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猪市场下半年运行逻辑来了!

 慧眼观点 2023-08-08 发布于湖北

花隐会俱乐部

每年深度服务200家企业,解决价格波动所带来的生产经营问题

作者介绍:袁松

袁松(Sean Yuan),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聚星农业首席分析师。2012年开始长期从事畜禽行业的市场分析研究,探索现代金融工具服务农牧企业的应用。基于量化分析理论,建立现货价格分析模型。根据独有的市场分析理论框架,带领团队建立独立客观的畜禽行业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信息指标体系,及对应的数据采集体系。获评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实践案例》。在行业期刊及财经媒体上,持续发表研究论文及市场分析评论。

文章原标题:下半年生猪市场基本面分析及养殖企业风险管理应对

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生猪市场下半年走势分析以及养殖企业在当前趋势下的风险控制要点,希望能够通过我自己的一些认识来给大家提供参考。

今天的内容将分为三部分:

一是当前生猪市场形式演变情况;

二是供需分析及未来展望;

三是养殖企业套保应该注意的风险控制。

今年生猪市场形势演变

(一)上半年猪价持续低迷,7月下旬反弹明显

◆ 今年猪价整体维持低位,且波动偏低,承压明显;

 年初延续去年4季度的下跌,但在春节前的强势反弹给了行业乐观预期;而且年后偏低的季节性下跌幅度,以及一季度的回升行情,也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内对今年猪价的信心;

 随后猪价持续下滑,以及二季度长时间低位稳定,逐渐将产业信心消磨殆尽;7月下旬终迎来反弹。

猪价今年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7月下旬以前猪价整体波动较低,这种情况在过去五六年中都比较少见。我认为这背后实际上是供需矛盾的体现,因为价格最终是供需博弈的结果。所以在今年大家需要确定一个共识:市场的供需矛盾目前处在相对平稳的阶段,新行情需等待博弈阶段过去后再做决策。到了七月下旬后猪价产生明显反弹,在这里也简单分析一下这一轮反弹的原因。

(二)近期猪价大幅反弹原因

 冬季仔猪季节性供应减少,对应年中肥猪出栏阶段性下降;

 大猪持续出栏,供应压力缓解;

 看涨情绪高涨,压力惜售大幅增加,以及二育进场。

7、8月份对应的是国内的夏季,理论上来说不是猪肉消耗的旺季。但因冬季仔猪存活率低、配种出栏率下降等原因导致年中供应减少,会带来一定的价格提振。而在年初调研时反馈的数据来看,年初行情期望很好的时候,部分大猪存在压栏情况,春节之后整个市场都在不断消化这批大猪。到七月中旬以后市场逐渐出现悲观情绪,但在七月份大猪存量清空后,市场对于大猪的大猪的供应很少。叠加养殖户压栏,推动价格持续低迷,更带动了后续的压栏及二次育肥情况,整体供应从节奏性减少转变为情绪推动型的快速减少。这种情况就导致了短期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价格随之疯涨。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判断后面的上涨,基本上从两个原因来看,第一个就是供应什么时候能恢复?第二个是什么时候情绪能消退?

(三)养殖持续亏损,生存压力大

 今年养殖端持续处于亏损,一直都未回到过盈利区间;

 虽亏损深度不及去年,但持续时间远超去年;

 养殖端持续“失血”,希望不断破灭,乐观情绪消磨。

(四)仔猪价格滑落,压力向上传导

 一季度仔猪供应减少,叠加乐观预期支撑,仔猪价格表现较强;母猪养殖盈利好于育肥阶段。

 二季度震荡走弱后,加速下行;母猪养殖也逐渐陷入亏损,打压后备母猪补栏意愿。

供需分析及未来展望

(一)今年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但幅度较小

 去年能繁母猪存栏缓慢回升,今年进入产量释放期;今年能繁缓慢下降,产能去化幅度小;

 五部委公布,2023年6月全国能繁殖母猪存栏4296万头,同比增加20万头,增长0.5%;环比减少9万头,下降0.2%。

(二)集团企业产能增长放缓,去化不大

 头部猪企迫于亏损压力,纷纷制定了调降产能的目标;

 但大多维持稳定或小幅增长,实际去化很少。

(三)今年仍是产能释放期,生猪供应预计继续增长

 统计局,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3517万头,同比增加461万头,增长1.1%;环比增加423万头,增长1.0%;

 上半年生猪出栏保持增长,存栏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7548万头,同比增加961万头,增长2.6%。

(四)屠宰量偏大,猪肉供应充裕

 春节前屠宰量达到历史高位;虽有季节性波动,但今年屠宰量较去年大幅增长。且体重偏高,猪肉供应大幅增长。上半年猪肉产量3032万吨,增加93万吨,增长3.2%。

 从产能推断,今年处于增长的产能释放期,未来供应仍将保持增长。且体重有再次回升迹象。

(五)冻品库存回升,潜在供应能力增加

 持续低迷的猪价,使冻肉库存被动增加;

 猪价大幅上涨后,将刺激冻品出库增加,从而抑制价格上涨。

(六)母猪淘汰正常

 今年养殖虽然持续亏损,但产能去化一直不大,淘汰意愿不强,母猪淘汰一直处于正常水平;

 主要原因可能是大量能繁母猪还处在生产高峰期,胎龄结构上并未进入淘汰期;母猪亏损期还较短,淘汰压力不够大。

(七)饲料产量仍处高位,印证高存栏

 饲料工业协会,2023年6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2629万吨,环比下降1.3%,同比增长9.6%; 

 2023年上半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4930万吨,同比增长7.0%。

(八)消费需求恢复

 整体消费恢复仍显乏力,但餐饮消费恢复较强,提供需求增长动力。

 需求增长对猪价有支撑,但在消费景气不高的环境下,猪肉若大幅上涨,恐将对消费产生较大抑制。

(九)下半年生猪市场供需格局展望

1、近期猪价大幅反弹由多种因素共同促进所致,既是长期低迷及亏损后的修复,也是情绪的推动:

2、前期行业对猪价失去信心后,大量出栏使市场供应压力缓解;

3、长期亏损后,猪价企稳并有所回升,增强了养殖户的盼涨情绪;压栏惜售不断增加,并刺激二育进场投机,进而加剧了供应的减少;

4、标肥价差也在扩大,肥猪价格更贵,显示肥猪存栏减少及散户压栏严重。

5、短期看,情绪还将抑制供应的释放;行情仍具备继续推涨的条件;只要看涨预期不被打破,猪价还将保持强势。

6、但从能繁看,上半年产能去化极为缓慢;去产能进度远远不够;猪价要持续上涨,还缺乏坚实的基础。

7、下半年随着产能的继续释放,情绪终将降温;压制的供应,终将进入市场,猪价支撑将被打破。除非需求出现更强劲增长。但目前看不到迹象。

养殖企业期货交易风险管理应对

(一)套保策略建议

1、持续亏损给养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近期猪价大幅反弹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压力;

2、但行情的持续性面临较大的不确定,产能未去化前,不敢对未来抱有太乐观预期。期货大幅推涨,正好给了养殖企业套保的机会。在现货价格勉强保本,甚至还有亏损的情况下,期货价格给出了养殖盈利的空间。

3、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计划,养殖成本,资金情况,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套保计划;提前在盘面上卖出未来出栏的生猪,提前锁定价格,保护未来收益。

4、可跟踪基差变化,判断时机。

(二)春季曾给出较好的套保时机

1、回顾今年行情,春节后,在市场乐观预期推动下,期货合约都曾给出过成本线之上的价格;也就是给出了有养殖盈利的套保位置;

2、从套保操作角度,对于养殖企业做卖出套保,当期货对现货升水较大,即基差处于低位时,往往都是有利的进场位置。

(三)套期保值中常见的风险问题

1、定位不明确。把风险管理的初衷变成博取差价的“赌博”,不仅没有起到避险的作用,反而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套期保值者的目标是在管理价格风险后专心致力于经营,获取正常经营的利润。

2、忽视风险存在,认为套期保值没有风险。首先,基差存在风险;其次,保证金追加风险;还有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交割风险等。

3、忽视市场风险,认为套期保值不需要分析行情。正确的做法是明确宏观环境下的操作策略,了解产业变化特点,把握入市时机,最后再从基差角度判断入场和出场点。

4、管理运作不规范。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出现的重大亏损大多是因为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套期保值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例如,1996年住友商社有色金属交易部部长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利用公司的名字以私人账户进行期铜交易,给住友商社造成了19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原因就是公司监控管理机制的架空,纵容了滨中泰男的行为。

5、教条式套期保值导致风险管理效果不佳。套期保值业务操作应该谨循四大基本原则,即商品种类相同或相关、商品数量相等或相当、月份相同或相近以及交易方向相反原则。若仅仅教条式运用,不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往往达不到预期套保效果。

(四)企业套保的内部组织与制度

1、确定套保需求

匹配实际经营明确套保目的、提高风险意识,确定承受能力。

2、建立制度流程

授权制度报告制度、工作流程

3、组织人员机构

建立领导小组设置岗位部门、专人负责,权责明确。

4、严格过程监控

资金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