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正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

 九妹婆婆 2023-08-09 发布于河南

河南省工程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条件,版本分别为08版、21版。好多人认为评审条件不会再有变化时,出乎意料,河南人社厅2023年8月1日公布了正高级职称评审条件的征求意见稿。

本文仅对正高级职称征求意见稿的12大条件进行个人解读,此篇内容为个人之见,属于信口开河,不具有任何权威性。


本文仅对正高级职称的12大条件进行个人解读

任高级工程师期间业绩与成果,应符合下列条件中的3条(其中至少具备前六条中的1条)

点评:总的来说是12选3、6选1,至少满足3条,前6条至少满足1条。

(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项。

点评: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是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

此类奖项难度很大,大到放眼全省都没几个人能达到,一般为重点大学的院士团队、长江学者和杰青级别的科研团队。

(二)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以上奖励1项。

点评:省级科学技术奖励是指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省科技合作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技进步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部级奖励是指2020年12月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以前取得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

此类奖项获奖难度较大,一般为高校或科研院所获得,

不过这里开了个口子-相当级别的奖励。

什么是相当级别的奖励,这就是一个可讨论空间,看评审专家的个人理解了。

(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2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特大型企业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项(限前5名)。

点评: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和特大型企业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需要2项,但企业奖需要前5名,而政府级别的奖励,没有名次限制。

(四)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1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限前10名)。或2项地方(省级)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并发布实施,用于生产实践(限前5名)。

点评:1项国家级标准比较难,2项地方标准较容易。

以前标准不需要名次限制,所以一个标准挂名二三十人很常见。相对于当前无底线的要求,新的征求意见稿,条件相对提高,国标需要前10,地标需要2项前5。

即使条件相对提高,我个人仍然认为,地标,是所有评审条件中最简单的,最容易实现的,最没有学术价值的成果。

地标基本没人去看,也没人去执行,大多数地标仅仅是对有捷径的候选者,提供一条获取正高级职称的途径。

地标的难,难在立项,立项的难,难在……

只要立项这一关过了,至于你做的什么,没人关注、没人关心,东拼西凑,随便写写都能过。

当前科研环境下,只有无法立项的地标,没有无法结项的地标。

此征求意见稿,对该项要求有所提高。

(五)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本专业国家发明专利2件。

点评:原先要求1件,现在要求2件,要求有所提高。

但专利没有名次要求,可以预见,将来申请专利的挂名会越来越长,挂二三十个人的专利也很常见。

相对于其他周边省份,只认可前6的发明人来说,河南正高级职称发明专利的要求,可谓很低很低。

但由于发明专利的审核,近年来趋于严格,通过率不足5成,通常要两到三年的审核周期,所以,获取发明专利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获取发明专利,可以依靠个人学术水平,实践经验,去获取,能够反映发明者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

所以,我个人认为,即使没有名次要求,该项条件获取也要比地标难。

(六)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1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1项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全评价报告、设计文件等,经国家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并组织实施完成;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组织实施1项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通过国家业务主管部门验收并达到预期效益。

点评:1项国家课题,没有名次要求,但我仍然认为非常难。

因为国家课题,通常仅仅下发到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其他的广大科研工作者,没有机会去接触,更别说挂名了。

(七)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完成3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或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完成3项省部级重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等,经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并组织实施;或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完成3项省部级重点工程项目并达到预期效益;或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完成3项省级以上专项规划,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点评:3项前5的省级课题,是比较难的。难点在于要求数量多。

当前省级课题处于收紧状态,获取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通常两年才能完成一项,如果老老实实的做课题,连续不断也要6年时间,所以该条件大部分人是很难满足的。

省级课题一般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或者大型企业。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工作者,是接触不到的。

(八)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组织实施完成1项国家级节能改造、新能源重大项目或环保治理、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节水节能、生态修复重大项目、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或填补国内同行业某一技术领域的空白,经国家主管部门验收运行,项目技术上达到我国先进水平,效益显著。

点评:节能环保项目,会限定在个别科研机构,这个不是因为难,而是因为偏,如果你接触的行业不从事节能环保,基本上和你是无缘的,所以一般人很难接触到。

(九)主持完成2项国家级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技改项目,经国家或省部级验收,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点评:成果转化,需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然这些东西水分很足。但你应该清楚,凡是职称中相对容易的终南捷径,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如果没有门路,只能感叹。

这个是“主持”,只认可排名第一的人。

(十)组织主持研发新产品、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3项以上;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新发现(勘查)大型矿产地1处以上或中型矿产2处以上,经省部级评价(验收)、登记,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点评:该项针对央企和大型国企,竞争力更大,几千人去争抢一个主持,你要先看看自己在单位是几把手。

这个是“主持”,只认可排名第一的人。

(十一)正式出版本专业学术、技术专著或译著2部(要求第一作者,本人须撰写5万字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要求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或在科技类核心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要求独著或第一作者)。

点评:该项条件,在08版正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是独立存在的。所谓独立,就是必须要满足的,论文论著,必须满足其一。

现在变成可选项,条件降低不少。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满足3项,该项可不必考虑,对那些没有学术理论水平,不会写书,苦于发表核心论文的人来说,是一种福音。

原来要求1部第一作者的专著,现在要求2部第一作者的专著。财政负担会成倍增加。

十年前买一个书号是1.5万,五年前买一个书号是2.5万,三年前买一个书号是5万,去年买一个书号是6.5万,今年是多少?

我知道的行情是,近年来出版社往外投放书号,价格每年递增1万。

书封皮上写“著”的是“专著”;写“编”、“主编”的是“编著”。职称文件要求是“专著”,可历年来职称评审都是拿着“编著”当做“专著”用。

所以,即使价格不断提高,即使要求的数量由1部提高到2部,我仍然认为,出书是一条通向正高级职称的捷径,只要人社厅认可购买来的“职称书”,不管多贵,都是值得的。

出书几乎是零门槛,大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复制粘贴,毫无学术价值的“职称书”大肆出版。相比“核心论文”,“职称书”具有巨大的隐蔽性,几乎使所有的候选人,一头扎进出“职称书”的暗流漩涡中。

核心期刊花钱可以发表吗?

因为你发的是核心,不是普刊,核心期刊是期刊选作者,不是作者选期刊,如果真的有那么多给钱就能发的核心,那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的人愁什么?花钱不就完了,很显然不是这个道理。

从期刊自身来说,核心期刊会经历几年一轮的评审,稍有不慎就会被提出核心名单。核心期刊的发表不是市场化行为,这是因为核心期刊的目的并不是收钱,而是归集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另外核心期刊都是不差钱的主,他们重视的还是论文本身的质量水平,毕竟很大程度上文章的质量也决定了它们在行业中的水准。

论文本身才是最终决定是否能够发表的关键要素,其他的什么如人脉、关系、金钱等最多也就是辅助手段。

发表核心论文有捷径吗?我知道的捷径有两条:

1.网上购买,中介的收费很贵,通常要2~5万元之间,而且有价无市,网上叫嚣出钱发核心论文的,基本全是骗子。在核心期刊领域,通常不会找论文中介。不要看网上叫嚣的厉害,如果一个中介随随便便就能发一篇核心,他用得着去做中介吗?干这种违法的事情吗。真正通过网络成功用购买的核心论文,我不能说完全没有,现实中寥寥无几、凤毛麟角;

2.若能直接和大学教授或者在读博士合作,划拨一笔“科研经费”、“试验耗材费”、“劳务费”,等,也是可以获取一篇核心论文。该方式安全可靠,不过这个途径属于高端玩家的范畴,即能够支配这笔科研经费的人,才能玩得起。

综上:虽然出书的数量提高了,但相对于核心论文,仍然具有巨大的便捷性、隐蔽性、安全性。

所以对该项条款,我个人推荐,出书。

(十二)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及以上(限前5名)。县及县级市(不含市辖区)以下事业单位申报人员不受具备前六条中符合1条的规定限制。

点评:这种创新创业大赛不了解,不做点评。

破格评审正高级工程师职称,除符合上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作能力与经历及评审委员会组织的答辩达到合格要求外,还应符合工作业绩成果条件中4条以上(其中至少具备一至六条中的1条)。

该要求如果实施,推荐晋升正高级的途径:

A、2项前5的地标+2个发明专利挂名+2部主编书

B、1项前10的国标+2个发明专利挂名+2部主编书

C、2项前5的地标+2个发明专利挂名+3项前五的省级课题

A途径最简单、B途径稍难、C途径较难。

预计会超过九成的候选人选择以上途径,其他组合更难,在此不推荐。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这些年,职称的捷径或者漏洞,一个个被堵起来了。例如,

1、原先有购买转让发明专利的,这几年基本销声匿迹,因为发明专利严格要求原始发明人,转让过来的专利现在查的很严,基本上是逐个查验;

2、原来随便买一篇普刊论文,都可以评正高,虽然要求核心,可从来没认真执行过,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也都认可,现在,拿着核心期刊目录去查验;

3、以前标准、项目挂个名就算一项成果,都没有认太真,现在也开始严格审核名次了;

4、至于“编著”当“专著”,当前还是认可的,至于什么时候堵住漏洞,不知道,不过可以预计,这个洞口会不断收窄,将来有一天会堵上。

至于当前,职称能有多大的水分,能多大反映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水平,我不做点评。不过相信一点,这项制度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公平,可走的捷径会越来越少。

河南制定职称制度的初心是什么?我猜测如下:

以职称改革为导向,促进河南科技的进步,激发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省、科技强省到产业强省、经济强省的创新发展新路径。

总之一句话,晋升正高以后不会乱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