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海纳百川gl 之邀,南阳卧龙冈碑刻鉴伪岳飞手书《出师表》石刻

 道法自然zsk 2023-08-08 发布于河南
@海纳百川gl 之邀,南阳卧龙冈碑刻鉴伪
岳飞手书《出师表》石刻碑之历史(二)
(#引起注意或注释处使用括号)
有记载成都武侯祠在上世纪70年代,岳飞手书《出师表》拓摹于河南南阳武侯祠,精雕复刻后(没有岳飞跋文)嵌在二门内两侧墙壁。原来南阳人传说襄阳拓《出师表》是成都所为。
歧山五丈原武侯祠刻石为光绪四年(1878年)歧山县令胡鸿宾重修诸葛亮武侯祠时勒成的。碑共四十方,每方横60、纵55厘米。 正文之前刻有朱元璋的御书,岳飞自跋之后,依次刻着左宗棠、袁保恒、方玉润、胡鸿宾照人的题跋。跋语记载,同治年间,袁保恒仆人买得流传于商肆的岳飞书出师表墨本,后归于袁(左、方二人都是从袁氏离所见到的)。光绪元年(1875年)袁氏在西安将所得墨本刻之于石。光绪四年(1878年)歧山县令胡鸿宾重修五丈原 诸葛武侯祠时,取袁刻拓本重新上石,嵌于献殿内壁上。
陕西咸阳三原县城关镇东大街中段的城隍庙内,被誉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岳飞书《出师表》碑石之一,墨迹曾在民间几经辗转,被项城人袁世凯叔父袁保恒在陕西巡查军务时发现并收藏,后交著名工匠樊登云精心镌刻流传至今。此石碑撰文、书法、镌刻者皆属当代名人 ,故被誉为“三绝”碑),现该碑文存于三原县博物馆中。
大荔李寅堂刻石,早已不知去向。长安段仲嘉的刻本为“缩刻本”。所谓缩刻本即是以胡刻好蓝本的,刻于庚申年,即民国九年(1920),其后刻有段氏跋语:“岳忠武书前后出师表,以铜山杨氏刻本为佳,胡鸿宾歧山本次之。……”说明杨氏刻石和胡氏刻石在当时诸刻中影响是比较大的。
河南汤阴岳飞书《出师表》刻石,也出现得较晚。 在西安,袁保恒于光绪元年将所获岳飞书《出师表》墨本摹勒于石,他在跋语中说:“道光咸丰间(1821-1861)余五过汤阴,必瞻拜岳忠武遗像,最后得见手书《出师表》,疑为伪作,以有诸前辈跋,必费善之而不敢非也。”可见袁保恒在咸丰年间第五次去汤阴时见到的还是手书,尚未有刻石。浙江杭州西湖岳飞墓左右碑廊中的《出师表》刻石是根据汤阴拓片翻刻的,其勒石时代毫无疑问是应该晚于咸丰年间的。四川的三处岳飞书《出师表》石刻,见于清嘉庆时修纂的《四川通志》,根据刻石、印钤情况看,是根据它地拓本翻刻的。时代也比较晚。
最后再说南阳武侯祠的岳飞书《出师表》,同样是晚清翻刻的。刻石后有光绪二年(1876年)任恺的跋语。任氏跋语曰:“岳少保书出师二表,曩见其折本,……度是碑必在南阳地。岁丁卯(1867年),来宰是邑,谒侯祠,寻碑不可得。时勤延访,知碑在江南之彭城。会壬申(1872年),典守宛南,复加物邑,于今甫得之。书法之健拔雄伟,尤见忠武郁勃之气流露于笔端。夫以少保之勋业,固与武侯先后辉映。……谨命匠人摹勒于石,籍以点缀草庐云尔。光绪二年宁夏任恺谨识。”这段话中的“江南之彭城”,就是指歧山袁、胡二氏跋语中的铜山。徐州,清为江南布政司,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州为府,改置彭城县为铜山县,但不少人仍习称铜山县为彭城。任氏对南阳刻石勒石的时代交待是清楚的。1959年成立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时在武侯祠建《出师表》廊坊一处,对观众开放。
以上都是关于岳飞手书《出师表》及碑刻相关的记载。从中可见:
1、除了南阳武侯祠自攥,没有其他记载岳飞手书《出师表》写自于卧龙冈武侯祠。
2、南阳卧龙冈武侯祠中的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不是最早的碑刻。
3、岳飞手书《出师表》跋文在最早发现手书时根本就没有提及。
4、南阳武侯祠中撰写关于岳飞手书《出师表》的经历和跋文毫无历史依据。
敬请等待下一辑:
南阳卧龙冈碑刻鉴伪
岳飞手书《出师表》石刻碑之真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