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河源怀古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8-09 发布于上海

作者:霍玉东

1

从南方和西方咆哮而来的两条汤汤之水,经过接触、碰撞、汇聚,在眼前生成一片大水,水面烟波浩渺。

此时,我正立于塔河源头。

塔河源,顾名思义,乃塔里木河的源头。实际上,我现在站立的地方,是多条河流汇聚之处,从此地才开始叫塔里木河。在这个地方叫塔河源,显然不够严谨,准确地说,只能叫塔里木河干流源头。大江大河的真正源头,往往都密扎在深山老林或高山冰川,塔里木河岂能例外?

举目远眺,自西天边而来的那道大水,古代叫“枝水”,现在叫“阿克苏河”,是塔里木河的重要水源,主要来自天山冰川,属于一条从吉尔吉斯斯坦一路奔腾而下的国际河流。从南天际而下的那道大水,古代叫“于阗河”,现在叫“和田河”。和田河有二源:西源喀拉喀什河,流经墨玉县,又名“墨玉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东源玉龙喀什河,发源于昆仑山,又名“白玉河”,以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得名,自古以来都是出产和田美玉的主要河流。

其实,曾经汇入塔里木河的水,还有来自喀喇昆仑山口的叶尔羌河,以及来自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不过,喀什噶尔河在清代末年一头栽进戈壁大漠之中后,从此销声匿迹;叶尔羌河也因上游引水入库,有多余流水下来的年份少之又少。今日的塔里木河,上游水源主要靠阿克苏河、和田河汇入。这也正是塔里木河神奇的地方。它集来自昆仑山和天山两座神山上的圣水于一体。塔里木河有“通天河”之称,原因是昆仑山为其一个重要的水源地。昆仑山一直被认为是贯通天地的阶梯,理想中世界的最高点,更具有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万脉之根的崇高地位。相传华夏人文始祖,就在那里得道升天。

此时,一轮圆圆的夕阳,似棚架在蓊蓊郁郁的胡杨林的树梢上。霞光铺满浩渺的水面,又连缀到岸边胡杨林闪动的叶片上,如同沐了一层汉代纹锦和唐朝丝绸的瑰丽颜色。

2

古时候,有四条大河同时汇入塔河源,可以想见当年河水之壮观、河流之野性。湍急的河水似从天际云端呼啸而来,其“浪波沄沄去”的汹涌澎湃之势,直到一泻千里之外的罗布泊才渟蓄下来,最后接地连天,汇成白茫茫一片,其状好似烟波浩渺的云梦大泽。古人据此认为,罗布泊的水经过地下,从青海积石山流出地面,形成了先秦时期黄河源头的“潜流说”。

之所以说黄河源在积石山,缘于上古时期的《尚书》中说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之地,位于今天的青海和甘肃交界处的积石山。传说,大禹治水正是从积石山开始,把山的北段凿出一条峡谷,名叫“积石峡”,两岸绝壁千仞,斧削一般,便是大禹凿山把泛滥成灾的大水引进黄河的斧痕。由此,积石山便成了黄河源头之地。当然,受当时地理条件限制,古人是没有办法搞清楚,作为黄河源头的积石山之水,到底又是从何处而来,所以就只能靠推测与想象了。

既然渟蓄在罗布汩的水烟波浩渺,也没看到地面有河水流出,而作为黄河源头的积石山之水又不知来自何处,那么当然可以推测并想象罗布泊之水,就是通过地下潜流,成为积石之水,并形成黄河的源头了。

如果说《尚书》为河源“潜流说”打下了基础,那么到了《山海经》里,便有了“河出不周之山……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的记载,意思是说,黄河发源于现在的葱岭,汇入罗布泊,是罗布泊水从地下潜流到积石山的。这就是最早的黄河河源“潜流说”。

华夏族很早就在黄河流域形成、繁衍,黄河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摇篮。那么,黄河的河源在何处呢?这成了古人一直追寻的问题。传说成书于周公时期的《尔雅》中说:“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意思是说,黄河从昆仑山刚流出时,颜色还是白的,一路上吸纳了一千七百余条河流后,颜色就变黄了。在秦汉以前,黄河的专称为“河”,而“河流”则指川或者水。除了《尔雅》把河与昆仑并提外,还有《淮南子》《西山经》等典籍有此类记载,尤其是《海内西经》说得更明白:“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意思是昆仑山在西北方,黄河从它的东北方流出。

从上面的典籍记载来看,作为中华文明母亲河的黄河源,应该发源于昆仑,即“河出昆仑”。

3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古人当时虽有“河出昆仑”的言论,但并不知道“昆仑”的确切位置在何处。在秦汉之前的古文献中,对昆仑山方位的记载虚幻而缥缈,特别是《山海经》一书中,多处对昆仑山方位的描述各有神秘和不同。清代学者万斯年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关于昆仑位置的说法,有十余种之多,真可谓迷幻而多彩。

这就不难理解,先秦古人当时为何发出“昆仑山啊昆仑山,只在缥缈云海间”的喟叹了!

昆仑山到底在何处呢?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古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唯有玉源、河源之地,以及西王母生活的西北方位大山,才能被称之为“昆仑”。如此,只待一位汉使横空出世,让昆仑山从古人心中的神秘走出来,在现实的地理上安家落户了。

这位汉使正是张骞。

他虽然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任务,却掌握了塞外大量方物轶事。这让汉武帝异常着迷,并亲自聆听了报告。当张骞讲述到“河源出于阗”时,刘彻顿时睁大了眼睛。这是为何?因为张骞的这个汇报,寻找到了来自山上更远的黄河源。

《史记·大宛列传》对张骞的汇报,大意是这样记载的:古籍认为,蓄积起来的罗布泊水,是自地下潜流向南,从青海境内的积石山流出地面,变成了黄河源头。而我却发现,注入罗布泊的水,最后的来源地却是新疆于阗南山。也就是说,张骞的冒险之旅,竟亲眼看到了潜流背后来自阗南山的黄河源,这绝对是一个大发现!

张骞话音刚落,刘彻立刻想到了古文献中关于中河源、玉石和西王母与昆仑的记载。彼时,古人有一个共性认识,唯有同时具备美玉产地、黄河发源地以及西王母生活的西北方位这三大标志,才能被认定为昆仑山。

张骞报告的于阗南山,之前已知是美玉产出地,刚好它也在长安的西北方位,如今,张骞又探明了它是黄河发源地。刘彻通过亲自动手查阅“案古图书”,得到进一步印证后一锤定音,将“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汉武帝钦定昆仑后,使古书及神话里屡见不鲜的昆仑山,从此不再孤魂游荡,开始在地理上安家落户!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对昆仑山地理位置的确认。中国历史上近两千年的寻找河源活动,也从此开启。

4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西汉时期,真正的河源还未在其版图内,而是在青海的羌人居住区。那里山高谷深,当时的古人要想实地考察个究竟来,只怕比登天还难。人力不可为时,只好相信权威了。汉武帝之所以把“于阗南山”钦定为“昆仑山”,其一个重要依据,就是黄河发源在那里,并经罗布泊潜流到青海,形成了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作为当时绝对的权威,古人一直对汉武帝的这一说法深信不疑。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从唐代伊始,随着对地理的认知视野扩大,有人开始把现在青海玛多县的星宿海看作黄河的源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松赞干布就在河源迎亲。公元821年,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途中,看似一路游山玩水,实则边走边考察山川地形。他这样做是何目的呢?很简单,就是为了寻找黄河真正的源头。刘云鼎在他所著的《使吐蕃经见纪略》一书中,将青海境内的紫山,也就是现在的巴颜喀拉山,作为黄河的正源。事实证明,他的方向是正确的。刘元鼎是历史上找对黄河正源方位的第一人!

到了元朝和清朝,中央王朝曾多次派专使探查黄河源。公元1280年,元朝忽必烈大汗派一位叫都实的蒙古人,带队寻找黄河的源头。都实翻山越岭,溯河而上,最后到达星宿海一片由上百泓泉水组成的湖沼。后人根据他的考察情况,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黄河源探险著作——《河源志》。

康熙在位时,曾派专使拉锡寻找河源,告祭河神。他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了其上有三山,三山流出了三河。这是历史上最接近查明黄河正源的勘查。清朝早期官修的《大清一统志》,对唐、元时期的河源说进行了验证,并得到康熙皇帝的首肯,按说应该成定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公元1781年,黄河在今江苏、河南段的决口带来重大水患。彼时在位的乾隆皇帝为了感化河神,祈祷黄河不再泛滥成灾,决定要找到真正的河源进行祭祀。为此,他派一位叫阿弥达的大臣,去葱岭、积石和星宿海等地勘察,寻找真正的黄河源,以告祭河神。阿弥达探索河源时,先从青海追溯到罗布泊,又从罗布泊沿塔里木河逆流而上,追踪到现在的阿拉尔市新开岭。在那里,他亲眼看见了从两座神山上奔流而下的四条河流交汇而成的塔河源,并形成了一个冲积岛屿,他描述道:“四水汇处,形若牛栏。”

这便是如今的新疆阿拉尔市为何在机关大门出入卡上印制“黄源·塔河”标识,并对外宣称为“塔里木河起源地”的缘由。

经过细致的踏勘走访,阿弥达从星宿海深入三百里,对那里的三条河认真比对后,最终认定黄河源既不是葱岭,也不是积石,而是位于星宿海西南现在的卡日曲,乃黄河的正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当然,黄河水利委员会确认现在的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也不能就此说阿弥达的结论谬误,因为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二十五公里,水量也丰富一倍多,在当地人眼里,卡日曲就是正源。

阿弥达回到北京后,把他的勘查结果有理有据地向乾隆皇帝进行汇报,没想到乾隆不为所动,仍执意地认为“黄河绝不止一个源头,经过地下又潜流出地面的也是黄河的源头”,并将此说记入乾隆年间重修的《大清一统志》。

当时的著名诗人洪亮吉在《松树塘万松歌》一诗中问道:“我疑黄河瀚海地脉通,何以戈壁千里非青葱?”因而,乾隆皇帝命令内阁大学士纪昀,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时,特别将塔里木河流入的罗布泊作为黄河的源头,强调从地下潜流至卡日曲复出,并以卡日曲的河水颜色深黄,证明“大河灵渎,虽伏地千里,而仍不改其本性”。

5

长河千里,烟淡水云阔。

汤汤的塔河水,如一条蜿蜒的玉龙,千万年不变地守护着塔里木这块古老的绿洲。最近十几年来,由于塔河生态治理的成功,洪水期来临时,塔里木河也恢复了之前“浪波沄沄去”的汹涌澎湃,在罗布泊形成烟波浩渺的云梦大泽。现在人们已搞清楚罗布泊与积石山不存在潜流说,古人关于“黄河源来自昆仑”也被《中国地理学史》斥为“谬说”。

不过谬说归谬说,它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上千年。现在说黄河源来自昆仑山,从历史和文化上来说仍然没有错,因为地理归地理,文化归文化,前者从科学角度出发,后者则从文明视角来看。就文明视角而言,一直以来,昆仑山一直被认为是贯通天地的阶梯,理想中世界的最高点,更具有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万脉之根的崇高地位。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不停地围绕黄河源头来探求昆仑,他们无不是以不可磨灭的精神情结和文化信仰高度去寻求河源昆仑的。

如果说,奥林匹斯山孕育了古希腊神话,那么,昆仑山孕育了古华夏神话。

按照闻一多、顾颉刚两位先生考证,昆仑神仙信仰早于东海齐燕神仙信仰。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来自昆仑,在那里得道升天。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华史记》汉族的由来一章中,推断“汉人西来”昆仑山帕米尔高原。民国初年兴起的中国人种探讨热潮,也认为整个亚洲人类起始于昆仑。其中,从昆仑东下者沿塔里木河至青海迁徙的,为中国人祖先。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表达的正是华夏子孙,对昆仑孕育中华文明初源的普遍认同和心声。

中原和西域既然被认为同饮黄河水,自然就是一家人了。考古资料确实也证明,中国西北古代被称之为“胡”或“戎狄”,诸如匈奴、月氏、突厥等少数部落民族,都与汉人交流融合并有着共同的祖先。

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一昆仑山。那已不是普通的山了,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了。河源昆仑,实际上寄托了不同种族部落最原始的崇拜以及对华夏文明神圣美好的向往。尽管唐、元时代,已有资料证明黄河源是在青海的星宿海附近,清代官修的《大清一统志》,进一步验证了唐元时期的河源说,按说应该成为定论。但是,到了乾隆时期,昆仑河源问题又横生波澜。乾隆皇帝为何执意如此?因在中华文明中,昆仑和河源象征着山水国脉和皇脉,古人对山川的命名和勾画,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权力。

作为东北的渔猎部入关后,清朝主宰了长城以内的中原,自然要把目光瞄向长城外,尤其是有着华夷共同山水国脉的西域。康熙之志像强汉盛唐一样,要对昆仑河源所在地西域做到“手把而有之”。如此,就必须要实现从“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

乾隆寻找黄河源,其实是在寻找华夏民族统一性的地理依据:一方面,华夷众多民族共处于一条大河流域,河流的属性决定了这些民族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坚持黄河的源头不仅青海有,而且与新疆的塔里木河一脉相承,那么,塔河与黄河,新疆与内陆,就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理整体,而新疆自古就是禹贡九州,中华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在乾隆看来,河源之地则是中华一统的“地理整体”,更是“文明共同体”,怎能不寻呢?这实际上也说明,不仅是乾隆,对绝大多数古代圣贤来说,昆仑河源问题衍生出来的对西域河山是否拥有的权力,不光成为反映一个王朝强弱的镜子,更是成了水脉、国脉和皇脉的象征,关系到华夏国家版图的意义,从而激发和召唤圣君贤臣为中华一统西域而催生的梦想、壮志和雄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汉武帝以来的中原王朝,不论在丝绸之路的繁荣,还是之后的衰败时,总有一种无形力量驱使那些圣君贤臣对孤悬塞外的西域始终不离不弃的,正是大一统的天下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