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琴,器乐作品与歌曲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宛洛练琴思维 2023-08-10 发布于江苏
宛与洛认为,器乐作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歌曲作品则相对没有那么“开放”。

所谓“开放性”,也就是作品带给听众的想象空间的大小。

“开放性”较大的作品,听众在欣赏之时,头脑中会产生更多的画面感。

“开放性”较小的作品,听众产生的画面感则较少、较单一。

那么,之所以我会认为,器乐作品较于歌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是因为器乐作品没有歌词的“束缚”。

可以做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打开一本书,然后用蓝牙小音响先播放一首轻音乐,纯音乐无歌词的那种器乐作品,音量调到适中。

你会发现,自己在阅读时,丝毫不会受到音乐的影响,反而还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阅读,精力变得更集中了。

再将纯音乐换成一首歌曲。你会发现,听着歌曲读书,很容易被“带跑偏”了,尽管把音响的音量调小一些也是这样。

因为我们人类,在成长、长大的过程中,尤其在认知能力尚未形成之时,语言系统是我们更早接触,并不断熟练、强化的能力。

也正因为有了语言能力,我们的思考、思想才能得以传播与交流,并不断在“反哺”认知水平。

有人会问,胎教纯音乐听的时间也很早啊,为什么音乐能力没有被开发出来呢?

其实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只不过那时听的纯音乐,我们的认知水平达不到理解那些音乐的能力。

比起带有“语言”的歌曲,器乐作品更难理解,也更具备想象空间。

所以我们听过的大部分胎教纯音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只留下一些旋律的记忆“碎片”。

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一种“滋养”,这里不再赘述。

到这里,大家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听着歌曲再再读书,不容易读进去了。因为你被歌词给“束缚”住了。

这也是歌曲不如器乐作品“开放性”更大的原因。因为歌词里唱到的内容、场景,会引导你只能顺着这个“方向”想象。

知道了器乐作品具有更多的“开放性”之后,那么对于每天都在“创造”器乐作品的学琴者们,对我们的练习,有哪些启示?

以下是我总结的两点心得。

一、可以更好地锻炼思考、理解作品的能力

由于更为“开放”,所以没有了“标准”。

每一位学琴者的过往经历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自然会不尽相同。

这样,在学习同样一首器乐作品时,就不能“照搬”他人的理解、分析,而要有自己的思考。

这也是很多学琴者很难进步的原因之一。只听别人讲解作品,而忘了自己也能理解作品。

想让主动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你就需要在学习一首作品前,通过谱面信息理解、思考一下,通过示范演奏感受一下。

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要边练习,边琢磨。如何能将一个乐句,演奏得好听,且自然地加入自己的演奏习惯。比如适当加入自己擅长运用的装饰音等。

在学完一首作品后,通过整首的练习与演奏,又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与理解。可以带上这些想法,与一起学习乐器的朋友们交流。相互借鉴,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

二、可以更好地练习自身的演奏表现力

正是因为器乐作品有着更大的“开放性”,所以只要不违背原创上的错误,你的练习与演奏,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后,逐渐地利用器乐作品这一特征,更快地形成自己的演奏习惯与演奏风格。

那什么是“原则上的错误”呢?也就是改动了乐谱的“骨架”,这点是绝对不允许的。

“骨架”包括:一首乐谱中的所有音符,所有节奏、节奏型,拍号,各乐段、乐句、乐节的顺序。

那什么是可以适当“改动”的呢?注意,这里我说的是“适当”。要改得合情合理,不可“画蛇添足”。

例如乐谱中的装饰音,技巧符号,力度记号,速度记号等各种表情记号。

这些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学习他人的经验,可以适当地运用、删减、增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