳了世人。在杭州的日子,可谓苏轼最惬意自在的岁月。

舒心的氛围、直达民间的工作,让这个生性耿直、豪爽的大才子更直观地了解到新法推行对社会和百姓造成的伤害和影响,他以士大夫“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优秀诗人的创作才华,将所见所感写进诗词表字中,如实反映民生疾苦,真诚地劝诫当朝做出改善,而正是这一理想化的劝谏举动为其不久的将来经历更大的人生挫折埋下了祸根。


★再遇杭州

第二次来杭州前,那十几年,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谪居和复出,我们很难感同身受苏轼的心路历程,但至少从到杭州做的事情上能看出苏轼比十几年前更成熟、更务实,这次来杭,他不再只是流连于杭州的美景,也很少与朋友诗酒游乐,而是专心于杭州的管理,以一个城市管理者和专家的身份治理杭州,送给了杭州可以流传千年的财富,是最受杭州人民爱戴的“老市长”。

我们盘点一下这次苏轼为杭州做的几件彪炳史册的大事:

  • 1、免除赋税、救灾赈民

苏轼刚到杭州时,杭州不是旱就是涝,百姓生活困难。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免除杭州的赋税,并请求朝廷拨款救灾,赈济百姓,将杭州百姓从灾害中解救出来。

  • 2、疏浚西湖、美化杭州

由于长期疏于管理,泥沙淤积、水草蔓延,西湖湖面一半已经淤塞,再不见15年前的胜景,还影响到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这里是杭州城生活用水的源头。

苏轼四处寻访百姓、治河和园林高手,了解淤塞原因,不久后就有了修复方案,上书朝廷请求修复西湖,朝廷没有经费,只是给了他100张度牒(度牒是宋朝一种特殊的身份凭证,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买卖,有度牒就可以免除租赋)指标,让他自行筹集经费。最后,100张度牒换了一万七千贯钱,剩下一半的费用苏轼再向当地富商募捐,终于凑齐了修复经费。

修复工程正式开始,有文学天赋的苏轼,也是个水利专家,受唐时白居易修建白堤的启发,他雇佣工人挖出西湖中的淤泥,就地将淤泥筑成一道长堤,全长近3公里,堤坝上种上桃树、柳树,建了六座拱桥和九座亭台,春天时桃红柳绿,小桥流水,亭阁错落,相映成趣,成为西湖上最美的风景之一,《宋史》记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苏堤,这处美景也被后世人命名为“苏堤春晓”

图片

湖水被疏通之后,又引水浇灌良田,曾经因为水源问题鲜少有人居住的西湖边上,百姓又回来了,农田恢复了生机,百姓也因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为了防止水草过多、淤泥再次淤塞西湖,保护湖水水质清澈,苏轼将苏公堤旁的水域租给附近的农户种菱角,租种的条件就是要定期清理污泥和除杂草,这样的措施就相当于对西湖进行长期保养,不仅解决了淤塞问题,还给农民增加了收入。

同时,苏轼制定管理办法,规定农民只能在易生水草的范围内除草种菱,防止种菱侵占湖面。他特地让人在湖中竖起了三座小石塔,一来用于监测淤泥淤积程度,二来作为种菱边界的标记。这三座小石塔,在月圆之月,可以形成独特的“三潭印月”景观,成就了现在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三座石塔至今仍是杭州地标,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图案就是“三潭印月”

图片

这样的设计不仅改善了西湖水质,也优化了西湖游玩路线,更改善了杭州人们的生活。

苏轼主持的疏浚西湖的工程具备经济学、园林美学、水利学的意义,为西湖打造了一个良性的湖区生态系统,实现了自然与人类共存的良性循环,让西湖与杭州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从而也让杭州延续千年而始终是人们心中的“人间天堂”。

扬州、惠州都有西湖,正是苏轼知扬州、惠州时,参照治理杭州西湖的经验,对当地的水利系统进行了成功地治理后留下来的财富。就连颐和园的西堤也是仿造苏堤修建。

  • 3、重修六井、保障民生

“钱塘六井”是中唐时政治家李泌在杭州任刺史时所建,四十年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重新疏浚,是杭州市民饮用水的直接来源,水源地就是西湖。

苏轼首次来杭州时,六井就已经出现堵塞问题,当时的杭州知州是陈襄,在陈襄主持下,苏轼参与治理这六口水井,解决了杭州城百姓的饮水问题,并写《钱塘六井记》记录此事。此后多年六口井几近废弃,二度来杭的苏轼在解决了水源地--西湖的水源质量问题后,计划对六口井再次进行修缮。苏轼寻访当年参与修缮的精通水利的僧人之一子珪,听取修缮意见,先将井中杂草淤泥清空,将引水用的竹管换成耐用的瓦管,又筑石槽保护瓦管,有效延长了六井的使用寿命,自此六口井恢复了往昔的活力,杭州市民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 4、解决疫病、创办医院

杭州是当时陆运和水运的交汇口岸,常住人口多达几十万,外来人员比较密集,经常有疫病流行。苏轼为解决疫病流行问题,安排人整理药方,向公众开放,主动带懂医学的道士上街义务看诊。同时从官府经费中拨出部分款项,自己又捐出五十两黄金,创办了一家名为“安乐坊”的医院,这家医院成立后前后治好了上千名病人。后来医院搬到西湖边上,改名为“安济坊”,继续为百姓服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

  • 5、疏浚运河、治理钱塘江

二次来杭,刚到杭州,苏轼就发现了运河的问题。

京杭大运河是宋代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连接钱塘江,受江潮影响,运河中常常会淤积江沙,经常要关闭航道开浚运河,导致杭州社会失序、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不及时疏浚治理又会导致漕运壅滞、经济受损,这是困扰杭州几十年的民生问题。经过实地勘察与分析,苏轼设置了一道水闸隔绝茅山河与盐桥河,涨潮时就关闭此闸,潮水只流入茅山河,等2、3个小时候,潮平水清再开闸,而茅山河基本是流经人烟稀少的郊区,即使淤积开浚,也不会对社会有太多影响。苏轼利用潮水涨落的自然规律,只增加了一道水闸就解决了运河淤塞问题,极大减轻了治理成本和扰民之患,是对杭州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

钱塘江是杭州的主要水系,对沿岸居民很重要,但由于钱塘江的潮水是从海门上溯,屹立江中的浮山正好挡住海潮极易形成漩涡,凶险万分。浮山所在的江口是由浙东诸州前往杭州的必经之路,每年会有许多船只在此处遇难。苏轼经过实地考察打算开凿石门运河解决这一问题,并在元祐六年三月,上奏《乞相度开石门河状》,遗憾的是苏轼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这一措施就收到了调令。

  • 6、自创美食、传承千年

杭州景美,更是美食天堂,苏轼曾说:“天下酒宴之盛,未有如杭城也”,杭州美食温暖了苏轼的胃,这位浪漫的诗人又在杭州的美景中才兴大发,自创出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羹等多种美食,这些普普通通的食物,因为苏轼而沾染了文化的味道,让每个来杭州的人都要过一过口腹之瘾才甘心。

图片


首次来杭,是杭州治愈苏轼,也因为苏轼对这个城市发自真心喜爱的表白,让西湖更加名闻天下。再次来杭,是苏轼美化杭州,苏轼也从为杭州所做的实事中获得了为民造福的成就感和被百姓爱戴的满足感。对于苏轼为杭州所做的这些事,杭州百姓是非常感恩的,《宋史》记载:“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苏轼说: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送襄阳従事李友谅归钱塘》

在苏轼的心里,杭州早就是他的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