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8来源:深圳学习平台作者:林毓瑾 钟响东 播报 《绿色长城》 1974年 关山月 (关山月美术馆藏) 关山月(1912-2000),原名泽霈,广东阳江人,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 《绿色长城》是关山月20世纪70年代的代表作,该作品曾参加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 《绿色长城》在构图注重气势的连贯,采取“之”字形迂回走向的构成方式来表现悠长的林带,既避免了林带的单调,又很好地表现海岸景观的宽阔浩渺,从而构成了画面上磅礴的气势。关山月为了在作品中追求林带的深邃和内聚的视觉趣味,在空间层次的表达上以一层白一层黑强烈的逆光手法来描绘树林的层层推进,而远处的海水层次表现手法也和林带的画法统一,为画面增添了巨大的活力。而在色彩上,关山月更是大胆地借用了西洋油画和中国传统大青绿的手法相结合的办法,大面积地运用石绿,层层加盖,铺排渲染,强调色彩的感体力度,淡而不薄、厚而不滞,以求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艺术效果。 《绿色长城》描绘的是20世纪70年代广东沿海的木麻黄防风林。关山月具体写生地点就在广东电白博贺渔港。出于对家乡建设的关心,关山月多次到广东海边的阳江、电白、博贺、雷州半岛等地写生。在写生中,他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沿海地区群众性绿化活动的瞩目成果。 沿海居民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在防风育林上克服了种植困难,先在竹篾筐中养好一米高树苗,再移到海沙中种植,然后每天走十几里路再挑水浇苗,在小心护理中培植林带。而成林之后,林带回馈给人不仅是防风沙,还有日常的燃柴、盖房、修船等,林带对沿海生活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因而关山月将创作题目定为《绿色长城》。 为了画好此作,也为了加深对植树造林重大意义的认识,关山月先后三度深入生活写生,坚持和海边哨所的民兵共同生活,细心观察木麻黄的生长规律,朝夕观察林带和海水的变化,“林涛”和海涛声音合奏的气势,在生活中感性体验林带之美,从而画出具有南方海岸风情和时代色彩的“绿色长城”,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众志成城改造自然的力量。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作品深入而概括地表现了20世纪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充分体现出关山月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艺术之美,并以新技法赋予主题新的意义的特性,在保存中国画传统特色的同时,恰当地吸收了西洋画的表现技法。《绿色长城》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凸显了中国山水画这一古老画种,在新时代中焕发出的生命力,及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积极入世、雅俗共赏、融合中西的新审美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