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1章 热点强化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

 中小学知识学堂 2023-08-09 发布于云南

热点强化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1物质的角度考查

根据我国古代典籍、科技成果等素材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如“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2变化的角度考查

根据古代典籍、古诗词等素材分析化学反应,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题组一 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

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

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D.“窑变”是高温条件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的颜色变化

答案 D

解析 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错误;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

2.《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正确的是(  )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答案 C

解析 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是烃的混合物,不是油脂和煤油,故AB错误;石油中C元素的含量较高,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故C正确。

3.《汉书·苏武传》有如下记载:“竹帛所载,丹青所画”。其中竹帛是指竹简和白绢,丹青中的丹指丹砂(主要成分为HgS),青指一种青色矿物颜料,即石青[主要成分为Cu3(CO3)2(OH)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竹与帛的主要成分均是蛋白质

BCu3(CO3)2(OH)2属于碱式碳酸盐

C.丹砂在空气中灼烧生成HgS

D.石青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uCO2H2O

答案 B

解析 竹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错误;Cu3(CO3)2(OH)2中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属于碱式碳酸盐,故B正确;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HgSO2,故C错误;Cu3(CO3)2(OH)2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uOCO2H2O,故D错误。

4.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工开物》中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丝、麻、裘”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B.“煤饼烧蛎房成灰”,“灰”又称为“蜃”,主要成分为Ca(OH)2

C.《酉阳杂俎》中:“高奴县石脂水,……燃灯极明。”“石脂水”是指石油

D.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为NaOH

答案 C

解析 丝、裘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A错误;蛎房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分解后产生氧化钙,B错误;精炼丝绸的碱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其水溶液显碱性,D错误。

题组二 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5.《本草经集注》中有如下描述:“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其中“鸡屎矾”指的是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苦酒”指的是CH3COOH溶液。文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置换反应                                      B.离子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答案 D

解析 鸡屎矾投入CH3COOH溶液中,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与乙酸发生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也是离子反应,FeCu2发生的反应是置换反应,也是离子反应,文中没有涉及化合反应,D项符合题意。

6.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沉淀溶解平衡的状态

答案 C

解析 C项,包含了CaCO3CO2H2O===Ca(HCO3)2的化学变化过程。

7.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为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 ℃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鍮石金是铜锌合金

B.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C.可用稀盐酸鉴别鍮石金和黄金

D.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D

解析 

8(2023·唐山模拟)《博物新编》有关于磺强水制法的记载:“以铅作一密炉,炉底贮以清水,焚硝磺于炉中,使硝磺之气重坠入水,然后将水再行蒸炼,一如蒸酒甑油之法,务使水汽尽行升散,则所存者是磺强水矣。”(提示:“硝”指KNO3,“磺”指硫黄)下列有关磺强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焚硝磺”时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B.磺强水是一种易挥发的强电解质

C0.01 mol·L1的磺强水溶液的pH2

D.磺强水溶液中不存在分子

答案 A

解析 焚硝磺时,NS的价态均发生了变化,A正确;硫酸的沸点较高,属于难挥发的强电解质,B错误;0.01 mol·L1的磺强水溶液中c(H)0.02 mol·L1pH<2C错误;磺强水溶液中存在水分子,D错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