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的本质是慢性低度炎症的炎性渗出液

 中医陈孝和 2023-08-08 发布于山东

上期我们讲了湿的源头在肠道。

肠道菌群失衡是导致体内湿气产生的根本原因

今天我们继续讲。

人体的消化道内定植着大量微生物群落,统称为肠道正常菌群。

肠道菌群大致分为3类:

1. 与人体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包括双歧杆菌、类杆菌和消化球菌,具有肠道营养和免疫调节作用;

2. 与人体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包括肠球菌和肠杆菌。

在某些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低下、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放射或化学治疗等,这些细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新的优势菌群,导致肠道疾病;

3. 病原菌,这类细菌不是肠道的定植菌群,大多为过路菌,数量少,长期寄生的机会少,一般不足以致病,一旦数量超出正常则致病。

正常成年人胃肠道内细菌总重量达1kg左右,目前已认识的种群最少包括40个菌属400~500个菌种。

各菌群按一定数量比例组合,相互拮抗,相互依存,与人体和外部环境形成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咱们身体里80%以上的免疫系统都在肠道里,正常的肠道菌群本身就是我们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现在这种平衡被破坏了,不同菌群之间的数量失衡,导致致病菌占上风,除了会引发肠黏膜发炎以外,也会导致全身的免疫机能紊乱

也就是说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会导致局部免疫激活并诱发全身免疫反应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黏膜炎症,这种炎症一开始会很轻微,但它是一个导火索,会引发全身的免疫机能紊乱,导致各个组织器官出现慢性低度炎症。

这种低度炎症状态的炎性渗出液就是所谓的“湿”。

它跟水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一连串反应的导火索是肠道菌群紊乱诱发的肠道炎症。

包括抑郁症、老年痴呆、类风湿关节炎、自闭症、帕金森综合征、过敏性哮喘、干燥综合征、肥胖、糖尿病等等很多疾病的源头都在这儿。

 01. 

 炎症 

先来讲炎症,老读者应该不陌生,反复讲过很多次了。

它是身体应对刺激的一种保护反应,大部分情况下对人体是有益的。

炎症可以分为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

 01.1 

 感染性炎症 

感染性炎症指的是外来病原体侵入人体组织诱发的炎症

以感冒来说,病毒会入侵上呼吸道粘膜细胞。

身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到病原体入侵,会调集血液和淋巴管的免疫细胞去杀灭被病毒寄生的细胞。

所以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目的是尽快向病灶调集免疫细胞,表现出来就是皮肤发“红”

免疫细胞到达病灶处后,局部的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的液体、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会透过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所谓的炎性渗出液,表现出来就是局部肿胀

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和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抑制病原体繁殖,表现为局部发热

同时免疫细胞会释放炎性因子,炎性因子会不断刺激周围正常的组织和末梢神经,当大脑接收到信号时,容易出现疼痛的情况。

另外病灶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以及局部黏膜充血、肿胀,渗出物或肿胀物会对神经造成压迫,从而引起疼痛的感觉。

这就是急性炎症的四个典型特征:红、肿、热、痛

急性炎症来去匆匆,当病原体被消灭后,炎症很快就能消退。

 01.2. 

 慢性低度炎症 

但湿气的炎症状态它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红肿热痛并不明显,以炎性渗出为主,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水液代谢失常。

至于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其实现在是不太明确的。

如果把肠道菌群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来看,那么这就是一种由于菌群失衡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进而错误的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的自发免疫性疾病

这个说法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阿兹海默症,它的病理变化就是一种低度炎症状态

这些疾病的病因很可能就是肠道菌群紊乱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脊柱、神经引发的慢性损伤。

另外一种可能的机制是肠道微生物失调,部分致病菌在肠黏膜内部定植,引发肠黏膜充血肿胀。

伴随着肠道通透性增加,也就是所谓的“肠漏”,从而造成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

那么中医上的健脾祛湿方剂是如何起效的呢?

其实也是作用在肠道,与脾胃没什么关系。

正是因为饮食不节、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导致了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进而肠道菌群失衡

所谓的健脾祛湿剂、比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恢复改善肠道的内环境,这样肠道菌群重新达到平衡,免疫机能进而改善,全身的低度炎症状态随之也会消失。

所谓的湿气,也就是炎性渗出液,此时能被人体吸收掉,重新参与到水液代谢中,达到祛湿的效果。

下期我们再来看痰和湿的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