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号称斯大林之锤的B-4榴弹炮,在二战中的表现到底怎么样?

 哈哈狮的信箱 2023-08-10 发布于广东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苏联军队,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是由T-34中型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饶是德国的各路重型坦克凶悍无比,遇到了苏联的钢铁洪流也只有爬的份。然而比起钢铁洪流这一固有印象,很多人都忘记了苏联军队还有非常浓厚的“大炮兵主义”。作为一支着重于炮兵火力建设的军队,苏联军队的炮兵论质论量都是堪称“丧心病狂”的程度。远了不说,柏林战役中苏军在战役首天就打出了123万枚炮弹,足见苏联“大炮兵主义”名不虚传。

在二战中苏联装备的诸多火炮中最受人瞩目是哪一款火炮呢?那自然是莫过于号称“斯大林之锤”的B-4重型榴弹炮。这种口径足有203毫米,单根炮管重量高达5.8吨的火炮是二战中陆军支援火力中最为恐怖的火炮了(如果不算列车炮的话)。有关于B-4重型榴弹炮的故事有很多,可是在真实的战史中,这种后世颇负盛名的火炮到底表现如何呢?

图片

B-4重型榴弹炮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现实,那就是B-4重型榴弹炮虽然后世有颇高的声望,但它其实是基于堑壕战需求被设计出来的。尽管苏联基于其国内战争时期和苏波战争的经验更偏好运动战和机动作战,但基于察里津战役中炮兵的优秀表现,以及考虑到在作战中有突破敌军半永久工事和永备工事的需求,苏联认为现有的火炮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苏联红军需要口径和威力远胜于152毫米榴弹炮的大口径火炮。

图片

基于这一需求,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苏联炮兵总局在1926年5月的会议上决定研发203毫米口径的重型榴弹炮。研发项目具体由彼尔姆兵工厂和布尔什维克工厂联合完成,两个单位提交了四个方案,最终是代号15172号工程的方案在1928年被通过,也就是后世所知晓的B-4重型榴弹炮。听起来这或许是个振奋人心的事情,但很遗憾的是在现实里这种火炮在制造之初并不让人看好,甚至是有那么一些反感了。

B-4重型榴弹炮的设计图纸是在1928年1月完成的,但其生产和列装却是在1931年6月开始的。也就是说,如果加上设计阶段花去的时间,B-4重型榴弹炮打磨了近6年的时间,这在间战时期是难以想象的低效率。更要命的问题在于,B-4重型榴弹炮在制造阶段就问题多多,原始设计方案存在诸多设计缺陷,生产配套设施也完全跟不上,1930年11月的测试工作里更是发现了足足146处急需修改的问题。说白了,如果火炮界里病大虫,那么B-4重型榴弹炮多半能得到一个“炮中虎式”的绰号了。

图片

事实上,B-4重型榴弹炮就算是在苏联炮兵总局也不受人待见,能在1931年6月列装纯粹是因为一些“政治宣传”上的需求。也因为这种政治上的需求,B-4重型榴弹炮在苏联军队内部算得上是“明星产品”,从1931年到1941年的阅兵活动都有它的身影,这使其在未获得战果前已经获得了许多赞誉之词。但出乎当时大多数人人意料之外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B-4重型榴弹炮都是没开过炮的,连日常的训练开火都少的可怜。

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B-4重型榴弹炮在当时属于一种“珍贵资产”,只有苏军统帅部的炮兵预备队集团军直属炮兵营才会配备这种火炮。尽管每个直属炮兵营都拥有12门B-4重型榴弹炮,可因为这些B-4重型榴弹炮过于宝贵了,炮兵们就被告知必须爱护这种宝贵的火炮,故此B-4重型榴弹炮在和平时期鲜少有开火。在苏德战争爆发前,B-4重型榴弹炮连实弹训练都显得稀少,除去必要的演习外几乎没有什么开火的机会,只能静静的等待战争的爆发。

图片

战争中的B-4重型榴弹炮

B-4重型榴弹炮的第一次实战是在1939年末至1940年初的苏芬战争时期,彼时苏联红军在早期作战中一头撞死了曼纳海姆防线上,面对这种完全由永备工事群和半永备工事群组成,且遍布堑壕和坑道的要塞防线,苏联军队显的几乎是束手无策。122毫米榴弹炮和152毫米榴弹炮无力撼动曼纳海姆防线,面对这种近乎无解的困局,被调来接手战局的铁木辛哥申请调来B-4重型榴弹炮助战。这一请求很快得到了批准,超过20个连,近百门B-4重型榴弹炮被调到了前线用以对抗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

图片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对决,曼纳海姆防线上的永备工事和半永备工事无力对抗B-4重型榴弹炮。B-4重型榴弹炮可以发射混凝土高爆弹和铬钒合金制成的尾翼稳定炮弹,前者能够持续撼动直至摧毁永备工事,而后者则有能力贯穿4米厚的混凝土工事。等于说,曼纳海姆防线根本无力应对这些火炮怪物,更别提苏军有时干脆是把B-4重型榴弹炮进行直瞄炮击,这根本不是曼纳海姆防线的备工事所能应对的。

不出意外的,B-4重型榴弹炮在短时间内就砸碎了曼纳海姆防线,苏芬战争最终以苏联人的胜利载入史册。然而,不可忽略的问题在于这是一场近乎静态化的战争,不存在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考虑到B-4重型榴弹炮自身重量高达16吨,因此作为一款拖拽式火炮它的机动能力本身就无限等于0。换言之,就算苏联炮兵们个个炮术精湛,可一旦出现动态的机动作战,那么B-4重型榴弹炮也就算没了用武之地。

图片

很明显,在苏德战争初期乃至是中期,B-4重型榴弹炮都没有什么用武之地。面对德国装甲部队的凶猛攻势,苏联的西方面军、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是一败涂地,1941年的惨败让苏联军队损失惨重,许多兵器都被德军缴获,其中就包括B-4重型榴弹炮。在1941年的退却中苏联炮兵很难把这些宝贵的火炮带回后方去,如果他们不能及时炸毁这些火炮,那么多半就要被德军所缴获。

饶是如此,苏联炮兵还是抢救出了相当一部分B-4重型榴弹炮,苏联炮兵的专业和机警起了很大作用。但考虑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苏德双方的攻守形势变化相当之快,所以B-4重型榴弹炮仍旧是没有用武之地。这种坐冷板凳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为止,彼时苏联军队已经转入反攻阶段,处于防御阶段的德军其实是静态防御,而这也就给了B-4重型榴弹炮以发挥空间。

图片

B-4重型榴弹炮在设计之初就不是为了机动作战准备的,尽管它也有改装为具备自行能力的版本,但事实就是它无法在机动作战中作为一种伴随火力存在,而是作为一种静态作战的重型支援火力存在。在苏德战争的反攻阶段中,德军依托城镇构筑了无数坚固的防线,而苏军敲碎这些防线的法宝就是B-4重型榴弹炮。只要苏军能够合围城市,那么B-4重型榴弹炮就能有条不紊的拔除德军的防御工事,尤其是那些重要的防御支撑点。对静态防线的毁伤能力是B-4重型榴弹炮的唯一优点,而在苏联的反攻阶段中这种优点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片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B-4重型榴弹炮在二战中的表现做一个总结——作为一款以摧毁永备工事为目标的大口径火炮,B-4重型榴弹炮是完成了它的设计目标的,这可以用苏芬战争和苏德战争中的战例作为证据。然而,作为一款沉重无比的牵引式火炮,B-4重型榴弹炮的设计其实较为原始和老旧,在强调机动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其实十分有限,只能作为静态的攻坚用途,无法适应机动作战是一个硬伤。

不过,考虑到B-4重型榴弹炮的开发年份,它会变成这样其实是一种必然。它开发于机动作战理论的草创期,各国均未对未来的机动作战有明确认知,堑壕战和永备工事在当时仍旧是主流军事思想,所以B-4重型榴弹炮在研发时也就专注于静态作战。然而,二战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较之战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才让B-4重型榴弹炮变得落后于时代。但考虑到B-4重型榴弹炮仍旧完成了交付于它的作战任务,那么它仍旧是无愧于“斯大林之锤”这一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