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时代的 “赤脚医生”

 丘山三也君 2023-08-09 发布于四川
赤脚医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名词,是指没有固定编制,一般是由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医疗能力的医护人员。
80后及80后之前的,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都认识赤脚医生,那个时候,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医生,就是在自己家里给人看病,有时候需要出诊,就是背着一个白色的药箱,虽然没有正规的像现在的这些医生一样,经过医学院5年的学习,然后有着那些昂贵的设备,但是,一般的感冒、咳嗽开点药吃了就能好,我记得那时候连开的药都是用纸包起来的,但是管用,不像现在,去药店买几百块钱的药,去了盒子和里面的包装,就剩下几颗药,有的一次就要吃好几颗,一盒药有时候只能吃一两天,也不管用。
1965年,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给毛主席汇报工作,讲到了全国医务人员的分布情况和医疗经费的使用比例:当时,全国共计140万+医护人员,高级医务人员90%在城市,这其中又有70%在大城市(相当于现在的一线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
医疗经费方面:城市占到了75%,农村只占25%。
而在1965年,我国总人口数7.2亿人,农村人口约6亿人。
毛主席在听到这组数字后,罕见地发怒了,他站起身来严厉地说:你们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15%的人口工作,并且这15%主要都是老爷,广大的农民得不到医疗的服务,一无医,二无药。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是城市卫生部,老爷卫生部或者说是城市老爷的卫生部。
随后,毛主席指示钱信忠,要把医疗服务的重点放在广大的农村,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给农民看病服务,随后提出了让卫生员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构想。
主席说:书读的越多越蠢。现在看病的这一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但是中国有近6亿的农民。毛主席接着说:医疗要改革,根本不用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学三年就足够了,在实践中去成长,这样的医生去农村去,总比那些骗人的医生强,并且农村也养得起。
在这次指示后,就逐渐有了“赤脚医生”。
为什么那个年代生活的很穷,但是人人还觉得很踏实,很幸福,很怀念,因为主席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所有的政策都非常落地,一针见血,满满干货,就像这里提到的医生,大部分人得的大部分病,都是一些基础病,确实不需要读到什么大学研究生,我们培养人才应该有的放矢,有高级人才,让他们去研究攻克医学难题,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同一种培养模式,还得有相对不那么优秀的人才,可以去看一些基础病,因地施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