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而教——解题还是解决问题?

 我的教育人生 2023-08-08 发布于北京

为何而教——解题还是解决问题?

作者:李广生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曾经火爆一时的各类搜题软件纷纷下架,我是拍手称快的,但也有人为之“叫屈”。
不得不承认,搜题软件的出现为学生解题、教师讲题、家长辅导孩子做题带来不少便利,它之所以一夜之间火遍中小学,原因也在于此。但还不得不承认的是,它为“题”而生、因“题”而存在、随题海泛滥而火爆,与“题”形成了酷似自然界生物间的共生关系。这就意味着题海战术催生了搜题软件,搜题软件也会反哺题海战术、助长题海战术。题海战术因为得到搜题软件的加持而兴风作浪,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不是初见端倪。浊浪排空的题海能够吞噬什么?——不要只看到几个勇立潮头的幸运儿,还要看到更多的在题海中折戟沉沙的孩子和他们面对未来的最可宝贵的激情和创造性。洞察了这一点,恐怕就不会为搜题软件的下架而心生遗憾了。
我们需要先讨论一下“题”的教育价值。教师每天都在讲题、学生每天都在做题、家长为几道题和孩子斗智斗勇、学校建题库、商人卖习题册、专家研究命题,“题”俨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老大”,学生、教师、家长唯其马首是瞻,被“题”牵制着团团转。“题”的地位越来越高,渐渐地人们就忘了“题”的初心,即“题”本身的教育价值。“题”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这一基本常识需要进一步澄清。事实上它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也是用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知识的工具——仅此而已。既然“题”是工具而不是目的,那么围绕“题”而大做文章、一门心思扑在“题”上,就极有可能让教学陷入工具理性的误区,忽视教育的真正价值,甚至让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题海战术和疯狂刷题现象、“以考代教”和“以练代学”等痼疾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被“短视化”和“功利化”所侵害。
“题”是学习和检测知识的工具,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检测的效度,必须要对“题”进行精心设计,标准化和结构化必不可少,因此这些“题”都是所谓的良构问题,即有明确解决方案和标准答案的问题。教师布置的“题”、学生练习的“题”、搜题软件搜到的“题”,都是这类题。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现任职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问题解决研究中心主任戴维· 乔纳森,在《学习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一书中对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如下:1.呈现问题的所有组成部分;2.对学习者呈现的是良构的、有求解方法的问题(在问题的陈述中规定了问题的条件)3.以一种预测性的和描述性的方式明确地界定限制条件, 其中包含着解决问题时所需要运用的若干规则和原理;4.涉及某一知识领域中某些常规的、良构的概念和规则;5有正确的、统一的答案,即标准答案;6.有可知的、可理解的解决方法,决策的选择与所有问题状态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或概然性的;7.有一个最佳的、特定的求解过程。良构问题的解决过程有三个步骤:1.建构问题表征步骤;2.搜寻解决方案步骤;3.实施解决方案。
良构问题是简化了背景和情境的“提纯”之后的问题,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快速理解和掌握具体的知识,所以深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也正因为它经过了“提纯”,脱离了生产生活“原型”,所以难以形成迁移,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所谓的“高分低能”就是这样造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常是劣构问题,它们存在或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可能需要整合不同内容、领域的知识,有多种解决方法,几乎没有唯一的答案。对于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而不是仅仅掌握知识来说,劣构问题比良构问题更有价值。但因其设计和解决的难度较大,费时费力见效慢,所以并未广泛应用于课堂。
搜题软件更为擅长的是解答良构问题,称其为刷题软件也许更合适一些。那些为搜题软件辩护说它有“助学”功能——拓展学生解题思路的人,看重的也正是这点。实际上他们把“解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概念混淆了。“ 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这里所说的“问题”是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中人们所要面对的或是从中发现的真实问题。这里的“解决”包括了对问题的界定、对情境的分析、整合知识、制定方案、挑战计划、评估结果、与他人的沟通合作等一系列复杂能力。而搜题软件拓展的解题能力,其“解”为解答而非解决,其“题”为习题而非问题,因此其贡献主要是分数而不是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搜题软件的局限性和泛滥之后的危害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而其对学习的伤害的隐蔽性更值得警惕,因为它是以“解题”的形象出现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更严重的问题。让孩子产生惰性思维仅仅是表面现象,让孩子钟情于标准答案才是最大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或许会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教育是死守过去还是积极面向未来,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虽然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ChatGPT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一步:三月份,GPT-4正式发布。数据显示它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与人类水平相当,优秀到令人难以置信。根据产品白皮书,GPT-4在人类的多项考试中表现出色,包括美国律师考试(Bar)、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s)、SAT的阅读和数学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等。在Bar考试里击败了90%的人类,在SAT阅读考试中击败了93%的人类,在SAT数学考试里击败了89%的人类。“为解题而教”还是“为解决问题而教”成为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
搜题软件如果植入这项技术必然如虎添翼,但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则是养虎为患。试想一下,还有什么刁钻古怪的难题它解答不了呢?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问题、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的问题,这些专属于人的问题,它无法解决。如果“为解题而教”,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就会取代教师。“为解决问题而教”是教师对教育尊严的捍卫。工程师正在致力于让机器像人一样学习,难道我们还要热衷于让孩子像机器一样解题吗?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具体内容包括: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大有可为,教育变革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助力。但需要努力的是把好事办好,让技术“替天行道”而不是“助纣为虐”。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强固然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原因,更有在应用方面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原因。把大好的资源和技术用于开发各种各样的搜题软件、拍题软件,赚小孩子的钱,消费家长的教育焦虑,具有这方面的典型性。
用最先进的技术做最愚蠢的事只为赚最多的钱——这是我对搜题软件的定义。不要认为有需求——学生、家长、教师都有对搜题软件的需求,就确认其存在的正义性。关于教育的所有问题,都需要从长计议、目光长远、谋长久。
为什么看不到“诗和远方”,恐怕是有些人只盯着“眼前的苟且”的缘故。搜题软件通过强大的算法把数以亿计的师生和家长的目光锁定在“眼前的苟且”,但却摆出一副“助人为乐”的模样。“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老大”,再有几乎无所不能的信息技术的助力,很快就会变成“恶魔”,未来的孩子和孩子的未来,都会被它吞噬。(本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23年第6期,特别感谢蔡涛老师斧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