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隆中

 zqbxi 2023-03-16 发布于江西

历史记载下隆中,起源于南阳,居沔之阳汉水以北地区,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所在地名。

一、东汉及三国时期

(躬耕南阳的)史源——《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乱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公元227年,诸葛亮本人认定"今天下三分"、"躬耕于南阳"、"居草庐"。

公元207年,诸葛亮未出茅庐,即策略三分天下(《草庐对》)。

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开卷即确认"今天下三分"之三国现状的历史地理认定,而非东汉行政区划治,这是诸葛亮上疏《出师表》的历史地理背景。

案 陈寿著述《三国志.诸葛亮传》之《出师表》曰: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认同"今天下三分"三国版图割据及郡县地理现状,决定了其"躬耕于南阳"的地理坐标。

因为227年的诸葛亮首选与其"躬耕地"坐标匹配的郡县划治及名称,来陈述他21年前曾经"躬耕垄亩"生平事迹。

诸葛亮认定三国鼎立版图郡县划治现状下南阳,这是《出师表》其本人所言"今天下三分"现实存在之现状下郡县划治行政区地理来确定的。

诸葛亮躬耕南阳,是现实存在、现状认同下的三国南阳之21年前,这是与其"躬耕垄亩"地标匹配的郡县名称;而不是21年前之东汉南阳郡,在227年三国鼎立之际及"天下三分"时,那些不再称呼"南阳"的地方。

这是现实现状下的南阳的21年前,如果21年前"躬耕垄亩"不是与公元227年现时现状下南阳坐标匹配,诸葛亮当然会选取其它与"躬耕陇亩"匹配的郡县名称,而不是227年唯一称呼南阳的这个地方,即三国南阳郡。

进入三国,曹魏荆州,州府所在地置义阳郡新野,下辖南阳郡、江夏郡(长江以北)、襄阳郡、南乡郡、新城郡、上庸郡、魏兴郡等共八郡。

孙吴荆州,治所在南郡的江陵,下辖南郡、江夏郡(长江以南)、长沙郡、湘东郡、桂阳郡、临贺郡、零陵郡、衡阳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共十一郡。

于是三国版图出现短暂的稳定状态,这就是公元227年诸葛亮认同的"今天下三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下的现状认定。

故诸葛亮所认同的"今天下三分"之三国现状,是关羽北伐失败及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后,魏吴分治荆州的状态,这才是诠释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历史地理地标。

而作为一个三国军事家诸葛亮,他当对"魏吴分治荆州: 魏置荆州八郡、州治义阳郡新野;吴置荆州11郡、州治南郡江陵"这些变化非常清楚。"

公元234年,诸葛亮《寄子书》云: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

(躬耕南阳的文物发现)案:2016年11月12日央视1套《我有传家宝》栏目播出诸葛村诸葛议先生展示的传家宝---《诸葛氏宗谱》,同时展示的还有一本小册子《兰西 诸葛简史》,小册子中收录了一封诸葛亮临终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武侯公五丈原八月朔日寄子「瞻」书》,信中写道:

”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竟付汝之叔均也,余今职据丞相,任授军师,留身于四(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

诸葛亮主证认定: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其清晰地把躬耕南阳的位置坐标明确,是"南阳隆中卧龙岗"这个地方!

汉代文物见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印迹:

a,宜昌黄牛庙汉古碑印证。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诸葛亮自宜昌入蜀时,途径黄牛庙修缮并凿开石碑记载"仆躬耕于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诸葛亮自宜昌入蜀时,途径黄牛庙修缮并凿开石碑记载"仆躬耕于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

b、诸葛亮留侯祠铭碑。见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之际,他和徐元直在平山高阳华里老宅及南阳周边游历印迹。

诸葛亮留下的石碑:石碑的材质为红石,碑高1.06米,宽0.4米,在石碑的正面刻有57个字的隶书铭文:"

亮携元直: 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石碑上的文字用隶书书写,字体清隽方正,又具洒脱飘逸之气。由于这块石碑是诸葛亮瞻仰留侯祠之后亲手写下的碑文,专家又把这块石碑称作“诸葛亮留侯祠铭碑”。

这块石碑上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57个字,但是这57个字中包含的信息量却极大,它记录了建安六年诸葛亮与徐庶在当地瞻仰留侯祠的事迹。诸葛亮在瞻仰完留侯祠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57个字的铭文,并请当地人将它刻在石碑上留作纪念。

建安六年在历史上是公元201年,查阅史料得知,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这一年诸葛亮正好20岁。此碑见证:诸葛亮在南阳隆中卧龙岗躬耕农闲时,携同徐元直去平山脚下(诸葛老宅)及南阳周边游历。

这块石碑后来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河南郏县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二、西晋时期(诸葛亮卒后七十年,晋文帝下诏祭祀诸葛武侯)

晋永兴中(公元304年~公元306年)刘弘祭文《诸葛故宅铭》是"躬耕于南阳"的史源印证:

西晋时,晋武帝曾经多次询问诸葛孔明的信息,而刘弘将军曾经是晋武帝的"同学"。西晋惠帝时,内外朝野的复杂环境,晋惠帝需要树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臣良相楷模,于是诸葛武侯这个对于天下都尊崇的忠臣良相形象跃然而出……晋惠帝为纪念先贤孔明,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到诸葛亮故宅举行祭祀活动。刘弘又差李兴起祭文及碑刻,名《祭诸葛丞相文》。

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诸葛故宅铭》是一篇完整的祭文,祭文开始记述"事由"为序,随后展开的是祭文内容:

有祭祀缘由——天子命我。

有祭祀方位——于沔之阳。

有祭祀目的——庶先哲之遗光。

有祭祀仪式——听古鼙而永思。

有祭祀活动过程地标隆山及诸葛故乡地理坐标——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隆山——湖阳东二里隆山,这是《水经注》记载于沔之阳地区唯一名隆山的地方,也是见于所有史著文献唯一名"隆山"之山。

王隐《蜀记》收录了《诸葛故宅铭》这一篇祭文,王隐把于沔之阳诸葛故乡名隆中。记载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

三、东晋时期,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所留存在南阳民间的文物古迹之印迹。

(晋碑《躬耕歌》佐证,时间公元347年)。

《躬耕歌 》是清朝末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 》,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躬耕歌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基本信息:《躬耕歌》。年代 : 晋

文物类别 :石碑。收藏地 :拐河镇高中院内。发现者 :拐河镇群众。出土地点 :河南南阳方城。

内容 :诸葛武侯躬耕歌、诸葛亮画像

所属国家 :中国。

清朝末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内容:

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

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

耕三馀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

浪荡嫖风与赌博,家也消磨,产也消磨。

乞求邻家借升合,张也推托,李也推托。

赤手空回泪如梭,妻也不乐,子也不乐。

一家饥寒可奈何,冻也忍著,饿也忍著。

亲朋看见无人作,你也改过,我也改过。

沾体涂足甚快乐,吃也在我,穿也在我。

不向旁人借升合,哪怕他张推托,李推托。

(落款: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左仆射顾和浴手敬书)。

四、隋代时期。

诸葛亮于"躬耕于南阳"之时,其迁徙南阳的文物古迹印证:断石幢。

【揭秘诸葛氏迁徙南阳重要史证:断石幢,见证南阳诸葛氏历史里程碑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dH46r22/

五、唐代时期。

唐代历史记载及文物古迹印证:南阳诸葛庐及草庐碑记——卧龙岗亦名隆中。

a、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

诸葛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迨至唐代,此处草庐仍存,内有唐《诸葛庐碑》(后佚)。

赵均《金石林时地考》亦载:

“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备注】:《金石林时地考》明赵均编撰。赵均,字灵均,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其父赵宦光曾编《说文长笺》,并对篆隶书法颇有研究。

赵均继承家学,也喜欢搜集金石,并进行考证。本书是取《东观余论》、《宣和书谱》、《金石略》、《墨池编》、《集古录》、《隶释》、《金石总要》、《箓竹堂碑目》、王世贞《金石跋》等各家书目所载,以及明代陆续发现的金石,按照陈思《宝刻丛编》的体例,依明代区划,并分别时代,加以编撰。其中有些考证,订正了他书之伪。

b、成都武侯祠809年唐碑记载:“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

c、勉县武侯祠795年唐碑记载:诸葛武侯"腕足南阳"。"腕足"是对南阳隆中卧龙岗形态特征描绘,也是对"卧龙"先生的隐喻。

d、唐代时先有南阳的诸葛庐和成都的子云亭之现实存在,才有成就刘禹锡的千古名句、名篇(子云宅在成都府城西南。)

参考【解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地名与历史、文物的内在联系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dH4TLko/

南阳诸葛庐——南阳城西南之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成都城西南之子云亭

千古名句不仅对仗工整,它们在南阳城西南和成都府城西南坤方之方位亦对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奇发现——由此可见,"南阳诸葛庐"在隋唐时已经海内尽知,这也是见证。

唐代诗人刘禹锡、李白、杜甫、白居易、胡曾、许浑等等,他们都曾经亲历南阳隆中卧龙岗,留下关于南阳的人文古迹诗篇(李白亦曾经登临独山,留下游记诗文。),他们是南阳诸葛庐的见证者:

"篱上晓花斋后落,井边秋叶社前生。"

许浑游历南阳隆中卧龙岗,应当是从岗脊而下,自斋舍(草庐)后面往下(往前)走。斋舍(草庐)前面是祠社,祠社前面是古井——篱笆、草庐(斋舍)、祠社、古井。

许浑游历时的隆中卧龙岗设施格局和今天的南阳隆中武侯祠相应格局有一致性或传承性。

许浑和刘禹锡同代人,许浑游历南阳隆中卧龙岗之古迹描绘,见证唐代"南阳诸葛庐"的现实存在。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隋唐时期,诸葛亮之《躬耕歌》留传在南阳地方民间。

春秋战国之宛,名南阳,故申伯国之疆土,莽曰"南阳(县)",隋唐时复亦置南阳县。故唐代之南阳(当时南阳县或南阳城),它们是秦置南阳郡治、郡城,两汉及三国因之,其亦名南都——李白"遨游盛宛洛"之宛,他已经把宛认知为南都,故诗篇名《南都行》。

六、宋代时期。

a、宋岳飞过南阳武侯祠手书出师二表,见证南阳隆中卧龙岗在宋代的现实存在。

岳飞手书《出师表》的题跋清晰记载岳飞“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

【花絮】:明太祖朱元璋亲笔提字于上:【纯正不曲,书如其人】,此墨迹遂为御物,建文、永乐两朝的名臣方孝孺、夏元吉都亲眼所见并题字,神宗万历时期传至山西恭王之孙朱奇源,并钤印【晋府世孙图书】。(野史载白麟为明宪宗朱见濡成化年间至明孝宗朱佑樘年间人(约公元1465~1505),万历皇帝是有国窖1573那年才登基的,白麟都死了六十多年了,他岂能见到存放于宫廷内府的岳飞手书墨迹而模仿造假?)

岳飞手书二表墨迹真迹,明万历时期后一直保存于铜山杨氏手中,并有真迹碑刻和拓本传世,河北崔季芬将军曾亲眼目睹,岳飞手书二表真迹辗转流入袁保恒之手,袁保恒遍游江河且多年行伍见多识广,对岳飞墨本手卷推崇备至,早在1870年袁保恒就召集陕西富平石刻名匠樊登法,在其西安官邸镌刻成碑。

1875年正月补刻了左宗棠、袁保恒、方玉润、胡鸿宾题跋后将此碑刻运回河南老家陈州(今淮阳),一直被袁氏家族珍藏。解放后收入太昊陵库房,于1994年重修岳忠武祠(岳飞观)西墙时被镶嵌到墙壁,《续修陕西省通志》的对此亦有文字记载。(岳王真迹留给我们炎黄子孙最后的信息是散失海外,藏于漂亮国哈佛大学。)

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亲见者是不乏其人的,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元朝有俩至元年号,前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后一个是元顺帝妥欢帖木儿)。

元代画家黄公望游嵩山过南阳谒武侯祠,居住数月才走,其间黄公望与祠中道士慧真交往甚好见到了其表,遂爱不释手反复观看并题字:【鄂王既遭惨毒,遗墨流传者少,复推此二卷最】。

洪武三年(公元1370),明太祖亲笔撰写赞其书曰:【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惠宗建文三年(公元1401)十月,翰林侍讲学士方孝孺于卷尾书笔阵图并跋曰:【此二卷者武侯之文,武穆之书,洵可谓古今双绝,以公天下,使百世臣子,诵其文,学其书】。

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八月,户部尚书夏元吉题跋【武穆书法之妙,可以超越宋贤、媲美晋唐】,后此表墨本又归山西恭王之孙朱奇源收藏,并于卷上钤有“晋府世孙图书”诸印,后来由晋王府散出。

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岳王手书真迹再现于徐州铜山杨氏家中(明、清两朝数代为官),而岳飞手书二表的刻碑过程是有明确的碑文记载的,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壬申既望,武昌王家壁为二表在河南汤阴岳飞庙待刻碑石著跋文谓:两大贤(诸葛亮、岳飞)之精神,结聚此二卷中,千载如见其人也。卷首有明太祖分题“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八字。遒劲苍坚】。

清代袁保恒(袁世凯之父)在岳飞手书二表摹勒之后在光绪六年(1880年)乙亥正月又补书跋文,谈到了岳飞手书二表墨迹的收藏过程。

道光至咸丰年间,老袁曾经五过汤阴瞻拜岳飞遗像,最后一次过汤阴时亲眼得见岳飞手书出师表墨迹摹本,也怀疑是伪作,但是上边有诸多前辈的题跋就没敢乱说话。后来老袁得岳飞二表真迹与汤阴所见摹本手迹一般无二:【英风浩气,轶群绝伦,非忠武天人不能为】。

岳飞过南阳而手书的前因后果答案就在被邓广铭奉为圭臬的《三朝北盟会编》中(八月八日辛酉诏申饬边备。诏曰:“日者复遣使人报聘上国申问讳日祈还梓宫尚虑疆场之臣未谕朝廷之意,九月韩世忠张浚岳飞来朝)。

高宗的诏书用了“申饬”二字,此语有整顿,饬令指示之意,是整顿和训示各大将的军备状况,同时征求大将们对议和的态度和意见

b、宋代的诗文中,诸葛亮“卧龙”的别称与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关系,被众人认知。

如宋祁的《孔明书台》云“君不见孔明书台遗庙旁,古书不见台荒凉。卧龙未起蜀天远,茅庐日日空南阳”(古迹见证)。——时"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已经名闻天下。

王安石《诸葛武侯》“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卧龙也。

黄庭坚~夜观《蜀志》:“盖世英雄不自知,暮年初志各参差。南阳陇底卧龙日。”——卧龙也。

宋华镇《咏古》“兴平昔丧乱,豺狼恣吞攫。雄才卧南阳,盘桓寄云壑。”——卧龙也。

陈与义《次南阳》“卧龙今何之,有冢已半摧。”

王十朋《诸葛武侯》“卧龙起南阳,不为鼎一足。”

杨亿 《成都》“漫传西汉祠神马,已见南阳起卧龙。”

岳珂《睡起》“南阳一梦何关醉,自爱终身作卧龙。”

范仲淹被贬亲历南阳,他的"卧龙乡曲多贤达",见证宋代被公认的诸葛武侯躬耕垄亩之所在南阳隆中卧龙岗。

c、南宋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早孤,从父玄依刘表,亮从玄来荆州。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

d、南宋萧常《续后汉书.诸葛亮传》记载:“玄卒,遂家于南阳隆中。”

七、金末元初。

南阳县令元好问见证南阳隆中卧龙岗:

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做了九年县令,对南阳周边地理非常精熟,他是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历史、人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丰山怀古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

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

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时事有可论,生晚恨不逢。汉贼不两立,大义皎日同……

八、元代。

元代碑刻见证南阳隆中卧龙岗。

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卧龙岗,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元安熙《默庵集》词《前调》:有“诸葛素手躬耕卧龙冈上”。

元程矩夫《雪楼集》有《南阳书院碑》“臣谨按:南阳城西五里,有冈阜隆然隠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宅。民岁祠之。”

元代胡一桂撰《史纂通要》记载:“初见诸葛亮于隆中......孔明隆中之约谓: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元代《氏族大全》记载“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

碑刻:

1、元代儒学教授王谦《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庙碑》。

2、元代程钜夫《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

3、元代张继祖《敕赐诸葛书院增修学宫之记》等。

九、明代。

南阳隆中卧龙岗的明代碑刻。

南阳城被九座孤山拱卫环抱,"宛中,隆",隆在宛中,隆在其中者,隆中也。

卧龙岗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明叶桂章《武侯记》)

“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

南阳武侯祠明代《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文也记载:“此亦隆中地。”

另明代徐学谟《游隆中记》也有:“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

诸葛亮《寄子书》曰: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

a、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历史,被南、襄两地争议最激烈的一次是发生在明嘉靖年间。

明嘉靖都察院钦差提督右都御史蒋曙接手廊坊人许复礼和襄府光化王二人奏章,对此案展开调查、判决后并奏请皇帝:

"卧龙岗隆中是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的躬耕地和寓居"。

皇帝题准"是,题额还忠武,钦此",传圣旨下翰林院转发相关部门执行。

明嘉靖皇帝之都察院判决这一段历史争议的过程就被凿开在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古碑上,碑文如下:

b、皇帝派遣驸马邬景和奉诏来南阳隆中卧龙岗举行国家公祭:

c、《大明一统志》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诸葛井在卧龙冈上诸葛草庐前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真。”

“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d、明王直《抑菴文集》有《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冈,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旧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e、明程敏政《明文衡》收录王直《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冈,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旧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f、明陆应阳《广舆记》记载“卧龙冈,府城西南,即诸葛亮躬耕处......诸葛草庐,卧龙冈上。”

g、明严嵩《南宫奏议》记载“南阳府诸草庐,在城西南七里卧龙冈上,即孔明所居,今立庙,有司毎岁春秋致祭,合遣官祭以脯醢。”

h、明严嵩《钤山堂集》记载“(卧龙冈)卧龙之故庐,地志:卧龙冈起自嵩山,绵亘数百里,至南阳而止回旋如巢然,诸葛亮草庐在焉。”

y、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记载“诸葛书院,在南阳府卧龙岗,汉诸葛孔明故地之东,元至大中建,程巨夫作记。”

十、清代。

南阳隆中卧龙岗清代历史记载:

a、《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诸葛书院在南阳县西卧龙冈,元至大二年勅建。”“卧龙冈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王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忠武祠在府西南卧龙冈,即诸葛亮故庐,旧为祠以奉之春秋祭祀。”“诸葛井在南阳县西南卧龙冈。”

b、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南阳府·南阳县》下载言:“卧龙冈在城西南七里……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

c、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记载“卧龙冈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诸葛井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冈上草庐前.....诸葛草庐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上,旧为祠奉之.....诸葛忠武侯庙在府城西卧龙岗,即孔明故庐。”

d、清彭而述《读史亭诗文集》记载“史称建安十二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冈,即公躬耕旧处。”

e、顾嘉蘅 (生卒年月不详),号湘坡,湖北宜昌市城区中书街人,祖籍江苏省昆山县,生于清嘉庆末年。道光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进士。顾嘉蘅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名扬天下,但他认为诸葛草庐在南阳(今河南南阳)——顾嘉蘅在南阳做五任南阳知府,对南阳人文古迹历史文化相当精熟!

十一、南阳隆中卧龙岗有四百通古碑伫立记载,见证岁月及其其深厚的历史传承、文化厚重。

请问你们这些襄阳朋友们:

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历史、文物、古迹之印证印迹,和你们襄阳古隆中的历史、文物古迹印迹一样吗?

史证如山:《武侯公五丈原八月朔日寄子「瞻」书》,信中写道:

"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

【译文:我在隆中卧龙岗下搭建草庐,不是自甘贫贱,(诸葛家族名声显赫)祖父亦是汉朝名臣。】

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

【译文:在襄阳城里,(我们住宅)门户高大。然襄阳是权利追逐之所,流民集聚之地,但生于乱世(旦夕祸福,朝不保夕),我打算在南阳建造庄舍,以便躬耕稼穑(避祸趋吉,以求平安)。】

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竟付汝之叔均也。

【译文:我没有料到先帝三次来隆中邀请我,在情义上难以拒绝,不得已把南阳隆中卧龙岗下的农事交给你叔叔诸葛均打理。】

余今职据丞相,任授军师,留身于四(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

【译文:我现在的职务是丞相,授命军师,住在四川。岂止我还有一个最后的心愿,翘首企盼兄弟们在襄阳宅院相聚,但这个心愿已经不能实现了!】

今汉业未统,奸党未除,先帝逝而托孤重,身染疾而家国危。

【译文:今天统一大汉的事业尚未完成,奸党还没有清除,先帝去世留下托孤重担,我身体有疾而国家面临危难。】

汝为子者,亦受先帝之恩,赐为驸马。不能代余而行事,锦衣玉食,娇养宫中,竟不能事于干戈,且不能事于稼穑。

【译文:你作为我的儿子,亦受到先帝的恩典,被赐为驸马。但你无法代替我去做事,你锦衣玉食,被娇养在宫中;你也不能去带兵打仗,又不能去做稼穑之农事。】

今不为余惜而且深为汝忧也,为汝危也。凡为子者,以孝亲忠君为心,以建功立业为事,早夜勤劳,詎得宴享玉食坐撮金釵为安乐耶?

【译文:我现在不为我自己考虑但却深深为你忧愁,为你感到危机。但凡为子者,以孝敬父母和忠诚君主为信仰,以建功立业为事业,日夜操劳,岂能每天宴享美食、积累金银钱财以为乐呢?】

余欲命汝复往襄阳,理有未愿;欲汝代身行事,势有未能;欲汝固守西川,力又不及;汝父子当秉忠仗义,他日倘临国难,捐躯赴敌,甚勿偷生苟全性命,以遗家国之羞可也,至嘱!

【译文:我想派你去襄阳,理由有我未了之心愿;我想你能够代我去做事,但居于目前的情势你还做不到;我想让你固守西川,你的能力又不够;但我们父子一定要秉承忠义,他日国家有难,捐躯赴敌,千万不要偷生苟且性命,以蒙受把家国丧失的羞耻啊,这是我留给你最重要的嘱托!】

让我们见证诸葛亮在东汉南阳叶县平山高阳华里、在南阳隆中卧龙岗、在襄阳泥咀镇毗邻区域"号曰隆中"的历史印迹真相——拒绝接受1992年27位砖家的历史唯心论!

南、襄对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归属地之争,已经有了历史真实结论:

一、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躬耕于南阳"史证如山。

1、【汇集南阳、襄阳所有核心史料,解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历史印证 - 今日头条】

2、【对诸葛亮所认定"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下"之文物、古迹、人证追溯 - 今日头条】

3、【南阳隆中卧龙岗历史、文物、古迹链接印证:躬耕于南阳是史实真相 - 今日头条】

二、襄阳有诸葛氏寓居。

1、【"襄阳说"的史证依据已破产,传云"古隆中"的"皇帝新衣"将不见 - 今日头条】

2、【曹操"三伐张绣"、"二征刘表"与曹洪"二击刘表"之历史解密 - 今日头条】

3、【精确定位东汉和三国历史地理坐标,释"躬耕地"千古历史争议之谜思 - 今日头条】

三、东汉南阳叶县平山高阳华里有诸葛老宅。

1、【诸葛亮兄弟及其祖、父"避难荆州"的历史动态印迹揭秘 - 今日头条】

2、【揭秘诸葛氏迁徙南阳重要史证:断石幢,见证南阳诸葛氏历史里程碑 - 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