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浙地》西塘古镇 内敛与幽深的美

 岁月凉烟 2023-08-10 发布于浙江

《行走浙地》西塘古镇 内敛与幽深的美

我的思绪还停留在杭州湾大桥如虹的气势中,人却已来到了小桥流水的西塘古镇,便捷快速的交通条件,使我有机会在短暂的时间里欣赏到两种迥异的风情。

步入景区的大门,虽然眼前是曲院风荷、风光旖旎,但我明白真正的风韵应该在老街,那才是一种内敛和幽深的美。果不其然,当老街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心中感到了一种难言的惬意,那撩拨我心弦的是西塘的风。

西塘的风引领着我的脚步在连绵的廊棚下穿过,塔湾街临河的街道全部搭建成外形基本统一的廊棚,绵延700余米,与我见过的有些古镇时断时续的廊棚相比,可以说气势恢宏,蔚为大观。西塘人给它起了一个与古镇风貌匹配的名字,烟雨长廊,中间镶嵌着一座送子来凤桥,以秀气端庄的廊桥风格与廊棚融为一体,使历代的文人墨客徒生不知多少的赞叹和遐想。

廊棚下不乏名宅,“桐村雅居”、“醉园”等小巧典雅的明代建筑维护保养得极为妥善,居室的雕花门窗老得暗淡无光,庭院里假山绿苔,草木苁蓉,恰生意怏然,老宅院里照样也有着春光。廊棚内的住户当然是平民居多,看起来家家都显得整洁清静,不少人家还办有设备齐全的家庭旅馆,为游兴较浓、想欣赏西塘夜景的客人提供了食宿之便。看看外面是艳阳高照,暑热难消,廊下却遮荫避日,凉风习习,真乃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西塘的风吸引着我的目光在平静的河面上掠过,西塘的河道虽然历经岁月变迁,但比起其他村野小镇的河道还是要宽。时已春末,风和日丽,几乎感觉不到的微风吹皱了一河春水,在阳光的折射下犹如一条大鱼的鳞片,远望倒也令人心旷神怡。偶尔划过的小船像一把剪刀裁开了平静的水面,辛劳的水乡妇女来到河边洗衣淘米,随手一挥就画出了一圈圈的同心圆,不断地向外扩展,给平静的水面带来了些许的活力。待到船过人去,水面又被神奇地熨平,看不出半点异样。只有那河边廊棚内喝茶朋友的身影,与古老的廊棚一起倒映在水中,很容易使人产生悠闲舒坦、宁静致远的感觉。

西塘的风在拱型的桥洞里涌过,使站在环秀桥上的我感到仿佛有一种力量在足底抚摸。西塘的桥不下几十座,西塘河就像是线把它们串成了一根美丽的项链,但是最欣赏的还是这烟雨长廊旁的环秀桥。环秀桥确实巍峨,举目四望,周围房子的屋顶大部分都在我的视线之下,很有一种超然的感觉。古桥连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虚幻的圆球,就像站在圆球的顶部,惶然间总想努力地保持自身的平衡,以免因瞬间的思绪飘忽导致身体的移动。想想古往今来,桥上一步步的石级,走过了多少男女老幼,就像桥洞内流过了多少碧波清流,都是无法寻求到答案的,桥面上留下的是风霜,桥洞内流过的是时光,如此而已。

西塘的风在狭窄的弄堂里挤过,身处石皮弄内分明地感觉到了那一丝寒意。高高的围墙,窄窄的弄堂,灰暗的光线,悠幽的感觉,只有抬头才能看见那一线蔚蓝的天空。我打量了一下,弄堂的宽度绝对不会超过一米,两人相遇就得客气地侧身而过,否则就会发生不必要的碰撞。铺地的石板被前人的鞋底打磨得光滑铮亮,墙上的沙灰却是饱经风霜,被岁月雕琢得残痕斑驳,陈旧不堪,沿路面的墙上是一层厚厚的青苔,给黑沉沉的弄堂添上了一抹深绿的色彩。来去的行人步履匆匆,踩在石板上发出“咯咯”的声响,尽管行人稀少,脚步轻微,但也说明了弄堂的生命力——能绕近路,能避免拥挤的烦恼。

西塘的风终究有点古,端坐在种福堂客厅的红木椅上,体会着南宋大臣王渊的后代忍辱负重隐于乡,不求闻达图安逸的心态;漫步于西园的假山亭台,小桥幽径,追忆着柳亚子与南社诸友针砭时弊,激扬文字的状况;护国随粮王庙内香火特旺,供奉的是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金七老爷,无论传说是真是假,他总是人们心中的偶像,我想也寄托着百姓对今日公仆的希望。

西塘的风实在有点醇,空气中基本闻不到令人为之厌恶的异味。街巷中店铺比比皆是,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街上的行人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随意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物件。精明的小店老板从不高声地吆喝拉生意,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小镇人气倍长,他还怕没有赚钱的机会吗?西街上的不少饭店酒肆明牌告示,后园设有临水茶室,欢迎光临尝试云云。

绕道烟雨长廊再看过来,果然环境极佳,沿河树荫下摆有圆桌和躺椅,喝茶人三二成群,或娓娓清谈,或举杯品茗,尽显几分幽雅和潇洒。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中午刚吃过的,使大家赞不绝口的西塘老酒,因为这酒确实很醇。

老街出来,无意间发现护国随粮王庙对岸的古戏台旁有一大片整理好的空地,看看旅游导览图上规划的是未来的四星级宾馆,再想到在环秀桥上看到的,占了一半河道用作水上餐厅的两只大水泥船,心中未免有点心疼。真想寄语西塘人,你们手中捧着祖宗传下的宝物,千万不要涂上廉价的油漆,西塘的风不要变,西塘的风也不能变。

江南古镇很多,大同小异,却也是各有特色。西塘古镇,不说是江南最美的古镇,也是一个佳如人碧玉般的存在,是个适合发呆,消磨时间的地方。假日,但凡旅游景点,几乎都人山人海。西塘作为江南有名的古镇,也是人头攒动、人流拥挤之地。却也不是到处人山人海,西塘的游客主要集中拥挤在几条主街。

所谓主街也就是集市,大概3米之宽的街道两边是各种小店。有小饭馆、特色食品小吃店,还有卖许多特色玩意的。嘈杂的叫卖声与市井的喧闹声使拥挤的小街更加显得逼窄、拥堵,充满俗世的烟火气。

坐在木窗边临水观望,河里小船悠游而过,不同原来的是,如今船上坐着的大都是外地游客,是从“自己看腻的地方到别人看腻的地方”。当然旅行的妙趣在于不同人的真实感受。如同有些人在哪里都可以把生活过得诗意盎然,有些人即使去再美的地方,也是没啥特别的感觉。

如水墨画般的小镇,吸引了许多游人在此驻足、观望、拍摄。古朴的意趣与现代喧嚣交融,显得虚幻又真实。

这里河道窄,街道窄,小巷更窄。人与人之间似乎触手可及,悄悄话也是藏不住的吧。因为街道都非常狭窄,想象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住在木阁楼对屋的人可一清二楚地看到对面阁楼屋的一切吧。实在是挤挤挨挨离得太近了,这和北方的民间建筑是非常不同的。

小孩无忧无虑地奔跑而过。时光穿堂而过,岁月的纹理清晰可见。人们在寻找那些细碎的时光印记,然而那些重叠而厚重的过去并未透漏出如何与时间对抗的奥秘。这里,无数纵横交错、幽深狭长的小巷连接到几条主街。这些幽静的小巷只能容一人通过。

与主街的热闹相比,这种幽霭的寂静总是伴随着几丝落寞。每一条路都连接着未可知的故事。每一堵墙都透着幽长岁月的印记。

有水就有桥。桥上与桥下的风景浑然一体,人们用眼神或余光有交流着或愉悦,或茫然,或冷淡的人生况味吧。这每一块石砖路、每一扇木窗、每一道木门、每一面长满青苔、风化斑驳的墙,似乎都在诉说着悠悠往事。人们总喜欢扎堆,挤热闹。与主街的热闹相比,这些小巷则显得阴疏而空荡、冷傲而孤离。

坐在河岸边,看船夫慢慢摇撸,看游人悠闲慢走、观望,仿佛一切很简单,很平淡。时间也慢了,一切慢慢悠悠。像老电影里的画面,可以穿透岁月,让时间停滞。许多小巷的尽头就是河水,没有退路。

水是道场,哺育和滋润着这里的一切。水是流动的,贯穿着生命的角角落落。寂静、幽长、狭窄,这样的小巷曾发生过哪些故事,不得而知。

喜欢这些簇拥在墙边的小紫花,非常安静、浪漫。年轻人喜欢穿越,穿古装、玩穿越游戏,这样的体验虽有意趣,却也只能停留在时间之外了。江南气候水润、潮湿,青石板路上,斑驳残垣的墙壁上、台阶上、院门口,都长满青苔,是岁月见证,亦是生命力见证。

以前,只要提起江南的古镇,脑海里总有一个画面:一个丁香般的女子,穿着旗袍,手撑油纸伞,漫步在古镇的弄堂里。白墙灰瓦,烟雨蒙蒙,如画般美好的女子,人生若只如初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描绘的诗意江南。而江南古镇,无疑最为代表江南的美。西塘,一座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有着吴越文化的底蕴,有着吴侬软语的亲切。

西塘,被称作“最美丽的江南水乡”,“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的美,完全是因为她的宁静和散漫。江南的古镇,大多被现代商业文化重新包装,不是灯红酒绿,就是商铺林立;唯独西塘,几百年来默默地守着江南水乡的寂寞和内敛,清逸和宁静。去过西塘的人们都会发现:西塘因为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