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关注中贸圣佳春拍,在前几次的推送中,我们分别聚焦了书画、瓷器和铜炉三个板块,可谓阵容强大: 【大象视界】中贸圣佳联手牧心斋——全球首个“御制铜炉”专场! 而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本次的紫砂专场,继去年中贸25周年春拍一件清早期大彬款梅尧臣诗意壶拍出了2242.5万元高价后,本场中贸紫砂专拍称得上是近年来所难得的一场高水平专场,呈现了从明末到盛清、清中晚期再到晚清民国各个时期的精品,而尤为难得之处在于,本场所呈现的很多名家作品,都递藏有序,出自于名门旧藏,一个专场,涵盖了很多知名的紫砂壶收藏体系,可以作为一个紫砂名家旧藏专场的典范了。 递藏有序的明清名家制壶
清·虚斋名陶录收录首件藏品 供春壶 + 陶昌善题耑许玉成 递藏拓本 款识:供春 出版著录:1.《虚斋名陶录》首件藏品 2.《紫韵雅玩》P80-81, 天地方圆出版社,2000 年 3. 印象中国 P28,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展览传承:沈韵初、吴大澄、费念慈、许玉成、庞元济递藏 尺寸:11*18CM 参考:虚斋名陶录首件藏品供春壶,紫砂历史最为传奇的作品之一。 估价:2,200,000-2,500,000 注:附国家博物馆展览证书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把紫砂壶中的鼻祖——供春壶!中贸呈现的,可能是在市场上能找到的最好的一把供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活跃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供春在清代就被奉为紫砂壶的鼻祖,大概就是和达芬奇同一个年代了。相传他是宜兴进士、唐伯虎好友吴颐山的家僮,最早跟着宜兴金沙寺的僧人学做紫砂壶,明代江阴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这样记载: “供春,学宪吴颐山家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世以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 供春壶 国家博物馆藏 清人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曾以“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赞颂供春壶的大雅之美。而事实上,是否真的有紫砂壶出自于那个“书僮供春”之手,已经无从考证,《阳羡茗壶系》载:“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而顾景舟等紫砂大家认为现存就没有供春壶的真品。 存世最有名的一把供春壶,当属上图中国家博物馆所藏的这把,为晚清时期宜兴乡贤储南强旧藏,把旁刻有供春款,但壶盖原缺失,后由紫砂七老之一的裴石民补配壶盖,但这把是否就是真正的“书僮供春”,历来都有争议。 除了博物馆这把供春壶,全球公私藏品中能看到年份最早、流传最为清晰显赫的供春壶,或许就当属中贸圣佳的这一把了。其旧主是与储南强同时代的庞元济(1864-1949),庞元济是当时的顶尖收藏家,尤其以书画为精,而他的紫砂收藏,也称得上冠绝百年,无人能出其右。 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 翦淞阁专场 清初 陈鸣远制 素带壶 成交价:RMB 31,625,000 这把曾为台北翦淞阁旧藏的名壶,正是庞元济诸多紫砂名器中的一件,它曾经在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的翦淞阁“冲淡自然”专场上以2750万元高价落槌(加上佣金3162.5万元成交)。这十多年来,庞元济旧藏的名壶陆陆续续出现在市场上,如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明陈和之制紫砂锦囊壶322万元,2017年嘉德秋拍陈曼生铭杨彭年制紫泥扁石壶成交价287.5万元,去年西泠秋拍清中期瞿子冶拟南田笔意诗画汲直壶402.5万元,全部都著录于《虚斋名陶录》中,并都可以和当时留下的拓片相比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庞元济当年所收藏的这些紫砂名器都是江湖传说,而多年来未有人看到过实物,庞元济的这批紫砂珍品在抗战中一度被日本人所掠,后在山东对日作战中被李氏所得,到了1940年代被运往台湾,1970年代,茶具大收藏家罗桂祥先生曾在台湾欣赏过这些收藏。大约在2000年初,李家后人委托纽约古董商E & J Frankel Ltd.寄卖,展览并出版图录,这批秘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震撼收藏才被曝光,但在图录出版之时,其中的不少藏品已经流散而天各一方了。 《虚斋名陶录》 不过幸而《虚斋名陶录》“有图有真相”的记载下了庞元济的整批紫砂壶。更为难得的是,这件是虚斋名陶录首件藏品供春壶,通过比对,本件拍品与《虚斋名陶录》收录的供春拓本一致。 而在庞元济之前,此供春壶至少历经沈韵初、吴大澄、费念慈、许玉成、庞元济等诸多名流递藏,而且收录的传拓、画作也有多处。如《过云楼藏画》中有一副费念慈、陆恢的画作《供春图》,图中所画之供春,便是此壶。画作题跋曰:“供春,供春壶载名陶録,事迹亦附焉。此不以范而已手故,指上螺纹犹在也。本川沙沈氏物,初归吴愙斋,继归西蠡费氏,此诗余于西蠡得物作图时贻之,今图赠西津先生故复録记,陆恢。”近年本壶还被借展到国家博物馆,确为砂界重宝,因此,我们将其认定为民间可流通的可以看到年代最早,同时传承最为显赫的一把供春了,如果您是紫砂壶收藏家,那么这样的名家递藏的紫砂鼻祖,绝不容错过。 LOT1331 明末·陈用卿制莲子壶 尺寸:13*18.8CM 估价:1,000,000-1,200,000 款识:云满山中高士卧清白轩藏 篆刻:清寒斋珍藏 雀舌未经三月雨,朝花先占一枝春。 展览传承:两个日本藏家旧藏(清白轩、清寒斋旧藏) 宜兴紫砂壶除了备受明清文人喜爱,也风靡了许多东瀛茶人。宜兴紫砂壶进入日本有明确史实可考的,大约是在江户时代(1600-1867)初期,即中国的明末清初之际。 隐元禅师(1592-1673)是日本禅界黄檗宗的始祖及煎茶道的始祖 1654年福建禅宗僧人隐元隆琦(1592-1673)应日本长崎兴福寺四次请求,率徒东渡弘法。这位一代高僧不但对日本佛教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日后煎茶道的兴起埋下契机。 京都黄檗宗大本山万福寺 隐元禅师东渡所持两件紫砂壶 京都万福寺藏 日本黄檗山万福寺藏有两件隐元平日使用的紫砂壶,是研究宜兴紫砂东传的重要文物。煎茶道的奉行者均为受过严谨中国文学熏陶的日本文人,他们心仪中国文人高士的风范,这促使了大量中国唐物流入日本,供作煎茶道具。因此,两三百年来,若干明清紫砂精品,被妥善地保留于日本收藏家手中。
陈善行(1591-1646),字用卿,据《陈氏宗谱(川埠)》载,其为陈鸣远祖父陈克宏之堂弟,为陈氏九世。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制壶高手。所作尚工致,款字有钟繇帖意,落墨拙,落刀工。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可见陈用卿在紫砂历史上的地位。陈用卿所做之器也主要以大壶为主,此件陈用卿制并刻莲子胡便是这样一件传世佳品。其制作工艺之精研、气韵之高远可谓同时期所罕有。整个作品具明代制壶简洁、大气、敦厚之意韵。 LOT1337 明·蒋时英·方壶 尺寸:7.9*12.3CM 估价:450,000-500,000 篆刻:天启五年,时英 出版著录: 《名瓷名陶图谱》民国三十年 汤安 胡经 《陶宝肖像著录,胡子乔、汤安》 展览传承:张燕昌、吴大澂、徐世章递
蒋时英是著名的时大彬门下弟子,后客于明末名士陈继儒时改名时英,他与当时的诸多文人雅士交往密切。有记载,他曾经为大收藏家项子京制壶,时称“天籁阁壶”,就是为项子京所定制的式样款式。 蒋时英为万历时人,后与华亭高流陈眉公(陈继儒)、董其昌游所制,砂器蜚声于时,为人珍爱。明末国事蜩螗战乱频,故其作颇稀,予获此壶于愙斋后人并云为张燕昌旧藏,流传有绪,且制作坚致不俗,诚佳品也,深觉珍贵愈恒明珠骏马视之,亦具孤特之性、坚贞之质,当为时英精诚之所结,录此数语,以志景慕。乙亥五月濠园记。 从盖盒内徐世章洋洋洒洒的题记中,可以梳理出此壶最早由乾隆时期著名篆刻家张燕昌(1738—1814)收藏(张燕昌是浙派创始人丁敬的高徒),后由吴大澂递藏,最后为徐世章收藏。另据查考,民国胡子乔、汤安的《匋宝肖像著录》,以及近年浮现的汤安、胡经《名瓷名陶图谱》中均有此壶的相关记载,可谓流传有序。 徐世章(1886~1954) 徐世章是天津著名的文物鉴赏家,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堂弟。徐世章一生致力于文物收藏,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艺术鉴藏家。在晚年,徐世章毅然决定将自己耗尽一生心血收购又极为钟爱的近3000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现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大象记得前几年中贸圣佳就拍卖过一方徐世章旧藏的田黄,成交价368万元。
明末·紫泥魁方壶 15.5X14.2CM 估价:800,000-1,000,000 出版著录: 1.《宜兴茶壶精品录》P11,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华民国七十八年十二月 2.️《紫泥》P49,奇园国际艺术中心,1993.10 展览传承: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展览原件,1989 魁方是明代晚期的流行作品,所见传器也是以此时期的为多,不同的是,魁方壶大多形制较大,以中大品较为多见,中小品较罕见。此壶形制应是所见传器中最小的一只,高度只有 11.5cm。约莫盈握大小,却能小中见大,端庄雅致,气度非凡,堪称魁方之翘楚。对比同一时期此款壶式的几件精品佳作,均不逊色于任何名家精品。《宜兴陶艺》收录的时大彬开光方壶和《中国紫砂珍赏》时大彬三友居魁方壶,虽是时大彬的代表方器,中贸这件相较之下仍可与之媲美。 王度 是台湾著名文物收藏家王度先生的旧藏,王度先生是一位极有情怀的大收藏家,其收藏兴趣十分广泛,但尤其以紫砂器为精。台湾知名紫砂壶鉴藏家黄健亮甚至曾评价说,“王度的紫砂杂项收藏堪称海内第一”。1989年,在台北南海路历史博物馆曾举办了一场轰动全台的《明清宜兴壶艺精品展》,当时这件魁方壶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眼前,所散发出来的古逸肃穆的气息,引起了所有紫砂爱好者的关注。 ![]() 这件逸品除了是198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展览原件,并被收录于《宜兴茶壶精品录》专册,也被著录在王度先生1993年出版的藏品集《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之中,可见王度先生对其重视程度。 LOT1298 明末·郑荆玉·荆玉四方壶 尺寸:7.7*11.3CM 估价:400,000-500,000 底款:荆溪郑荆玉制 明末清初上有不少名家涌现,可惜皆未能被记载下来,如这件四方壶即是出自荆溪高手郑荆玉的名作。虽然未见载于史册,但从有限的郑荆玉传器可知,他是一位明末清初时期的方器高手,其作品用泥甚为讲究,善用掺砂调泥,胎质细密坚致,古雅含光,尤以四方坦然壶式为人称颂。就造器细节而言,壶嘴与口沿看似方直,却隐然有一条微妙弧线。整只壶都在方圆之间展现微妙的融合与差异,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这正是艺术品所展现的魅力。 递藏有序的精品杂件 宜兴紫砂不只有茶壶,同样以紫砂泥制作的文房雅翫,不论杯盘、瓶罐、文房雅玩,同样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本场呈现的多件精品杂件,同样递藏有序,或有着权威出版。 LOT1281 清康熙·鸣谦·“文水珍藏”款陈贞制灵芝杯 款识:陈贞、鸣谦 篆刻:文水珍藏 展览传承:好善簃旧藏 尺寸:L:10.5CM H:5CM 估价:800,000-1000,000 清三代是紫砂艺术百花齐放的时期,清初宜兴名工创作的桃形杯、梅花杯、佛手杯传颂一时,如著名的南京博物院“圣思桃杯”、北京故宫博物院“圣思梅花诗句杯”、“圣思佛手杯”等。 杯侧刻有“文水珍藏”四字楷书,并钤“陈贞”圆形印款、“鸣谦”方形印款。“文水”何人,尚待考证。鸣谦,据最新发现的数据记载,为清初巨匠陈鸣远的堂弟陈贞吉(1648-1677),款识简介:陈贞吉,字鸣谦,为清代康熙花器大师陈鸣远之堂弟。据清初宜兴曹亮武《南耕词》卷五《浣溪沙·溪山记游十首》中有“谁琢青瓷如琢玉,陈家兄弟尽名家”之句,并附自注说:“游芙蓉后泊舟川埠,三日始归,陈觐候、子贻、鸣远、鸣谦皆一时瓷壶名手”。 旧藏者好善簃主人——Gerard Hawthorn,Gerard Hawthorn为伦敦知名古董商,历经半个世纪的沉淀,其竹刻、紫砂、铜器收藏在业内久负盛名。 LOT1307 清初·“孝文”款段泥洒红陶洗 尺寸:4.8*13.6CM 估价:180,000-200,000 款识:孝文 展览传承:好善簃旧藏 紫砂仿生桃形器主要见于清三代,最为著名的桃形紫砂器,最富盛名的莫过于藏于南京博物院中的圣思桃杯,此外就是有几件清宫旧藏,可见同类传器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流失海外,例如法国吉美博物馆即有与本拍品相类藏品。此器同样也是资深英国文玩大行好善簃的旧藏,段泥洒红桃洗,品貌俱佳,制作工艺及烧制工艺难度极大。底部钤“孝文”二字印款。“孝文”款虽暂无史据可考,但从作品之中可见非花货良工不能为之。 LOT1282 清·陈鸣远·鹤邨款紫砂桃核形摆件 款识:鹤邨 尺寸:L:10.5CM(连座) 估价:160,000-180,000 此物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摆件,下层为红木座。桃核以段泥制作成型,砂质细腻,色彩淡雅,一面为紫砂刻划出的桃核纹路,惟妙惟肖。桃核另一面则为桃核切开的一个剖面,温润如玉。 桃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化身,有着辟邪的寓意,核谐音“和(合)”,寓意合家幸福安康、和和美美、故宫博物院有清宫旧藏“宋钧窑蟠桃核”,造型相类,桃核外缘钤一枚小形方形“鹤邨”印款。“鹤邨”为清初紫砂花器巨匠陈鸣远,以精湛的技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闻名于世。陈鸣远的制器历来为众多收藏大家所追捧,如2019年香港上拍一批贝聿铭珍藏的陈鸣远紫砂文房器,掀起了市场热潮。 LOT1280 清·“梅汝川”石榴洗 尺寸:3*9.3CM 估价:180,000-200,000 篆刻:梅汝川 出版著录:1.《砂器墨拓》民国 黄怀觉手拓 2.《砂器墨拓》P15,岭南美术出版社,2017.3 此款“梅汝川款石榴洗“是《砂器墨拓》的原件,《砂器墨拓》为民国时期拓本,黄怀觉手拓。黄怀觉,江苏无锡人,碑刻、墨拓大师,曾为朵云轩刻毛主席诗词手稿,其刻与拓被刘海粟、郑逸梅等誉为“百年来未有”。记得十多年前,一本黄怀觉的《砂器墨拓》就拍出了二三十万元的高价,可见《砂器墨拓》在紫砂领域的地位。
LOT1348 清末·李鸿章赠予伊藤博文六棱形三色花盆 尺寸:18*32CM 估价:50,000-60,000 清代以来更有大量宜兴紫砂盆销往日本,被称为“古渡盆”,深受日本人喜爱。 此件花盆即是从日本回流的重器。谓之重器,原因有三: 其一、工艺讲究,此盆采用清水泥制作,通体粉红浆,全器运用了粉浆、贴饰、印纹等装饰工艺集为一体。 其二、传承显赫,此盆在日本花盆界可谓家喻户晓,被刊登在日本许多关于花盆、盆栽书籍之中,如小林国雄的《盆栽芸术》、畑中兵卫的《盆载钵》中均有收录。再者此盆传承有序,原木盒上有日本藏家的详细记载。 其三、历史意义,此盆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紫砂盆。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来年4月,总理大臣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与伊藤博文签署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此盆便是李鸿章从中国带至日本的一对兰花盆栽,在日本时放置座位的右侧。一件花盆见证了百年前的屈辱,我们今天也有幸见证了它的回归。 LOT1314 清乾隆·陈觐侯·陈觐候莲瓣纹朱泥大盘 款识:陈觐候制 展览传承:梁溪陈克立旧藏 尺寸:H:4 L:22.4CM 估价:80,000-100,000 陈觐侯,荆溪人,为康熙名手陈鸣远的同宗兄弟,所制古器极精雅,其传世器物中壶少而古器多。史载,陈觐侯作品曾被作为贡品为清廷御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清初阳羡词派曹亮武在《浣溪沙·溪山记游十首》提及“陈家兄弟尽名家并有自注道“游芙蓉后泊舟川埠, 三日始归,陈觐侯、子贻、鸣远、鸣谦,皆一时瓷壶名手”。 LOT1271 清初·汤天如·莲瓣纹朱泥碗 尺寸:H:5.3CM L:12.4CM 估价:80,000-100,000 款识:底款:汤天如制 出版著录:《茶熟香温》P60,古吴轩出版社 此朱泥莲瓣纹器型规整,做工极为精巧,细节刻画到位。尤其模印装饰充满祥瑞征兆,共同烘托整器雍容气象,据川埠陈氏宗谱(陈鸣远家族谱系)卷二记载,推知汤天如为清雍正、乾隆时期紫砂名家。其传器珍罕,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市博物馆各藏有一件“汤天如”贡碗。 LOT1266 清康熙·柿泥粉彩山水菱花式茶叶罐 出版著录:1.《荆溪紫砂器》P223,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5.5 再版 2.《紫砂陶艺收藏展》P45,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6 尺寸:L:11CM H:14CM 估价:35,000-40,000 紫砂茶叶罐一般多做圆形,偶见四方,而这种筋纹形茶叶罐因为制作耗时费工,更为罕见,千百不得其一二。彩绘层次分明,画意简洁明快,全器比例大度,工艺精湛,殊为难得。 LOT1283 明代·宜钧紫砂胎莲瓣纹玉壶春瓶 尺寸:H:15.5CM L:11.4CM 估价:80,000-100,000
玉壶春瓶是瓷器品类中经典瓶式之一,宜兴窑在仿制其他窑口的形制时,大多利用紫砂胎的材质可塑性加以运用,略作改变,此瓶身的莲瓣纹装饰便是其中的代表。此瓶以紫砂为胎,撇口、细颈,圆腹,圈足,在典型的玉壶春瓶身,堆贴出层层对称的莲瓣纹。瓶身通体施宜钧,釉色深邃,层次丰富,展现出有别于其他瓷胎玉壶春瓶的气息古雅。 LOT1315 清乾隆·炉钧釉四方花盆 尺寸:11.3*14.6CM 估价:80,000-100,000 紫砂胎炉钧釉多见于中大型,罕见小壶,更罕见施于四方小花盆,有别于一般花盆,此类小盆被称为「案头盆」,器物本身就是精彩的案头风景。
逸品团香 掌上名朱——风靡世界的朱泥小品 宜兴紫砂自明代中晚期开始,便在茶人心目中确立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地位,事实上不只是在中国境内,宜兴紫砂也曾经在欧洲大放异彩,成为世界陶瓷史中的重要篇章。西方学者史宾勒认为:〝宜兴陶器是少数能在欧洲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陶瓷类别。〞 在大航海时代,中国的陶瓷大量输往欧洲,其中也有宜兴陶器的身影。相较于巨量的瓷器,宜兴紫砂的数量并不多,除了少数是由东印度公司正式购入外,主要是透过高阶船员的私人经营,小批量地运往欧洲。而其中数量更少的精品,则是被作为外交礼物被访华的使节、传教士带回欧陆的。此类高档紫砂壶带到欧洲后,甚受到当地贵族的宝爱,纷纷在壶上加以金属包镶装饰,既可起保护作用,又增添华美的格调,见证了“红色瓷器”的一段辉煌历史。外销器有款者较为罕见,其承载了可供考证的讯息,值得珍视。 LOT1300 清康熙·邵天其·荆溪天其款外销朱泥小壶 尺寸:9.7*13.5CM 估价:50,000-60,000 款识:底款:荆溪天其 此壶便是清初外销器中的精品之作,朱泥制作,壶呈六方宫灯壶式,平盖,高颈高足,壶身贴饰四爪龙纹,壶盖与流嘴易损之处有银包裹,工艺精美,为欧洲贵族使用。壶底落上圆下方印款“荆溪”,“天其”,邵天其,清早期制壶高手,外销欧洲之茗壶中有印款者少见,为外销朱泥器之精品佳作。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品 “宜兴窑荆溪天其款贴花龙抢珠纹壶”,可作参照。 LOT1299 清康熙·朱泥贴花六方小壶 尺寸:5.9*11CM 估价:80,000-100,000 出版著录:《印象中国》P19,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展览传承:国家博物馆展览原件 注:附国家博物馆展览证书 朱泥贴花小壶在盛清时期受到欧洲人的喜爱,其贴花的装饰风格,反映着中西方审美取向的不同。在欧洲许多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如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荷兰国家博物馆等,都收藏着为数不少的贴花紫砂壶。这件堪称是欧洲回流的一件名品,壶身贴梅枝纹,梅枝的构图和印版与英国V&A博物馆所藏的友善堂孟臣款贴花壶,极其相似。形制特别,六方造型挺括,且为当时名工所作。 在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明末以降,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盛行着〝工夫茶〞饮茶法。如清乾隆《龙溪县志》载:〝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管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
LOT1329 清早期·邵柏原·朱泥梨式壶 尺寸:5.9*11CM 估价:200,000-250,000 壶底镌刻“松下清斋,柏原”。整体气韵饱满厚实。“柏原”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乃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 LOT1296 清初·玉珍斋·朱泥梨式壶 尺寸:5.5*10CM 估价:50,000-60,000 出版著录: 1.《荆溪朱泥》P25,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 年10 月10 日 2.《2007 年国际紫砂研讨会论文集》P24,故宫博物院,2007 三代时期的朱泥小品偶见“玉珍斋”,所见传器皆为精工,依风格推为雍乾时期的订制斋堂号。1985年南洋出水的荷属东印度公司商船“南京号”(捷达麦森号),船货中有一件朱泥梨形壶(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以铁刀写刻〝玉香斋〞三字,其刻工与〝玉珍斋〞一致。“南京号”沉没于乾隆16年12月,据此推断出水紫砂壶为乾隆早期之物。 LOT1297 清·时大彬·“玉珍之玩”款朱泥小壶 尺寸:6.3*11.8CM 估价:80,000-100,00
此朱泥壶形制工整可爱,壶身呈直筒形制,钮为柱塔形,与壶身相应。圆融在手,触感莹润,为清中期壶中娇客。 LOT1255 清乾隆·“珍义”款虚扁壶 款识:底款:珍义 出版著录:《壶中天地》(90 年代台湾版) 尺寸:6.8*12.4CM 估价:50,000-80,00
与传统之虚扁相较,此壶身筒较高,在工夫茶区也称为“矮瓮式”。壶底钤“义珍“二字印款,把稍钤叶形花款。乾隆时期的朱泥壶常有“玉”、“珍”、“香”及叶形花款,均为称颂茶汤香气或壶质如玉的赞语。 LOT1318 清康熙 · 逸梨式壶 尺寸:5.5*9CM 估价:120,000-150,000 篆刻:山疑画里看、逸公 在传统工夫茶俗的视野中,梨形壶式是实用性最佳的形制,底部以楷书阴刻杜审言的《经行岚州》中“山疑画里看”诗句,款落“逸公”,为清早期佳作。 LOT1328 清中期·菊轩款朱泥壶 尺寸:5.6*11.4CM 估价:30,000-50,000 此壶于传统矮梨式中再加调整,将腰线下沉,壶腹外鼓,使重心更低,营造出一种沉稳凝炼的气息。底部以楷书阴刻“山涧清且浅”,语出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既切茶汤如涧水,又切主人志节,实是一件儒雅不俗的茶事茗器。 LOT1330 清乾隆·朱泥君徳壶 尺寸:11*13.3CM 估价:150,000-180,000 款识:把印:菊轩 篆刻:十联诗在御屏风,君徳 展览传承:翦凇阁 此式谓之“君德”,清中后期皆有沿用,但壶嘴与壶腹趋于柔美,不复盛清的气度。壶底以楷书阴刻“十联诗在御屏风 君德”九字楷书,引自梁周翰诗:〝谁似金华杨学士,十联诗在御屏风。〞说的是宋太宗好诗,久慕杨徽之诗名,特选其十联警句,亲书于御屏风上,传为美谈。 LOT1270 清乾隆·逸公·朱泥壶 款识:底款:逸公 尺寸:6.3*11CM 估价:80,000-100,000 此壶形制较为少见,属于同时期朱泥壶中的精品。壶身呈圆筒状,细看可觉曲线外膨,张力十足。肩部宽阔,其上颈部收紧。底钤“逸公”二字印款。 LOT1335 清·许伯俊·伯俊款四方潘壶 尺寸:5*8.5CM 估价:140,000-150,000 伯俊,许伯俊,生卒不详,清初至乾隆年间制壶名家。传器甚少,皆为清初佳作。其工艺精湛,选泥精练,乃制壶与调砂之能手。壶形制较为少见,由把潘壶的身筒改为四方形制,秉承了明人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简洁而不 失法度, 中贸圣佳2021春季拍卖会 预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卖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浮生—紫砂茶具及陈茶专场 拍卖时间:5月20日 15: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