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殖模块 | 胎膜和胎盘

 昵称39004379 2023-08-09 发布于广东

胎盘和胎膜是对胚胎起保护、营养、呼吸、排泄等作用的附属结构。

1 胚泡植入与胚层形成

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implantation)或着床(imbed)。第5~6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

  • 内细胞群(inner cell mass)一侧的滋养层(trophoblast)首先与子宫内膜上皮接触、黏附、溶蚀出缺口。
  • 胚泡陷入缺口并被包埋其中,与内膜接触的滋养层细胞迅速增殖、变厚、而分化为内外两层,外层细胞间界线消失,称合体滋养层(syncytiotrophoblast),内层不断分裂补充外层,称细胞滋养层(cytotrophoblast)。
  • 胚泡全部植入子宫内膜,缺口修复,植入完成,整个滋养层均分化为两层
图片

蜕膜(decidua)是指妊娠时的子宫内膜。蜕膜反应(decidual reaction)是在胚泡植入的刺激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位于胚泡种植处深部的螺旋动脉增大增厚,毛细血管广泛扩张,血液供应更加丰富;子宫内膜腺体粗而弯曲,腺体中积累黏液和糖原、分泌更加旺盛;结缔组织细胞肥大的一系列变化。

  • 基蜕膜(decidua basalis):胚胎植入处底部的蜕膜,位于胚胎与子宫肌层之间。
  • 包蜕膜(decidua capsularis):覆盖在胚胎上的蜕膜,位于胚胎与宫腔之间。
  • 壁蜕膜(decidua parietalis):其余的蜕膜,覆盖在子宫腔内面。
图片

第2周胚泡注入过程中,内细胞群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圆盘状的胚盘(embryonic disc),由两个胚层组成,中间隔着基膜。

  • 上胚层(epiblast):靠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
  • 下胚层(hypoblast):靠近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细胞。
  • 羊膜囊(amniotic sac):上胚层细胞增殖,围成羊膜囊,其中为充满羊水(amniotic fluid)的羊膜腔(amniotic cavity)。
  • 卵黄囊(yolk sac):下胚层周缘的细胞生长延伸,围成卵黄囊。
  • 胚外中胚层(extraembryonic mesoderm):胚泡腔内先出现松散分布的胚外中胚层细胞,逐渐充填于整个胚泡腔。继而细胞间出现腔隙,腔隙逐渐汇合增大,在胚外中胚层内形成一个大腔,称胚外体腔。

图片

图片

第3周,上胚层部分细胞增殖较快,在上、下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mesoderm),同时置换了下胚层的细胞称内胚层(endoderm),原上胚层改称外胚层(ectoderm)。

1 胎膜

胎膜(fetal membrane)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

1.1 卵黄囊

人胚第3~4周时,胚盘向腹侧卷折,形成圆柱状胚体,卵黄囊(yolk sac)顶部的内胚层被卷入胚体内,形成一条头尾走向的封闭管道,称原始消化管。卵黄囊与原始消化管相连的部分称卵黄蒂(yolk stalk),远端为残余的卵黄囊。卵黄蒂于第6周闭锁,卵黄囊逐渐退化。

图片

卵黄囊的意义:

  • 卵黄囊形成原始消化管
  • 卵黄囊是形成血管、血细胞最早的部位。人胚第3周,卵黄囊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聚集成血岛,是早期胚胎的造血场所。
  • 原始生殖细胞来自卵黄囊。第4周初,靠近尿囊根部的卵黄囊壁内胚层出现大而圆形的一类细胞,称为原始生殖细胞。它沿后肠背系膜向生殖腺嵴迁移,第6周迁入初级性索。
图片

1.2 尿囊

尿囊(allantois)是从卵黄囊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一个盲管,随着胚体尾端的卷折而开口于原始消化管尾段腹侧。演化出膀胱时,尿囊成为从膀胱顶部至脐内的一条细管,称脐尿管(urachus),闭锁后称为脐正中韧带(median umbilical ligament)。

图片

尿囊的意义:

  • 参与造血(第3~5周)。
  • 尿囊壁的胚外中胚层中形成尿囊动脉和尿囊静脉,以后演变为脐带内的脐动脉(umbilical arteries)(2支)和脐静脉(umbilical vein)(1支)。

1.3 羊膜

羊膜(amnion)由上胚层细胞向上增殖形成。羊膜腔内充满羊水(amniotic fluid),胚胎浸泡在羊水中。

图片

妊娠早期,羊水的来源主要是羊膜上皮细胞(amniotic cell)分泌胎儿和母体的组织液扩散,去路主要是胎儿和母体的组织液扩散。

妊娠中期,胎儿开始吞咽羊水,而胎儿排尿到羊水中成为羊水的主要来源。

羊水约3小时就会进行更换一次。羊水穿刺术(amniocentesis)是用穿刺针经腹壁、子宫壁穿刺到羊膜腔内,抽取羊膜腔中的羊水(含胎儿的脱落细胞、酶、病原体、代谢产物等)用于生化、细胞学检查等。如羊水中甲胎蛋白(AFP)量可作为监测胎儿有无畸形的指标,胎儿细胞染色体检测可进行遗传性疾病的筛查。

羊水的作用:

  • 保持宫内温度恒定。
  • 保护胎儿。适量的羊水对胎儿有缓冲作用,也是保护胎儿免受感染的最后一道防御屏障。
  • 为胎儿发育提供空间。使胎儿在宫腔内自由活动,有利于胎儿的发育。
  • 对胎儿的肺发育是必须的。胎儿吞咽羊水进入肺组织,促进肺泡上皮细胞分化成熟。

羊水过多(polyhydramnios)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羊水量超过2000mL。可能的原因如食道闭锁(esophageal atresia)、无脑畸形(anencephaly)等胎儿畸形,胎儿吞咽羊水减少

羊水过少(oligohydramnios)可能的原因如泌尿系统畸形,胎儿尿液生成减少。其中先天性肾缺如所致的羊水过少,可引起典型Potter综合征(胎肺发育不良、扁平鼻、耳大位置低、肾及输尿管不发育、铲形手、弓形腿等),死亡率极高。

1.4 脐带

人胚第2周,随着胚外体腔的扩大,二胚层胎盘和其背腹侧的羊膜囊、卵黄囊仅由少量胚外中胚层与滋养层直接相接。这部分胚外中胚层称体蒂(connecting stalk)。

脐带(umbilical cord)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羊膜囊扩大包围体蒂及卵黄囊而形成的索状物。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表面覆盖羊膜,内含黏液性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内除有闭锁的卵黄囊和脐尿管外,还有2条脐动脉1条脐静脉

  • 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长于脐带,故呈螺旋状走形。将胚胎血液运送至胎盘绒毛血管,与绒毛间隙内的母体血进行物质交换,故脐动脉内是静脉血
  • 脐静脉(umbilical vein):将吸纳了丰富营养物质和氧的血液送回胚胎,故脐静脉内是动脉血
图片
  • 脐带假结(false knots):血管卷曲似结,临床上一般无大危害,很少因血管破裂而出血。
图片
  • 脐带真结(true knots):较为少见,为脐带在宫腔内形成环套、胎儿活动穿越环套所致。可能影响胎儿血循环而致胎儿胎死宫内。

脐带过短,胎儿娩出时易引起胎盘过早剥离,造成出血过多。脐带过长,易缠绕胎儿四肢或颈部(nuchal cord),可致局部发育不良或胎儿窒息死亡。

1.5 绒毛膜

绒毛膜(chorion)是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的壁层构成的膜。由绒毛膜板(chorionic plate)(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壁层贴合形成的板状结构)、各级绒毛干(绒毛膜板发出的突起,内有血管走行)及绒毛组成。

  • 初级绒毛(primary chorionic villi)(初级绒毛干(primary stem villus)):细胞滋养层局部增殖,伸入合体滋养层内,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此时外表的合体滋养层和内部的细胞滋养层构成了初级绒毛。
  • 次级绒毛(secondary chorionic villi)(次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伸入初级绒毛内,改称次级绒毛。
  • 三级绒毛(tertiary chorionic villi)(三级绒毛干):次级绒毛内的胚外中胚层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和血管,并与胚体内的血管相通。
图片

绒毛干末端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增生,并穿出末端的合体滋养层,形成一层细胞滋养层壳(cytotrophoblastic shell),从而将绒毛干固定于蜕膜上,称固定绒毛(anchoring villus)。周围的绒毛则游离于绒毛干之间的绒毛间隙并浸浴于母血中,称游离绒毛(free villus)。

图片

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生、间质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因而俗称“葡萄胎”。

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来源于绒毛滋养细胞的恶性肿瘤。

胚胎早期,整个绒毛膜表面的绒毛均匀分布,而后逐渐演化为丛密绒毛膜和平滑绒毛膜:

  • 丛密绒毛膜(villous chorion):基蜕膜侧的血供充足,该处绒毛反复分支,生长茂盛。丛密绒毛膜与基蜕膜一起组成胎盘。
  • 平滑绒毛膜(smooth chorion):包蜕膜侧的血供匮乏,绒毛逐渐退化消失。

此后,随着胚胎的发育增长及羊膜腔的不断扩大,羊膜、平滑绒毛膜和包蜕膜进一步凸向子宫腔,最终与壁蜕膜融合

羊膜和绒毛膜贴在一起,合称羊膜绒毛膜(amniochorionic membrane),绒毛膜腔不可见。

图片
AE:羊膜上皮,AM:羊膜结缔组织,S:羊膜与绒毛膜之间裂隙,CM:绒毛膜结缔组织,TR:滋养层,D:蜕膜

2 胎盘

胎盘(placenta)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形结构。正常的胎盘大体可分为三层结构:

  • 胎儿面:较光滑,表面覆有羊膜(amnion),有脐带附着,羊膜下方为绒毛膜板(chorionic plate),透过羊膜可见放射状走行的脐血管分支
  • 中层:
    • 绒毛膜板发出40~60根绒毛干,绒毛干又发出许多细小绒毛(chorionic villi)。
    • 绒毛干的末端以细胞滋养层壳(cytotrophoblastic shell)固定于基蜕膜。
    • 脐血管的分支沿绒毛干进入绒毛内,形成毛细血管。
    • 绒毛干之间为绒毛间隙(intervillous space),由基蜕膜构成的短隔伸入其内,称胎盘隔(placental septum)。胎盘隔将胎盘分隔为15~30个胎盘小叶(cotyledon)。
    • 子宫螺旋动脉与子宫静脉的分支开口于绒毛间隙,故绒毛间隙内充满母体血液
  • 母体面:较粗糙,为剥脱后的基蜕膜。可见由浅沟(胎盘隔)分隔的胎盘小叶。
图片
图片
图片

胎盘发育过程中,绒毛外滋养层细胞(extravillous trophoblast)迁移到母体子宫蜕膜,侵入到子宫肌层的螺旋动脉(spiral artery)壁内,沿着螺旋动脉壁迁移并取代其内皮和肌层,导致管腔扩大,供血供氧能力更强。

图片

胎盘内有母体和胎儿两套血循环,两者的血液在各自的封闭管道内循环,血细胞互不混合,两者之间有胎盘膜(placental membrane)(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相隔,可进行物质交换。

  • 胎儿胎盘血循环:胎儿的静脉血经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及其分支流入绒毛毛细血管,与绒毛间隙内的母体血进行物质交换后,成为动脉血,又经脐静脉(umbilical vein)回流到胎儿。
  • 母体胎盘血循环:母体动脉血从子宫螺旋动脉(spiral artery)流入绒毛间隙,在此与绒毛内毛细血管的胎儿血进行物质交换后,由子宫静脉(uterine vein)回流入母体。

早期(<20周)胎盘膜的结构

  • 合体滋养层(syncytiotrophoblast)
  • 细胞滋养层(cytotrophoblast)
  • 薄层绒毛结缔组织
  • 绒毛毛细血管内皮

发育后期(>20周),胎盘膜变薄,仅隔以合体滋养层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图片

胎盘的功能:

  • 物质交换:胎儿通过胎盘从母血中获得营养物质和O2,排出代谢产物和CO2。母血中的IgG可通过胎盘膜进入胎儿,使胎儿及新生儿具备一定的免疫力。
  • 内分泌: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用类似黄体生成素。在妊娠第2周开始分泌,第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 人胎盘催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在妊娠第2月开始分泌,第8月达高峰,直到分娩。
    • 孕激素和雌激素:在妊娠第4月开始分泌,以后逐渐增多。母体的卵巢黄体退化后,胎盘的这两种激素起着继续维持妊娠的作用。
图片
  • 前置胎盘(placenta previa):妊娠28周后,胎盘下缘毗邻或覆盖宫颈内口。前置胎盘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妊娠晚期阴道流血最常见的原因,病情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生命。
  • 侵入性胎盘(placenta accreta):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
  • 穿透性胎盘(placenta percreta):胎盘绒毛穿透子宫肌层进而到达甚至穿透子宫浆膜层。
图片

3 双胎、多胎和联胎

  • 双卵双胎(dizygotic twins):双胎来自两个受精卵,它们有各自的羊膜囊、绒毛膜和胎盘,有时绒毛膜会融合在一起、共用胎盘。性别相同或不同,相貌和生理特性如同一般兄弟姐妹。有家族遗传倾向,随母系遗传
图片
图片
  • 单卵双胎(monozygotic twins):一个受精卵发育为两个胚胎。遗传基因完全一样,性别一致,相貌和生理特性也极相似。成因可以是:
    • 从受精卵发育成两个卵裂球(blastomeres),分别植入。它们有各自的羊膜囊、绒毛膜和胎盘,有时绒毛膜会融合在一起、共用胎盘。
    • 一个胚泡内出现两个内细胞群(inner cell mass),发育为两个胚胎。它们有2个羊膜囊、1个绒毛膜,共用胎盘。这一类型占2/3。如在宫腔内一胎儿(供血儿)通过胎盘不平衡的血管吻合网将血液输送给另一胎儿(受血儿),称为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如不治疗胎儿死亡率极高。图片
    • 一个胚盘(embryonic disc)上出现两个原条与脊索,形成两个神经管,发育为两个胚胎。它们有1个羊膜囊、1个绒毛膜,共用胎盘。罕见。图片
  • 多胎(multiplets):一次娩出两个以上新生儿。
  • 联体双胎(conjoined twins):两个未完全分离的单卵双胎。当一个胚盘出现两个两条并分别发育为两个胚胎时,若两原条靠得较近,胚体形成时发生局部联接,则导致联体双胎。
  • 半同卵双胞胎(sesquizygotic twinning)(倍半双胎):极其罕见,目前仅报道2例。它们有2个羊膜囊、1个绒毛膜,共用胎盘。但胎儿性别不同。其机制是:
    • 一个卵子同时被两个精子受精,产生三组染色体,分裂中形成三极纺锤体。
    • 受精卵分裂成了双亲谱系细胞1(母亲DNA和父亲的精子1DNA)、双亲谱系细胞2(母亲DNA和父亲的精子2DNA)和一个父系谱系细胞(精子1DNA和精子2DNA)。
    • 父系谱系细胞不能存活,而两个双亲谱系细胞发育为两个胚胎。
图片

参考资料

[1] 李继承,曾园山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