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9年,毛主席新作了两首诗,让人削正,郭沫若真的提笔修改起来

 法厉无边 2023-08-08 发布于浙江
1959年,毛主席新作了两首诗,让人削正,郭沫若真的提笔修改起来

老覃早年写过《1959年,毛主席去韶山水库游泳,遇一农妇,主席呼三声,闻者动容》一文,讲的是毛主席是在1959年6月视察湖北武汉工作结束后匆匆回了一趟故乡韶山冲。

就在这次回乡,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毛主席这次回韶山只待了两天。

此后,便匆匆忙忙地赶往庐山,参加在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老覃在另一篇题为《管理员谈庐山名称的来由,毛主席说:你说的周文王不对,是周定王》的文章中提到,毛主席在1959年7月1日登上庐山、下榻于“美庐”后,又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登庐山》。

庐山会议结束,毛主席先是到江西、浙江搞调研,到了8月27日才返回北京。

他在8月29日主持了女儿李敏的婚礼,到了9月1日,才空闲下来。

他给《诗刊》编辑部负责人臧克家、徐迟写了一封信,并抄录上这两首七律,在信中说:

“全世界反华反共分子……他们越骂得凶,我就越高兴。……我这两首诗,也就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

然而,信寄出之后,他再回头仔细斟酌和锤炼这两首诗,总有些意犹未尽,不能尽善尽美。

9月7日这一天,他在书房里推敲良久,吟哦再三,给胡乔木写了一封信,让胡乔木拿这两首诗

“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

信的末尾,毛主席感叹说:

“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1959年,毛主席新作了两首诗,让人削正,郭沫若真的提笔修改起来

郭沫若得到了毛主席这两首诗,如获至宝,来回默诵,犹如老僧入定,沉醉其中。

经过一个昼夜的研读,他在9月9日写信给胡乔木,认为《登庐山》中的“欲上逶迤”4字“读起来似有踟躇不进之感”,主张改为“坦道蜿蜒”。

到了9月10日,继续写信给胡乔木,提出称《登庐山》中的“热风吹雨洒南天”和上句“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够和谐协调,不如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

郭沫若还担心毛主席不清楚“挥雨”是什么意思,特别做了注解,称:

“古有成语,曰'挥汗如雨’。”

胡乔木将郭沫若的意见如实转呈给毛主席。

毛主席认真地研究了郭沫若意见,于9月13日写信给胡乔木,声称郭沫若的建议给了自己极大启发,“两首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要求胡乔木再送郭沫若 “请他再予审改”。

毛主席的七律《登庐山》原稿为:

一山飞峙大江边,欲上逶迤四百盘。

冷眼望洋观世界,热风吹雨洒南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

他根据郭沫若的提议,删除了“欲上逶迤”4字,但也没有启用郭沫若提供的 “坦道蜿蜒”,而直接改成了“跃上葱茏”,更见气势。

对于郭沫若热情推荐的“热情挥雨洒山川”,他同样没有采用,只在原句的基础上改动了一个字,即把“南”改为“洒”字,成了“热风吹雨洒江天”。

另外,他在藏克家的建议下,把“四百盘”改成“四百旋”;另外把“冷眼望洋观世界”改成“冷眼向洋看世界”。

最后,又提笔将末两句“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直接改成了“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则该诗成为了:

1959年,毛主席新作了两首诗,让人削正,郭沫若真的提笔修改起来

郭沫若对七律《到韶山》没有提出任何意见,毛主席却还是在 9月13日写的信的末尾做了一点解释,指出诗中的“霸主”就特指蒋介石,“通首写32年的历史”。

郭沫若读了毛主席的修改稿和对诗的解释,思索再三,觉得再也没有可以改动的地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