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青年菌人:关于成长

 lyan63 2023-08-09 发布于河南

我快退休了,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有些话要留给后来人,也许人家不一定爱听,但我一定要说,因为不爱听的人即使不小心听到,也不会有损失,而爱听的人听了,可能会有所收获。我做事的风格,向来就是只要认为对的就干,这也许就是刘自强总吊在嘴上的:“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只不过“善事”和“正确的事”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们之间也是有所区别的。善事的标准是有人需要,有人叫好,而正确的事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与伦理、法律,不一定有人叫好。
也许不同行业人才的成长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个人认为,我的观点仅仅对本行业的某些分支是贴切的,对此之外的价值则仅供参考。本文所指的菌人,就是指从事食用菌培植产业本体技术的人。
我的专业方向是食用菌培植技术,这个方向的从业者中,大多数人对于培植技术方向之外有关的知识,都仅仅是初步涉猎而非达到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了解。但从食用菌培植,特别是服务于培植生产的角度看,较为广泛的涉猎其上下游相关的知识内容,又是必须的。
所以,要承认,从事食用菌培植工作的人,即使是最优秀的,在关乎真菌本身的理论水平上面是不高的,不精深的,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即使偶尔有些临时性需求,也可以通过与有关人士的沟通获得。另一方面,不论是微生物领域、或者真菌学领域等的高层次学者,也绝对不会有一个好的食用菌培植技术工作者那样的知识广度。这是分工所决定的,两方面的人都不要去比较,不要去较劲,而要相互沟通友好往来,至于彼此歧视对方,那就更不合适了。
但不可否认,现在有些高学历或者其他方面高起点的,从事食用菌培植方面工作的年轻同行,其实还有可能因为自己所处的平台地位较高,动辄以为已经达到了某个专业高度,而实际上尚处于入门级而不自知。
食用菌培植技术人士的成长,会相当慢。这里面的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因为食用菌培植基础理论不完整,相关学科的融入没有系统性的完成。同时学校教育也没有完备的配置合理的课程,这些都得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加上实际应用的相关学科的内容,很难短时期都遇到,只能有一点学一点,这就没法快了。
中国的大学绝大多数专业是没有逻辑学教育的,而自然学科相关的东西,逻辑基础却非常重要。没有严格的逻辑学课程学习基础,工作的弯路一定会很多。而食用菌培植工作,作为一个纯技术工作者来说,并不是单调的学问,而是同时具有许多属于管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知识去辅助完成。另一方面,即使是个个体生产者,还要懂得销售采购及各种渠道,还要懂设备的日常维护,否则效益和成本都会比不上别人做的好。所以,生物学基础较好只能是成为一个好的培植技术工作者的基础,是一个必要条件,而远远不够充分。

中国的政府权限和社会行为的复杂性,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环境因子。有些人在机构内成长,这些方面不需要接触考量,这当然有利于专注某个工作的精深进步,但也会形成知识欠缺。而当他们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这种欠缺就非常明显了,最不好意思的事情也就出现在这些情况下。
所以,我发现大多数体制内的专业工作者,普遍存在知识“跛脚”的情况,而且这种缺陷并不能通过其他强项方面去弥补。我多次看到一些似乎没有什么错误的事情最后百孔千疮,究其原因,是具体操作的技术人士,设计的管理程序方法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或者说优越性。
当然我认为年轻人成长过程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对某些知识的“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对于“知无知”的认识问题。一些成长过程比较顺利的青年人,是不一定会秉持“知无知”这种谦逊态度的,这样的人天花板一定很低。
老是有工作所在机构、平台的背书,脸面固然很好,但底子上,机构和平台好不好关系不一定很重要,因为机构强大平台优越只是某些方面的学习机会,更多的东西还是需要到生产实际工作和社会上才能理解领悟。
其实,关乎培植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是不太可能产生于高校和高层次研究机构的,这当然不是绝对化的问题,而是身在这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极少有人能够沉下心去生产的层次从事具体工作,尤其是相对连续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拖累了一些方面的成长。
当然成长的高度,与个人天赋性格秉性等,也有很大关系,采用“领悟”的路线,和采用“记忆”的路线,结果差距也会很大,一个是1+1>1,另一个充其量是1+1=1,由于记忆无法确保完整无缺,表述也很难全面彻底,所以,记忆路线下,实际效果是1+1<1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