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门寺

 昵称60780931 2023-08-08 发布于陕西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法门寺景区,法门寺,驰名中外的原因是在1800多年前佛祖的真身舍利到这个地方而建塔建寺的,如果说法门寺文化景区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法门寺寺院就是这朵莲花的种子,而法门寺博物馆就是这朵莲花的果实,接下来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这三个地方。

首先,我们现在所在的是法门寺佛文化景区西停车场旅游综合服务区位于景区佛光门西侧停车场,总占地面积160000㎡,规划停车位1710处,停车场内规划有游客下车、候车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域,为游客参观景区必经路线。综合服务区建筑面积13800㎡,由法门寺主题礼品区、西府特色手工艺品街区、特色餐饮区、西府小吃城区等区域组成,主营旅游纪念品、佛教工艺品、陕西土特产、文玩、品牌餐饮、陕西特色小吃等,是为游客提供一个集’购物、就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华林国际是西北唯一一家佛教主题旅游纪念品自选超市。其位于综合服务区自选商场区,面积约为2850㎡,主要以旅游品、纪念品、工艺品、珠宝玉石、土特产(法门寺素食、点心除外)为主的佛教特色主题商场。西府特色手工艺品街区设置有32间商铺,主要以工艺品、文玩、小商品为主的特色店铺,游客可根据自己所需在此选择所喜欢的,商场设置有咖啡、茶休闲场所,让游客在购物的同时也提供更好地休闲品茗场所,并且提供有4间品牌餐饮店,让游客在购物的同时也能品尝到美食,西府小吃城设置有22间档口,是以西府当地小吃为主的小吃城,让游客感受到西府舌尖上的美食。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法门寺文化景区,这个文化景区是零七年开始建的零九年的五月九号正式对外开放的,他是台湾设计大师李祖元先生所设计的,整个景区他的设计系综合了我们中国化的佛教内容也结合了印度佛教文化的内容,整个景区花费了28个亿,占地面积是1300亩。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山门广场,山门广场占地面积十五万平方米,山门广场的两侧,栽植天数25颗,地数30个,天数是奇数之和,地数是偶数之和,天数之和加地数之和是五十五,它代表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的运转规律。

我们眼前看到这道门是山门,在古代寺院建于大山里面所以叫山门,法门寺建在一个平原上这是因为在东汉末年,佛舍利传到这个地方而建塔建寺,仍然延续了其它寺院的叫法也叫山门。这道门叫佛光门,意思是说接引大家进入到佛陀的这个地方,让我们用心感受佛陀是怎样摆脱世间的一切疾苦,离苦得乐,然后达到彼岸。

我们来看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法门寺景区,法门寺,驰名中外的原因是在1800多年前佛祖的真身舍利到这个地方而建塔建寺的,如果说法门寺文化景区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法门寺寺院就是这朵莲花的种子,而法门寺博物馆就是这朵莲花的果实,接下来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这三个地方。

首先,我们现在所在的是法门寺佛文化景区西停车场旅游综合服务区位于景区佛光门西侧停车场,总占地面积160000㎡,规划停车位1710处,停车场内规划有游客下车、候车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域,为游客参观景区必经路线。综合服务区建筑面积13800㎡,由法门寺主题礼品区、西府特色手工艺品街区、特色餐饮区、西府小吃城区等区域组成,主营旅游纪念品、佛教工艺品、陕西土特产、文玩、品牌餐饮、陕西特色小吃等,是为游客提供一个集’购物、就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华林国际是西北唯一一家佛教主题旅游纪念品自选超市。其位于综合服务区自选商场区,面积约为2850㎡,主要以旅游品、纪念品、工艺品、珠宝玉石、土特产(法门寺素食、点心除外)为主的佛教特色主题商场。西府特色手工艺品街区设置有32间商铺,主要以工艺品、文玩、小商品为主的特色店铺,游客可根据自己所需在此选择所喜欢的,商场设置有咖啡、茶休闲场所,让游客在购物的同时也提供更好地休闲品茗场所,并且提供有4间品牌餐饮店,让游客在购物的同时也能品尝到美食,西府小吃城设置有22间档口,是以西府当地小吃为主的小吃城,让游客感受到西府舌尖上的美食。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法门寺文化景区,这个文化景区是零七年开始建的零九年的五月九号正式对外开放的,他是台湾设计大师李祖元先生所设计的,整个景区他的设计系综合了我们中国化的佛教内容也结合了印度佛教文化的内容,整个景区花费了28个亿,占地面积是1300亩。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山门广场,山门广场占地面积十五万平方米,山门广场的两侧,栽植天数25颗,地数30个,天数是奇数之和,地数是偶数之和,天数之和加地数之和是五十五,它代表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的运转规律。

我们眼前看到这道门是山门,在古代寺院建于大山里面所以叫山门,法门寺建在一个平原上这是因为在东汉末年,佛舍利传到这个地方而建塔建寺,仍然延续了其它寺院的叫法也叫山门。这道门叫佛光门,意思是说接引大家进入到佛陀的这个地方,让我们用心感受佛陀是怎样摆脱世间的一切疾苦,离苦得乐,然后达到彼岸。

我们来看,中间这里是净水观音,净水观音他是保家宅平安和人身体健康的。它的瓶口是朝下的意思是说瓶子里面的水源源不断的流向两朵莲花池子里,每个池子里面是七朵莲花,释迦摩尼佛,出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一句话,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且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脚下送一朵莲花街即为步步生莲,所以,莲花是佛教中的圣华。莲花有五种颜色,在这里做出来了两种,一种是青莲,一种是粉莲,青莲代表智慧,粉莲代表的是诚实守信。

第二道门是般若门,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在这里没有用智慧这两个字是因为智慧这两个字包含不了般若所有的意思,所以用的印度梵文的原音般若门。

第二道门和第三道门是相连的,中间是生活区域,里面有住宿,餐饮,以及购物,重点我们说的是餐饮在佛教中餐饮,全部是素食,吃素食是为了培养人的慈悲之心,无论是动物还是是我们人类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戒杀生。

第三道门是菩提门,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六祖慧能他这样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说在我们世间本身是没有菩提树,这一说的就是因为释迦摩尼佛,在这一颗树下悟道成佛,所以是菩提树,翻译成我们汉语就是觉悟之树。

这两篇是十八罗汉,在唐代之前流行十六罗,唐代之后流行十八罗汉,到清代的时候把十八罗汉的名字才列出来了,像我们最熟悉的第一组是降龙伏虎,后面是长眉,静坐,看门,探手,喜庆,过江,芭蕉,乘象,骑鹿等等,并且我们中国文化三六九,九这个数字是最高的所以一边儿是九个。

第四道门非常的特殊,只有两个门柱,没有上面的横梁,它代表的是天地人合为一起,这个门叫圆融门。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佛光大道,佛光大道,总长是1230米,一代表的是独一无二的佛祖真身值骨舍利,二是两座塔,一座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双手合十舍利塔,另一所是法门寺寺院的法门寺真身宝塔。三是佛法僧三宝,佛是释迦摩尼佛,法是经文,僧是僧人,这是佛教三宝。零是一切万物归为一体,所以是1230米,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宽是108米代表了108种烦恼,您看上的人脖子上挂的珠子是108颗数过一颗等于去除一种烦恼,数到一百零八烦恼就没有了,所以人和人的相处之道也是一样的,当心烦意乱,想吵架的时候可以从108往回说数,数到一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心静的过程也就吵不起来了。

佛光大道上有十个菩萨分为五组,十代表的是十全十美,也就是说佛和菩萨教化众生,他们没有任何缺点。

第一处,菩萨是大妙相菩萨和法,他们是与未来佛,弥勒佛合为一体来教化众生的,只有在法门寺和敦煌壁画里面有记载,实实在在把它们列出来,只有在法门寺这里供人参拜,参拜他们不是为今生求得福报,而是为来式世求得福报,希望来世能投胎到一个好的家庭,有一个好的身材,有一个好的相貌,有一个好的事业,但前提是今生多做好事,也就是说前世的因,造就今世的果,今是世的,因造就来世的果,是一个因果循环的关系。

左手边的小景观是一个藏传佛教的转经筒,藏传佛教是藏王松赞干布娶了我们国家到文成公主以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带去我们中原的佛教文化特色以及尼泊尔的佛教文化特色,形成了一种政教合一的教派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可以吃肉,这个手叫三净肉,符合三方面的要求,第一不为自己所杀,第二没有听见这个动物的惨叫,第三没有看见这个动物的惨死。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真理,文殊菩萨一手拿智慧之剑,另一手拿经盒放经文的,意思是说,用智慧之剑斩断种种烦恼,才能平心静气的来修习佛法。普贤菩萨手拿如意是普度众生的意思,她的坐骑是六牙白象,六牙在佛教中代表六种智慧,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这六种智慧,拥有任何一种智慧都可以达到佛的境界。根据佛经华严经的记载,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一层佛或者菩萨在保佑着自己,文殊保佑属兔的人,普贤保佑属龙和蛇的人。

第三组菩萨,右手边是观音菩萨左手边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都是以女性出现的,但事实上观音菩萨是一个男性他有33种化身他大多以女性的化身,出现来教化众生,因为女性柔和一些,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地藏菩萨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韩国的王子,但这种说法在法门寺这里,它是不成立的。第二种说法她是古印度婆罗门之女,她自己从小非常的信奉佛教但他她母亲不信佛佛教,她的母亲生前作恶多,佛教讲六道轮回,她的母亲不在世了以后能回到饿鬼道里面了,他为了让母亲从饿鬼道里面摆脱出来,散尽所有的财产来拜佛,佛看到他非常的虔诚,就告诉他你回家盘腿而坐,如果能静坐三天的话,我将带你到饿鬼道去,于是他回家盘腿而坐静坐三天,第三天晚上的时候周身出现了一圈黄颜色的光将她包裹然后到饿鬼道里面鬼道里面去,他看到母亲正在受苦,于是念经替母亲超度,刚开始他只是希望母亲能从饿鬼道里面摆脱出来,后来他到地狱里面一看所有的恶鬼都在受苦,于是他发誓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第四出组菩萨,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日光菩萨,手里拿的莲花上面托了一轮太阳,月光菩萨手持莲花上面托的是月牙,他们是保佑人身体健康的称为健康菩萨这一组菩萨非常的少见。

我们一路上来可以看到黄色的这些柱子叫经幢,当时在法门寺发现的时候只发现了中间一部分,上和下是没有的这是后来重新设计的,上面刻的是经文,这些经文都是印度梵文音译成汉语的,最早的时候,佛教传入我们中国文字不通,语言不通,他竟然能在我们中国流传这么多年,这是因为和我们中国的道教儒教结合起来同时发展,在机缘巧合下又独立发展,才有了我们今天了解到的佛教。

最后一组菩萨观自在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还有观世音菩萨这都是一个人,最早的翻译家鸠摩罗什翻译的是观自在菩萨,唐玄藏翻译的是观世音菩萨后来,又简化为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可以理解为观察自我,然后超越自己,观世音菩萨,可以理解为观察时间,一切疾苦,然后给与帮助!大势至菩萨,他是我们普通人时他信奉佛教,佛教同样也是提倡孝道的,因为孝是立人之本,他说父母不在了怎么提倡孝道,后来将父母的骨灰装在一个瓶子之内顶在头顶上开始修习佛法,当他修习到菩萨的时候,父母的骨灰不见了程一片光明,所以人们说只要能见大势至菩萨一个毛孔放的光就能照亮整个世界和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光是一样的。他保佑的是属马的人。

(经幢)两边黄色柱状体的就是佛教的圣物经幢,佛经刻于其上,象征着佛法的智慧能够降服一切烦恼。经幢是按佛教的“五时判教”而设,分别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时。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一组经幢是华严时:指的是法界之法渡大菩萨,这个时期讲的是大乘佛法。

第二组经幢是阿含时:在这个时期释迦牟尼根据众生的根性不同,讲求不同的佛法,这个时候说的是小乘佛法阿含经,让弟子先证得罗汉果脱离六道轮回,犹如学习一样先打基础再往上升华。

第三组经幢是方等时:方等意为方正平等,法法平等。在这个时期,释迦牟尼是在阐述大小乘佛法的具体区别。

第四组经幢是般若时:已经到了佛祖讲述般若经的时期。般若又意为般若净智。是方等时之后23年间诉说摩诃般若等诸部般若经典的时期。

最后一个时期是法华时:叫做法华涅槃时。法华意为妙法莲华,甘露法雨众生皆佛。用最后八年诉说法华经,临终一日一夜诉说涅槃经,由此得名。


(法界源流)位于佛光大道西侧的林荫道中,展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的过程。

王舍城结集

结集,是指僧伽集体为了统一佛的教说而共同会诵,以求确认佛所说法的内容。佛陀涅槃(pan)后,大弟子摩诃迦叶同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佛法的第一次结集。  

阿育王弘法

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他本人第一次把整个印度次大陆统一起来,大行布施请著名高僧举行佛经的第三次结集,现存上座部巴利文经典就是经这次结集编定的。并派传教团到全印度乃至海外传播佛教,此举对佛教的发展具划时代的意义,使其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舍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的。

南传佛教

以大寺为宗的佛教派别,流行于今东南亚各国。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学说回归于朴素自然的生存状态,,使僧团从俗世的谋生里解脱了出来。

汉传佛教(中国八宗)

佛教于东汉明帝时开始正式传人中国。隋唐时分为八大宗派:禅宗、净土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

汉传佛教(净土宗)

净土宗倡导以念佛名号为主,以求往生极乐世界“请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教放生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

汉传佛教(禅宗)

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对石壁,盘膝而作禅修九年。面壁修行,首开禅宗,被称为禅宗初祖。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参禅打坐为主,以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目的。

藏传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俗称喇嘛教。在藏王松赞干布,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佛法东传

佛法东传始于4世纪,即朝鲜三国时代。日本推古朝圣德太子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佛法。佛法东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高丽慧灌、日僧道昭、道严、新罗王孙圆测、新罗义湘,新罗慈藏、唐鉴真律师、日僧空海、最澄等。

(佛陀胜迹)在佛光大道东侧的林荫道中,其主旨表现人间佛陀,人间佛教,讲述佛陀从出生到涅槃整个由凡入胜的过程。

太子诞生

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大象入梦,王后受孕。

出游感苦

太子出游,受一出家人启发,决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 之苦。太子坐于中间,思量求解人间疾苦之道,从左至右分立老苦、病苦、死苦和出家僧人。

夜度凡尘

太子不为五欲所动,依然决定出行城。前为太子骑马离城,浮云中的四位力士共举太子四马蹄,寓意着太子离城之意。四块浮雕分别塑造了:太子离别妻儿、皇宫中奢华的歌舞生活。

六年苦行

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多次的参学和超越,仍未得所求之道。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于是南渡恒河来到伽山苦行林,六年之中勤苦精进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菩提悟道

悉达多太子坐于一棵毕钵罗树下。发愿言:我今若不证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坐。经四十九日禅坐,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究竟大道,至此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初转法轮

佛祖在鹿野苑向他的侍从憍(qiao)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di)法。在菩提树下,佛祖端坐中间,神态安详。白鹿与五弟子分座周围,屏气凝听。最早的佛教组织形式即三宝在此形成,佛为释迦牟尼佛,法为四圣谛——苦,集,灭,道。僧为憍陈如等五人。

普度众生

采用如意(佛教法器—普度众生,满足众愿)为造型元素,表示“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芸芸众生在这里感悟佛法,祈愿“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双林灭度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安祥圆寂。众弟子或泫然流涕、或捶胸顿足、或仰面嚎啕于佛陀身旁。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六度台阶之下,每上一级台阶,净化一次心灵,境界提升更高的一个层次,让我们更明确到,感受到佛家修行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这六条途径。从山门到此,须经过六度桥,这也是众生由山门到踏上彼岸,拜见佛祖真身的必经之路。只有洗涤芸芸众生浮沉铅华,放下世间的一切妄想执着,才可以同登佛的彼岸世界。从下往上依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上一级台阶净化一次心灵。接下来我们通过这六幅图来具体了解这六度。

1、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布施到彼岸:要做到正确地对待事物而获得心理平衡,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知道它们是身外之物;法布施,在理性上正确认识事物;无畏布施,在感性上勇于面对事物。这第一幅画讲的就是布施,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名字是《龙女献珠》:娑竭罗龙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聪明伶俐、善根深厚,年龄才八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平凡的奇迹, 小小年纪的龙女,生性就和别的女孩子不同,她最喜欢的就是听闻宇宙的玄奇、人生的奥秘。有一天, 文殊菩萨端坐在千叶大莲花之上,出现在娑罗竭龙王的宫中,他代表佛陀宣说微妙的法理,八岁的龙女深深地被感动,她仰慕思念佛陀,请求文殊菩萨即刻带她到灵鹫山去礼拜佛陀、听闻佛法,幼年的龙女跟随文殊菩萨参予其间。佛陀讲完《妙法莲华经》的一乘道理后,有一位智积菩萨请问文殊菩萨:“大德文殊师利!我请问你,像佛陀宣说的《妙法莲华经》,甚深微妙,世所稀有,若有众生勤加精进,遵照此经修行,能不能很快成佛呢?”文殊菩萨稍微沉默了一会就回答道:“大德!据我所知,娑竭罗王的龙女年方八岁。她听闻佛陀讲说此经以后,就已经证得陀罗尼了。”智积菩萨听到文殊菩萨这么一说,很感意外,以佛陀的首座弟子、文殊菩萨,没有赞扬诸大菩萨和诸大罗汉,而为一个小女孩捧场。在智积菩萨看来,八岁的小女孩,无论怎么说也不能证得陀罗尼。智积菩萨摇摇头,表示难以相信的样子。文殊菩萨又再说道:“大德!八岁的龙女年龄虽小,而她的智能利根却非一般人可及。佛陀所宣讲深奥的秘藏她都能知解,佛陀指示修学的行门她都能受持。她已经发大菩提心,真真实实的得不退转。”智积菩萨仍然以不信的口吻说道:“文殊师利菩萨!我见到佛陀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来,修学难行的苦行,积功累德,从未中断,然后方成正觉;我不信八岁的女孩,可以如此迅速就成正觉。”智积菩萨的话刚说完,龙女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并且温和庄重的对智积菩萨顶礼。智积菩萨见到龙女,不好意思再说什么,而一向看轻女人的舍利弗尊者也很不服气的对龙女说道:“我们的文殊菩萨说你不久将获证无上道,这个事情叫我们难以相信!”“这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在看轻女人的舍利弗之前,龙女也不甘示弱。“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五障缠身,云何能得无上佛道?”舍利弗不客气的说。文殊菩萨看不过去,解释道:“尊者舍利弗!你不可以这么说,女人的身体、容貌和男人相较或有不同,但佛性平等,不论男女都一样。佛陀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青年的男女,才是菩萨的悲愿、热情、勇敢、进取、牺牲的最好象征。”舍利弗尊者什么事情都可以随缘,唯有对于女人,总觉得男子才是无上至尊的。现在一个才八岁的龙女,他那里相信她很快就能成佛?虽然有文殊菩萨的解释,舍利弗不再开口,但他心中仍有男女不平等的观念。舍利弗想起过去在维摩丈室中给天女戏谑的一幕,他总以为,就算女人也有大的修行,那里能很快就成佛呢?龙女知道舍利弗的根性,她想:在有着深厚法执的人前,说再多的道理也是空费唇舌,我不如用事实说明,教你不能不信。当时龙女的身上有一颗价值很贵重的宝珠,她用双手捧着送给佛陀,佛陀接受以后,龙女回过头来,走到智积菩萨和舍利弗面前,很有礼貌地问他们:“刚才我把宝珠奉献给佛陀,佛陀慈悲地接受,像这样的时间快不快呢?”“很快的!”智积菩萨和舍利弗都这样回答。“请你们运用神力观看,我马上就能成佛,比献珠的时间还快上几倍!”龙女说后,会中大众看见龙女忽然变为男子,具足菩萨万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在大宝莲华之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普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演说无上甚深微妙之法。

2、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蜜):持戒到彼岸:消除不当的欲望而获得心理平衡。主要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这些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

《优婆离》:优婆离具有阿罗汉性格的人,非常注重仪表的庄严,行为的安详,一举一动,讲求中规中矩,不缓不急,有些更是表现出拘谨严峻的样子。佛陀成道后,有一次回到祖国迦毘罗卫国,刚好逢到剃头的时候,于是大家想找一位理发师来为佛陀理发。贱族的首陀罗族中,有一个理发师名叫优波离,也就是后来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理发技术高明,遐迩闻名,有人举荐他来为佛陀理发。 

优波离一听要为至尊至贵的佛陀理发,惶恐万分,推诿不敢前去,跑回家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母亲。他的母亲劝他说:“佛陀是大智大觉的圣者,他不会看轻我们首陀罗族的,让我陪同你去亲近佛陀吧。”在母亲的鼓励和怂恿下,优波离像个怯场的小孩子,诚惶诚恐地为佛陀理发。 优波离小心翼翼地拿着剃头刀,聚精会神在剃着佛陀的头发,在一旁陪伴的母亲就问佛陀:“佛陀!优波离替你理发,你觉得他的手艺怎样?” 

“他的腰身好像过于弯曲。” 大概优波离想到对方是佛陀,因此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恭敬谨慎,身体就弯曲下来。现在一听到佛陀嫌他腰太弯了,赶快集中精神,挺直起来,因此进入初禅的境界。好比从高中生进入到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一样,优波离的境界也渐渐在提升。剃了片刻,优波离的母亲又问:“优波离现在的样子好不好?” 

“现在身体似乎又太僵硬挺直了。” 优波离一想,不能太紧张,赶紧就放松身心,一心一意剃头,当下就进入二禅的境地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母亲又问了:“佛陀!现在优波离怎么样啦?” 佛陀说:“一呼一吸,出入息太粗重了。” 因此,优波离急忙调整呼吸,使它声音不致太大,过于粗鲁,均匀平和,因此而进入三禅的功夫。 他的母亲接着问:“佛陀!优波离现在又如何呢?” 佛陀赶快对身旁的弟子说:“哎呀!优波离现在一念不生,已经进入四禅的境界,你们赶快将他手中的剃头刀拿下,扶助他,不要让他倒下。”众人于是将手持剃头刀,进入禅定中的优波离扶下,以免发生意外。因为证得一念不生、四禅境界的人,他的心已经逐渐和虚空相应,一时心不再为形体的分别运转。 优波离由于个性拘谨细腻,做事求精求好,在剃发中就能证入四禅,后来出家求道,成为佛陀的首座弟子之一。优波离虽然出身贫贱,但是进入佛陀所创立的僧团,四姓出家,皆为沙门释子,再也没有贵贱和贫富之别。从优波离的出家、证果,乃至后来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的事迹来看,佛陀所提倡的是打破阶级、种族的真正平等的宗教。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行业,要达到完全的平等是很困难的。贫富如何平等?智愚如何平等?老少如何平等?在社会上,在各种环境中从事各种行业,过着种种的生活,要求一律平等当然不容易,但是不管男女老少、高下贫富,到了佛陀的法座之前,人人平等无别,即使有不同,那也是个人修行、发心上的“平等示差别”罢了。优婆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的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灭后第一结集由优婆离诵出三藏中的律藏。

 3、忍度(羼提波罗蜜):忍辱到彼岸: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影响而始终能保持心理平衡。所以要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这幅图体现的就是忍度了《百子戏弥勒》:“容天下难容之事,笑世间可笑之人”的笑口弥勒的形象,是人人所熟悉和喜爱的。 “百子戏弥勒”,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您看:他们有的在叠罗汉,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树枝捅弥勒的肚脐,更有调皮的竟然在弥勒身上撒尿。但弥勒一点也不为所动,依旧乐呵呵。这些小顽童为何如此捉弄弥勒呢?据说他们是在考验弥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称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实证明,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是真正拥有快乐的人。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到彼岸: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满足既有的心理平衡境界,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心理平衡,最后成就一切善法。《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佛教的一个典故。相传,观世音菩萨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左协侍为善财童子,右协侍为连荼耶龙女。善财童子学道时,拜了五十三个师傅,最后才拜到了观世音菩萨门下,修成正果。这里的“五十三参”,还含有“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据说,过去的妇女来虎丘大雄宝殿烧香拜佛后,坐着轿子下山。因为山势较陡,担心坠落,轿夫往往倒抬着轿子往山下走。诗人鲍步江见此情景,用幽默诙谐的语气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妾自倒行郎自看,省郎一步一回头。”传说一个晴朗的秋日,有位叫“性存子”的高士来虎丘秋游。云岩禅寺主持德垢法师指着千顷云阁介绍说:“宇宙之间,人物之众,荣枯生灭之相饯,盈虚消息之相禅,就好像天上的云一聚一散,没有常态,所以用'云’来为此楼阁命名,为的是使前来游玩的人能够悟出这个道理。”性存子闻听此言,哈哈大笑,说:“大师,此言差矣。虚无缥缈、忽有忽无者是云,然而云永远不会消失;忽存忽败者是世道,而世道也没有穷尽的时候。大师你这样教导人,认为天地间终究虚空。有形的东西终究有灭亡的气数,而天地日月是永不终息的,这是显而易见的。认为云总是存在的,世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叫做'束缚’,认为云是虚空的,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这叫做'超脱’。倘若你懂得《易经》,懂得'道’,就懂得云。我不学佛,怎么会用佛家的道理认识云呢?”德垢法师顿悟性存子的高深道理,于是将这段对话写进了《千顷云记》中。

 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禅定到彼岸:通过坐禅的方式消除杂念,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达摩面壁》: 典出《景德传灯录》,讲述达摩住在少林寺里,面壁静修大乘禅法,长达九年才停止的典故。后来,“达摩面壁”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修行、攻读勤苦不倦。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一位虔诚而狂热的佛教信徒。他笃信佛教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他一生中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宣扬佛法,自加苦行,舍身为奴。在梁武帝的一生中,很重要的活动就是结交名僧高僧,听高僧讲经,还亲自抄写佛经。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始终乐此不疲。在这种浓重的佛教氛围中,梁武帝拥有数不清的僧友,更有一位印度僧人达摩,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达摩就是菩提达摩,本名菩提多罗。他于梁武帝普通元年来华。十月一日,梁武帝亲自把他迎到金陵,迫不及待地向他问了几个问题。梁武帝问:“朕自从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计数,有什么功德呢?”达摩回答:“无功德。”梁武帝问:“为什么无功德?” 达摩说:“这不过是人天小果,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在达摩看来,造寺写经,不过是凡夫世俗之心,有了想立功德的欲望,就如同心中有了漏洞,本来有的功德也就没有了。但是梁武帝没有醒悟,又接着问“如何是真功德”、“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和我应对的是谁”等等问题,摆出一副天子自尊的架子,达摩不屑回答,只说了三个字“不知道”。梁武帝仍不领悟。达摩以为只有走为上策,这月十九日,他就渡江北上,一个月后到了北魏境内的嵩山少林寺。达摩住在少林寺里,面壁静修大乘禅法。他面对墙壁端坐,终日默然不说话,使人莫测高深,被称为“壁观婆罗门”。他这样专心参究,面壁长达九年才停止。

  6、慧度(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的成就,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心理平衡。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听到悉达多太子修道成为佛陀,亲领千名弟子光临他的国土,并有言在前,太子证悟之后就来救度他,所以非常高兴,带领群臣和眷属,恭迎到首都王舍城城外。请佛陀向全国臣民说法,佛陀在王舍城系统地讲解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三法印。频婆娑罗王和一切听众听从佛法的感召,顿开愚痴,内心清凉。从此,摩竭陀全国奉行佛教,许多人皈依佛陀。为了报答佛陀的教化,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内建了一座花园式的别墅,起名“竹林精舍”,供佛陀安居、说法。这就是佛教的第一座寺院的形成。在王舍城南面,有一座雄伟的山峰耸入云霄,这就是著名的灵鹭山。山上有许多天然石窟,十分幽静。释迦牟尼更喜欢居住在灵鹭山中的石窟里,与弟子们在此修行说法。频婆娑罗王也曾多次来到灵鹭山向佛陀请教。

  在当时的古印度,除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之外,还有六个较为有影响的宗教派别,在佛经中将这六个教派称为“六师外道”或“沙门六师”。这些教派之间壁垒分明,互不服气。佛教在传播中,时有与外道冲突之事。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的两位著名学者舍利弗和目犍连,就是十分傲气,自认为世上无任何教派能胜过他们。有一天舍利弗偶然在路上听到阿说示向他说了两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后,立即体会了佛陀这根本教义的伟大真谛,于是立刻转告他的知友目犍连,各率弟子共250人皈依佛陀。这证明了佛陀的教义与当时各教派的理论相比,是合理得多,是更有说服力的。释迦牟尼彻底觉悟成为佛陀以来,首先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收乔陈如等5人为弟子后,大约在4年的时间里,相继皈依佛陀成为比丘的,已形成2250人的庞大的教团组织.

我们来到的是万人广场名字,取决于八方来朝万佛归宗之意,意思是说欢迎各个国家的佛教信徒来这里参拜佛祖,佛舍利虽然在法门寺这里,但是佛舍利,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在这举行大型法事活动时可以容纳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佛祖的伟大和慈悲之心。万人广场中间有三个水池名为三净池,分别是,净身净口净意,这里的净身,不单单是指去除身上的污垢,而只的是行为准则,用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一切行动。净口是指说话时注意自己的言语,净心是最难的,因为人的思想会随着外界环境而不断变化,所以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有坏的思想。眼前我们看到的是双手合十舍利塔,双手合十是世界文化保护的遗产标志,而佛的舍利又是举世仅存的,所以也做了这样一个造型,他高是一百四十八米,一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四和八是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所以取的这个数字,外面双手合十是一个现代化建筑,中间的塔是一个古代建筑,这是现代和古代的一个融合。

进到塔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通常分列在净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 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 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 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 中国人又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中南方增长天王名魔礼青,手持青锋宝剑,以“锋”谐音“风”;【西方广目天王】,名魔礼红,手持碧玉琵琶,以琵琶之义谐“调”;北方多闻天王,名魔礼海,手持混元珠伞,以伞之义谐“雨”;【东方持国天王】,名魔礼寿,手持紫金花狐貂,司“顺”.也是风、调、雨、顺。

(2)弥勒佛:大肚弥勒能容常人难容之事,教导众生忍得住心中烦恼,耐得住岁月寂寞,不争一时之气,方免百日之忧。

  (3)韦驮菩萨: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韦陀菩萨护持佛法,庇护众生。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整个佛区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主殿化身佛殿,中央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佛。两侧供奉着佛陀弟子,东侧为苦行第一的摩诃迦叶,西侧为多闻第一的阿难。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供奉于大殿下方的地宫中,适逢农历初一,十五礼拜六礼拜天,国家法定假期及重大佛教节日,升至前方这里以便大家瞻仰朝拜。

现在所来到的是24米报身佛殿,在这里供奉的是报身佛(卢舍那佛),报身是指佛经过了很多劫的修行所正得圆满果报之身,常住虚空,不生不灭,不转世,不投胎,远离烦恼,永享安乐。

再向上走我们就来到了54米处,我们可以看到唐塔内供奉着法身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为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常现清静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度众生达到彼岸。

当我们站在合十舍利塔上54米处可以俯视整个文化景区。它分为佛、法、僧三区,融天、地、人为一体,汇众生万物于法门。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800年历史,自古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土缘得十九,扶风得佛指骨舍利为第五处,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塔为阿育王塔。

公元555年,西魏岐守拓跋育扩建寺域,开启塔基,供养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瞻礼舍利,并改建为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建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占地3000亩,规模宏大,唐代人用“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诗句来形容地宫的美轮美奂。

据史载,法门寺舍利塔地宫有三十年一开的定制,说是“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朝野轰动,盛极一时。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恭送舍利时,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最高仪轨所摆放。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年),历经数百年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扶风官绅整修维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集资修寺护塔。文革期间,红卫兵掘塔,良卿法师自焚护宝,免其一劫。

1981年8月,法门寺宝塔半边坍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次年夏历四月初八,在清理旧塔基时,佛指舍利及唐代2499件稀世珍宝面世。1988年11月,“法门寺重修开放暨瞻礼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大法会”隆重举行,法门寺院、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法门寺建成开放后,佛指舍利先后应邀赴泰国、台湾、香港、韩国等地奉瞻,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轰动一时,成为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的盛事。

2001年,新规划建设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景区分为佛文化展示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分,其中佛文化展示区分佛、法、僧三区,呈“品”字形布局,核心建筑合十舍利塔高148米。2009年5月9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佛指舍利从此永久安奉于合十舍利塔中。

2014年10月16日,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在法门寺隆重举行。接下来我们通过这些壁画来了解这些内容.

1、汉:汉末建塔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印度传入中国,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于是皇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人在去西域的途中遇竺法兰和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回到洛阳。皇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法门寺这里也是这一时期,印度阿育王分舍利到这个地方,建塔建寺,在我国的语言文字中没有他“塔”这个字,这是后来在翻译经文时,造出来的字。塔,俗称“宝塔”,亦曰“浮屠”,源于古印度Stupa(音译“窣堵坡”),是藏佛教高僧舍利和经卷的砖木建筑。

2、西魏:西魏弘法

东汉之后,三国鼎立,法门寺所在之地为魏蜀鏖战之所。公元535年至557年,史称北朝西魏。公元555年,西魏恭帝拓跋廓礼佛,岐阳太守拓跋育是北魏皇室后裔,他奉旨开启塔基,供养舍利,重建寺塔,从此法门寺名声大振。僧人行丛林制,成为定式。法苑仪林,度一切苦厄。因拓跋育系西魏宗室,本寺在僧俗心中,秀峰独出。

3、隋:隋立道场

隋文帝杨坚在大兴城立隋后,以关中为京畿重地,崇佛佑国。公元583年,开皇三年,因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为鸠摩罗什在岐山太平寺、崛山寺译出而风行关中,自成一派,曰“成实宗”,并在这里宣讲“成实论”,隋文帝为了推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因此将阿育王寺改为“成实道场”。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右内史令李敏奉旨在佛教节日,开塔瞻佛祈福,为官府醮礼之正仪范式。

4、唐:唐帝礼佛

公元625年,唐高祖李渊应宝昌寺普贤的奏请将成实道场改名为法门寺。意思是修习佛法之门的意思。唐太宗贞观年间三次开塔瞻礼舍利,并逐渐将木塔加高至四层,后人称之为四级木塔。唐高宗之后的皇帝将法门寺扩建成了“瑰琳宫二十四院”的庞大建筑群,占地三千多亩,二十四个院落。并且高祖李渊规定法门寺地宫的舍利“三十一年一开”的定制,为的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唐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万民膜拜,盛极一时。

5、宋:皇帝佛国

北宋之世,中国政治中心东移中原,但该寺关中塔林领袖之地位并未式微。佛教有浴佛之习,为纪念九龙喷水诞佛祖,宋时每值4月8日佛诞日,该寺隆重诵经,仅浴佛院即可日浴千人,为民除疫,为国祈禳。宋徽宗赵佶亲书“皇帝佛国”金字匾镌刻山门,可见这一时期的法门寺仍然承袭了唐代的宏阔气势,虽然都成远离,不在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但它“关中名刹”的地位仍然没变。

6、金、元:元藏真经

宋室南渡,关中为金元割据。金人立“诗碑”、“藏经碑”,宣示礼佛之心。元僧手抄《大藏经》达5000多卷,珍藏藏经楼,招远悦来,为华夏法林之珍。元人以八思巴为国师,奉黄教为国教,该寺因缘得慧,承赐良多。

7、明:明修砖塔

明代法门寺更受推重。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法门寺铸大钟,自后“法门晓钟”成为扶风八景之一。1569年,明穆宗隆庆三年,唐塔倾圮。1579年,明神宗万历七年,绅士杨禹臣、党万良领衔修砖塔,历时30年,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通高四十七米,塔身飞檐翘角,斗拱层出,雕刻神奇,艺术精绝。塔上铜塔刹上刻“明万历三十七年”造,塔刹是塔的最后构建,也就是说此塔是明万历三十七年竣工的,经历了402年风雨岁月。

8、清:宗派合流

清承明制,礼佛之隆,有逾前明。1654年,顺治十一年,关中地震,寺塔向西南微倾并首见裂缝,扶风地方官绅整修维护。此后200多年,因僧俗维护,塔体稳定,一柱擎天。法门寺分寺在东西南北四面近处遍建。僧尼分寺,信众广布。丛林仪轨,森严无垢,宗派界限,泯然无殊。

9、民国:民国护宝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原东北军将领朱庆子桥居士奉命莅陕赈灾,组织民间集资修寺护塔。在加固塔基时,发现唐地宫,时逢乱世,寇患日亟。朱子桥居士隐而不发,封存地宫入口,加固塔基,勿使倾塌。隆礼延僧,法会如仪,为国祈福。法门寺地位骤升。夏历4月8日、12月8日佛事庙会,成为定例。民国多灾,粥厂与抗战募捐设于寺周。

10、新中国:真身重光

建国后,法门寺成法定称谓。在十年动乱期间,法门寺为多家单位借占。红卫兵掘塔,良卿法师自焚护宝,免其一劫。1981年法门寺半边坍塌,其一半向西南倾圮。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塔,次年夏历4月初八,在清理旧塔基时,佛指舍利及唐帝供奉的稀世珍宝面世。1988年11月,“法门寺重修开放暨瞻礼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大法会”隆重举行。千年古刹,迎来再次礼佛高潮,海内外信众络绎不绝。佛指舍利曾至台湾及东南亚供奉,万人空巷,光被四表。

11、法身永安

法门寺因真身法相而独秀佛国,僧俗信众,不绝于道。旧有院落日现局促,为信众瞻佛及旅游之需,自2001年始,规划建设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历经十年。2009年5月9日夏历4月8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佛指舍利永久安奉合十舍利塔地宫,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正式开放,八方僧众,国内外游人,礼佛朝拜,络绎不绝。

12、福缘际会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The World Fellowsfip of Buddists),自1950年创立以来,以普及佛陀教义,推动世界佛教徒联合,促进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为宗旨,在世界法苑,召开过26届大会。公元2014年10月16日,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在法门寺隆重举行,全世界高僧大德殊胜因缘聚会,瞻仰真身,共沐佛光。2000年佛国古刹,得法苑空前之法喜殊荣。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诚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祈世界永久和平。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法门寺珍宝馆法门寺珍宝馆,它是1988年11月九号正式对外开放的,是为了保护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2499件供佛珍宝而专门而建造的,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有三个展厅,分别是左手边的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厅,中间的佛教文化陈列厅以及右手边大唐珍宝陈列厅。

接下来我们先来参观左手边的历史文化陈列厅,这个展厅是通过一些碑刻造相像和照片来了解法门寺的历史。首先展示在我面前的是一件仿制放大的鎏金铜浮屠,浮屠也就是佛塔的意思,根据史料的记载,法门寺在唐代是建了一座四级木塔,我们现在看到这件铜浮屠,他就是唐代四级木塔的微缩模型,原件我们会在第一个珍宝厅看到。法门寺位于周原这块儿土地上,曾有诗人这样赞颂这里说到“周原芜芜,堇荼如饴”,形容这块儿土地,种出来的野菜都是甘甜的,在这块儿土地上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我们看到这个大克鼎就是从这里出土的,鼎是古代人们用来烹煮肉和祭祀用的重要祭器,后来慢慢演化就成了权利的象征。重要的是这件大克鼎,它的内部有铭文261个字,记载的是一个叫克的贵族依靠先祖功绩,受到国王的赏赐,赏赐给了他大量的奴隶和土地的事实,它的出土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法门寺属于一块儿风水宝地,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法门寺地望图来了解一下法门寺的地理位置,法门寺东去西安120公里,西去宝鸡90公里,北靠岐山南临渭水,与太白山主峰遥遥相对,并且在他的周边还有很多的人文景观,比如说,周公庙,钓鱼台,五丈原,周原遗址,以及召公讲学之地,召宅遗址,丝路西去,佛典东来,法门寺位于佛教东传的必经之路,再加上他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为埋藏佛祖的舍利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法门寺在唐代最为辉煌,当时建的四级木塔,四级木塔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到明代倒了,到了明代,明代人为了坚固期间改建了八棱十三层的砖塔,八楼十三层的砖塔经历了402年的风雨,由于地震和雨水进入两方面的原因,他的一半儿在1981年八月24日倒了,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塔尖儿就是在八一年,当时塔倒的时候掉下来的,后来经过修复之后重新展出,它的上半部分是铜质下半部分是铁质,您看这里有大明万历三十七年造的字样,就说明了它竣工的时间是1609年,因为塔尖是塔的最后构建。法门寺是因舍利而驰名中外的,舍利是在东汉末年传入我国道距今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碑刻造像是北魏时期的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这三百年之间法门寺没有出土任何的实物记载,你看这块儿碑刻造像因为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年代久远面目都已经风化了,。这些小型橱窗里放的板凳佛都是从民间收集来的,因为下面有一个四条腿儿的凳子,所以叫它板凳佛。佛教是外来文化,他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坎坷的这三尊菩萨像就是在唐代的16位皇帝武宗李炎毁佛时所被打残的,中间这一尊是释迦摩尼佛的大弟子迦叶,它是一位苦行僧,是靠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来悟出佛法的,所以看起来非常的清瘦。两边的菩萨像到现在为止头和胳膊还没有找到,并且他们的体态丰腴,穿着华丽为唐代的菩萨像,因为唐代是以胖为美的。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随意损伤,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块儿碑,叫慧工大德之碑,这块儿碑它就记载的是唐代法门寺的一位主持法师慧工,它在显庆年间曾经点燃自己的两根手指来供养舍利,在他圆寂之后,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就为他修建了一座舍利塔,但遗憾的是他的舍利没有找到,只找到了这块塔门,就和我们现在的墓碑是一样的。唐代人认为我们现在的供花,供果都表达不了自己的虔诚,所以用身体来供养。宋金元时期,法门寺的发展相对平缓一些,一直到唐代才有了一个大的转折点,就是唐代所建的四级木塔倒了,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惋惜,但第一位发愿修复宝塔的是一位僧人,于是就有了这块痴僧劝缘偈碑,这块碑记载的是这位僧人用百尺长的铁锁锁住自己的锁骨,拖着它到处化缘,来感动四方僧众重建宝塔,有位西蜀大洲居士看到此事非常感动,他就将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后来由扶风县县令陈子须上石,最后将这块碑镶嵌在了大殿西侧的墙壁上,来弘扬这位僧人的善举。明代重建砖塔非常的艰难建了整整三十年,从这些明代砖刻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块砖刻写的是豆子蚌崩,崩是皇帝不在了用崩,但在这用了,说明这个人为修塔做出的贡献非常多,这块写着舍水之人多积福,无穷之福也,但舍一担之水积一家之福。可见当时修塔的时候水都缺,更何况修他的其他材料了,所以明代砖塔讲了整整30年。建了30年的砖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通过这里的展板来了解。这张照片儿上的塔就是明代建了三十年的砖塔,发八棱十三层四十七米高。这坐塔完工之后,后世的朝代也有修萁但规模不大,直到民国期间,陕西连年灾荒,身为清末新军将领又是华北慈善会会长的朱子乔先生,他来陕西赈灾,顺便到法门寺来参拜,看到法门寺寺宇非常的残破,就法门寺进行了一次维修,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这是当时修塔的现场照片,朱梓乔先生当时修塔时,就发现了地宫,但没有打开并且和所有知道秘密的人共同守护打地宫的秘密。这是当时修塔委员会的照片。这些资料都是这位张世伦老先生所提供的,他是当年扶风县的县长,这些资料是博物馆的馆长去台湾取回来的。这座塔在1939年,朱子乔先生修完之后,在经历了40多年之后再次倒塌,这座塔是由于地震和雨水进入两方面的原因,塔的一半在1981年八月24日倒塌了,另一半儿再次树立了六年之久,一时成为奇观!在1987年,政府决定重修宝塔在拆除残他清理地基时意外的发现了唐代地宫,这是地宫的遗址,外面成正方形的砖地基是唐代人的木塔塔基,中间的夯土层是明代人的砖塔塔基,在明代建塔时也发现了地宫,他们出于对佛教的信仰,没有打开地宫,并且加厚了两边的夯土层来保护地宫,中间一字型是地宫的主体,地宫的长度是21.12米,面积是31.48平方米,四道门将地宫分为七部分,我们看的地宫就是站在这个第一道门前看的,我们来看照片儿上这些佛像,它们是在拆除明代砖时是发现的,发现它们时,它们的腹部是空的,藏有经文,满腹经纶这个成语,或许就是从这里得出来的。地宫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与几代人的保护是分不开的,朱梓乔先上在民国28年修塔时就发现了地宫,但正值日寇侵略陕西,他们就和知道秘密的人,共同守护了唐代地宫的秘密,并铸铜佛像来镇守地宫,铜佛像现在在寺院保存。在文革期间,红卫兵在寺院乱挖乱掘,法门寺的一位主持僧人良卿法师在塔的前方,引火自焚,把红卫兵吓走了。如果不是他这么伟大地宫的结果就很难说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千多年前的人非常的聪明,站地宫里面写的文字,我们到现在都没有破解,正是这组神秘不符号,我们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他是在874年,封闭的地宫时写在地宫第一道石门上,希望通过后人不断的努力,尽早的解开这些内容。我们转身来看神秘符合在地宫门上的位置,这些门是仿制的,所以在门上只有一些印记,地宫门非常低只有八十公分,进去的人都必须跪着进去,寓意是人人都是平等的,第二道门上面全是一些佛像,第三道门一边线刻,一边浮雕,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研究出来它是什么意思,现代专家推测,可能是关闭地宫的吉时快到了,没时间在做浮雕,所以用线刻代替,另一种是不对称的美,但这两种都不符合唐代的状况。

第四道门,两边都





        在场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去参观法门寺。

法门寺主要位于扶风县城北 10 公里的法门镇,西距西安市 120 公里,东距宝鸡市 96 公里。法门寺自古就因为安置有释加牟尼佛佛骨舍利闻名。我国有 19 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门寺塔和法门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刚进来的山门,又叫做“三门”,左右两边的分别为无相门和无作们,中间为空门,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为步入空门,大概就由此而来。

现在我们站的这里的就是法门寺唯一的古建筑铜佛殿,大殿里供养的是释加牟尼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在大殿两边还有十八罗汉像,所以铜佛殿也叫罗汉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法门寺真身宝塔,但是我们看到的是 1987 年重修而成的,法门寺自古因安置于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称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记载,公元前 485 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 19 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是其中的第五处。

所以最初的法门寺叫阿育王寺,法门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门寺最早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时唐太宗在这里重修了一座四级木塔供养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庆年间时崩毁,在明代万历年间,由法门寺僧人化缘重修了一座 8 棱 13 层的砖塔,可是在 1981 年是塌掉了一半,85 年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了重修这座塔的时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边残塔,87 年在清理塔基准备重建时意外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四枚释加牟尼佛指舍利和 2499 件唐代的皇室瑰宝。法门寺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下面就请大家到地宫拜一下佛指舍利。

现在法门寺地宫总长 21.2 米,面积 31.84 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所发现的 4 枚佛骨,最令人瞩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宝函内,长 40.3 毫米,上下俱通,第 2 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 1 枚相似。第 3 枚藏在后室秘龛五重宝函的白玉棺

内,管状,长 37 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 1、2 枚相似。经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坚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唐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有同等的意义。

我们在参观完法门寺地宫之后,就来到了法门寺的大雄宝殿,大雄是对释加牟尼的尊称。它是 1994 年开光的,里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西南北,分别是不空成就,阿弥陀,八日如来,宝生佛,阿处佛,

旁边的是二十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下面我们就来到了大唐珍宝陈列,其中有 44 件国宝级文物,99 件一级文物,它是陕西 88 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帐碑,它将地宫中的

珍宝是谁送的,叫什么名字,尺寸大小呀什么的,作了详细地记载,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除此之外,在唐代的丝织品也是相当珍贵的。但由于丝绸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绣,簇就是收缩的意思。就是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纹式再固定到丝绸的上面,就把这种织物称为簇金绣。簇金绣的珍贵之处呢,第一就是它保护的完好如新,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们看,它的质地是罗,上面的花纹全都是金丝绣的,但是,这种金丝可不是一般的金丝,它呢首先用纯金丝在胎线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缠绕上去,如果说中间的胎线为一米,那么金丝要缠3000 转。我们看到织物就是用这种复合线来织花纹的,曾经做过一个测量,没想到是这种簇金绣上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只有 6 丝,6 丝就是 0.06 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在现在世界上制作的这种金丝只有 20 丝在日本,中国只有 70 丝,没有想到在唐代据文物显示当时的拉丝技术已经相当的高,已达到了 6 丝。

在这些东西里,最珍贵的文物是这件鎏金双拢 12 环的锡杖,名为锡,其实它并不是锡做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环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是以声来命名的。

锡杖的级别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属于世界锡杖之王,规格最高的锡杖,这枚锡杖全长为 1.96 米,重 2390 克,用了 2 两金子和 58 两银子制成的,然而,代表锡杖级别高低的属于杖首轮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见桃子形状的叫鼓,这个锡杖总共有四个鼓,每个鼓上套了 3 个环,4 鼓 12 环,4 鼓 12 环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级别的法力——四谛 12 因缘,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这种级别的锡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才有资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锡杖之王。

队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贵的是这件鎏金捧真身菩萨。菩萨身上挂满了珍珠,手上有一个荷叶造型的托盘,盘子上有一块纯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经考证是一位叫诚一的和尚给唐懿宗李崔送的 39岁生日礼物。说它珍贵是因为这位菩萨还完成一桩重要的历史使命,唐懿宗李崔

当时为了迎请法门寺的舍利,曾经说:“生得见舍利,死而无憾”。所以,舍利迎到长安之后,在兴跪拜之礼的时候就是安置在菩萨手中所捧的荷叶盘之上,所以这尊菩萨也叫捧真身菩萨。

法门寺讲到这里呢,也就接近尾声了,希望我今天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永恒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