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同联动,开启家校社合育新篇章

 趋势教育文化 2023-08-08 发布于浙江

教育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

与每个家庭、社会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

“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从过去的分离式育人向协同育人的教育实践进化,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其本质上是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通过跨界协同(Boundary Crossing)来实现新实践的创造、嵌入和维系[1],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积极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打造合育空间,构建学校社交场

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模式。通过门厅、架空层和文化交流中心等空间打造家校社合育中心,为各种“家长课堂”和家长座谈会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师生团队讨论提供空间,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

学校门厅作为非正式的交流空间,可满足家长来访的临时接待、家校合育

架空层分隔为不同的“盒空间” ,满足社会交流、家校交流、团队讨论等需求

家校社合育中心为家长设置各类活动区,提供各类专家讲座、培训课堂等活动

食堂作为生活实践空间,也可满足家校合育、家长大课堂等活动的开展

周末可对外开放的校园阅读吧、咖啡吧、健身馆等,多维度、多方面实现家校社共育

拓宽互动形式,开展多元指导

借助活动搭建家校社沟通平台。通过家长学校、专家讲师团等途径,组织经验丰富的家长讲师和各行业代表,为广大家长提供专题培训,推动家校合作,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成长课堂教育讲座

建立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设立专家顾问团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学校“议事厅”,可支撑家委会、家长课堂等多种活动,参与教师评价、学校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安排

学生自助中心,模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处理学生事务或协助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管理

学校在常态教学周和大型活动期间设立开放日,邀请家长和社会代表进入学校,让家长、社会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孩子成长的环境。

通过校园开放日,带领家长走进学生“精彩的一天”

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家长、社会多视角看见学校、看见孩子

搭建亲子沟通的舞台。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开启“父母授课”模式,家长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

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们讲授社会“大百科”,让孩子的学习形式更丰富

信息共享,共建家校社资源平台

社会资源的融入。连接学校当地艺术资源、非遗文化、生态资源和工业资源等,走进地区各大展馆参观实践,进一步加强校社互动,形成家校社协同合力育人。  

开展“走进博物馆”等思想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眼界

植物园、城市公园等公益单位为学生提供生态学、植物学科普讲解课程

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社区学堂、家长学习小组等多种家校社合作模式,提供多主题、跨学科、跨领域及融合日常生活的学习项目。

自然教育进社区,学生参加社区学堂组织的“一米菜园”认领计划

社区学堂组织多主题、跨学科等课程,涵盖人文艺术、家庭亲子、户外运动、手工制作等内容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学习平台,突破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增加家庭、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育人格局。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让家长、社会都真正参与、共建家校社共育平台,实现“1+1+1>3”。

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对学校、社区的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发布共享

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让家长通过直观方式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

建立“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教育网络,营造面向未来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新生态,共同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马颂歌,李静静,徐雄伟.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如何生成——基于跨界革新实验室的方法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2):40-5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