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3,什么叫做写实,什么叫做写意?

 木蘭猫不睡 2023-08-09 发布于北京

图片图片


中国人说书画同源,我们经常用写字的“写”来说画画这件事情:写生、写实、写真、写照、写像(画像)、写载(描画)、写影(画像;作画)、写真图,写真像(画像);写形(画像,图写形貌),,拓展到文字和文学领域,我们也说写物(描绘人或物)、写境(描写环境)、写载(描画)、写状(描摹形状)、写貌(描绘形象)、写妙(描绘传神)、写放(描画实物)。这固然直接因为绘画用的锥形毛笔和写字用的毛笔本来就是同一根笔。同时也给出了对我们绘画时的一种要求。

那么中国的这个“写”字是什么意思?

图片

“写”的状态和记忆与理解有关。

我们写字的时候,字形早就记在心中,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甚至可以盲写----你闭上眼睛不太容易画画,但是闭上眼睛写字是没有问题的。把绘画类比为写字,强调的是形象已经完全内化为心中的形象,输出的时候无非让图形像字形一样从脑到手顺畅地流出。它强调的是默识理会、领悟酝酿的思维加工已经成熟,心里有了腹稿,顺畅地往外输出。“写”字的时候,不是看一眼画一笔的描摹,而是了然于胸,并且加上了“造型感”的整理了。“写”的时候,已经根本不用再看对象了。

图片

北宋文同《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题画竹》中说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从我们的“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过程,进行了一番加工整理。这一番加工整理,既包括选择性观看,也包括变形处理,概念化处理。视觉印象在反复观看、品味、领悟、记忆沉淀的过程中慢慢超出原来的视觉对象,添加了“造型感”,所谓“默化潜移”。这棵“胸中之竹”是无数棵具体的、一时一地的“眼中之竹”的综合形象,是不同情境下的竹子的视觉印象的概念化,有概括有抽象有整理,也就是“意”或者“有意味的形式”形成的过程。

等到“胸中之竹”已经完整地成型,落笔的时候就做到了“意在笔先”,因此自然可以“落笔倏作变相”,出现“趣在法外”的神来之笔。也就是,从“胸中之竹”搬运到纸上成为“手中之竹”的时候,首先要顺畅,就是要心手相应,得心应手,也就是手头的技巧和分寸能准确地抒写“胸中之竹”。其次又得有一层添加,也就是顺应笔墨材质的机遇,控制着最终视觉形象的生成,这是所谓“笔到意生”。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既要通畅,每一层又有所添加蕴积,最终生成既有笔墨之妙,又有观悟之妙的形象,是为“笔参造化”。

古人并不强分工笔写意,宋画显得工细,心静而已。写意本是写实的熟练程度。齐白石的虾看起来写意,其实也极为写实。宋人画山石的皴法,都是书写状态,其实也极写实的。写的放松自如状态,心中有数而已。把对象的细节特征研究到极为熟悉的程度,完全变成了内心的知识,甚至变成了看一切事物的感觉,等到放手去画的时候,自然就能进入书写状态。就不会在意与对象的细节是否准确吻合,就不会小心翼翼。因为够熟练,就算细节不够,点到即止,意思也到了。画的时候放手涂抹,生出笔墨趣味,细节不必丝丝入扣,但感觉总是准确的。这种“写意”状态,不但画国画是这样,油画写生画到熟练和畅快时,也是如此。

图片

梵高素描树木

图片

梵高素描,艾登的路(Roadin Etten)  1881

越是熟练和写意,我们的“造型感”起作用的空间越大。我们总是带着某种特定的“造型感”在看这个世界的,就算对人对景对物写生,你也会用这种“造型感”来观察对象。我们看完梵高的展览,看到那些疙疙瘩瘩扭曲着向上生长的树,看到树干上生硬的结疤树瘤。走出展厅,看到门口的树质感也是扭曲着的,也看到了很多树瘤。看完安德烈·古尔斯基的摄影展,走出展厅,看到路边的停车场,顿时就觉得这很可以拍一张大片。这就是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提取到了某种造型感,用以重新发现了我们的世界。在这种意义上,郑板桥所说的形成“胸中之竹”的过程其实就是感官经验凝聚成具有造型感的形象的过程。而画家们所提炼和创造出来的新的造型感,不断地成为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工具。我们总是通过现有的绘画在观看世界的,正如我们总是利用小说、戏剧和电影中的故事模型来理解我们的生活。这种造型感或者叙事模型是我们观看世界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眼中之竹”是由前辈们的“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所培育出来的看法所滋养的。不经过自己的“胸中之竹”的重新创造,我们并不真正拥有自己的眼光。而一个具有实验精神的画家所要贡献给世界的,正是这种新的框架,新的视觉定式。

每个人所具有的这种“造型感”部分来自天生的趋向,但也来自所学的传统与流派,更是可以主动选择、塑造的。同时,在特定时空中,某种崭新的“造型感”的给出,是可以具有重塑人们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巨大意义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建立起造型感的意识,继而要主动地去锤炼我们独特的、新颖的造型感,最终要用崭新的造型感去更新人们的眼睛。

作品案例:

安德烈·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于1955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师,他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大型现代生活图像。他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生活和工作,通过概念性的舞台布置和数字图像编辑,复活了当代摄影中的现实主义。这位德国摄影师普及了以商业,体育,休闲和其他方面的日常人类活动为重点的摄影。展示了大型的证券交易所,港口,音乐会场,赛马场和其他人类活动场所。他照片中的视角通常会升高,以便让镜头覆盖尽可能多的区域。

他的早期作品最初受到他老师Becher美学的强烈影响。后来,他逐渐摆脱了他们的哲学观念,制作了大幅面彩色照片并带有虚幻的细节记录,古斯基将大幅面摄影推向了新的高度。到1980年代,他已经使用最大的打印纸在商业摄影纸上进行打印。他是第一位制作尺寸大于6×8英尺(1.8×2.4m)的照片的摄影师。现在他的照片会长达五米。

图片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99分I2001年

该图像包括在洛杉矶的 99Cents Only 商店中拍摄的几张产品图片,然后将它们缝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大尺寸的数字图像。

图片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亚马逊,2016

《亚马逊》(2016)将亚马逊仓库变成艺术品---在想出为亚马逊配送中心拍照的想法之前,古尔斯基想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一个仓库里拍摄一个装满书的高架房间。最初,仓库的安全性不允许他使用所需的卡车,但最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被说服了。《亚马逊》这张照片长13英尺,高8英尺,是一张大型图片,显示了现代大众消费和商品分配的模式。

通过精心处理,古斯基的照片让一切都处在焦点中。从而邀请你仔细检查其表面的每一厘米。

古尔斯基的场景都带有严格的超脱感,好像古斯基是遥远的观察者,有着奥林匹亚的目光。但是,就像众神有时从奥林匹斯山传到人类事务中一样,古尔斯基也干涉了他记录的场景,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达到他的效果。这可能只是去除不需要的元素或调整颜色的问题,但可以扩展到通过多次曝光制作复合材料。自从摄影术发明以来,人们对它对真实性的忠实度就受到怀疑,但古斯基引入了新的怀疑水平。自相矛盾的是,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他才能达到“现实的本质”并做出主题的确定性形象。

图片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里米尼(Rimini),2003年

图片

越南芽庄家具工厂编织藤茎的勤勉工作者,这张照片以270万英镑的价格售出,成为有史以来拍卖价格最高的照片

图片

作业1:默写练习

认真地看一张照片,看一分钟之后默写出来。你会发现这个时候你必须调用概念辅助记忆。

再仔细地看它十分钟之后默写出来,反复进行这个训练,训练视觉记忆的能力。

作业2:漫画练习

认真地研究一个人的肖像,抓住其典型特征加以夸张,尝试画他/她的漫画像。

你可以尝试把这个人物的形象与某种动物相联系,将其加以融合。

再用同样的感觉,尝试去画一棵树。

  作业3:带着造型感去拍摄

临摹一批梵高的素描,寻找特别能够体现出梵高的造型感的对象,拍摄一批照片。寻找生活中的梵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