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嘉靖年间的“真御史”崔涯(四)|奏请罗豫章、李延平从祀孔庙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8-10 发布于安徽

Valentine's Day

明嘉靖年间的“真御史”崔涯(四)

(嘉庆)《太平县志》崔涯,字若济,号笔山。八岁能文。由嘉靖己丑会魁,擢监察御史,遇事敢言,纠劾不避权贵。时陛见,上目其风采,称为“真御史”。视鹾河东,条陈《盐政七事》。岁大祲,疏发盐课数十万以赈,蒲解之民,赖以全活者众,祠祀之。继按福建,始下车,纠一墨吏,闻风解绶者七人。陈《山海十二策》,悉中利弊,上嘉纳焉。比亢旱,有司祷弗应,因疏滞狱,从宽恤,肃戒亲祷,霖雨周渥,时称御史雨。寻以劾冢宰汪鋐,忤旨见斥。会倭寇东南,部院、台省荐天下名士三人:唐顺之、邹守益,涯与焉。续又荐名士二人:江问及涯并,以老疾固辞。筑室桐山,赋诗自娱。闲与邑令刘元凯吟咏赠答,相得甚欢。涯学术醇正,始从湛甘泉游。叙古文《小学》,构考亭书院,奏请罗豫章、李延平从祀孔庙。典试八闻,得士最多。至毙妖虎,谳冤鹊,正气直与鬼神通。乡居则倡义,翼成文庙,振起斯文。尚书康大和状其“清风令德,无愧古人;政事文章,堪仪后学”。

8

奏请罗豫章、李延平从祀孔庙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崔涯“按巡八闽”,时间有三年之久,也是他为官一方时间最长的一次,可能也与当时海防形势严峻和难于治理有关。

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就出生于福建尤溪,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汉族人。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松北宋宣和五年(1123)赴任政和县尉,途中驻跸建阳,武夷山南麓的碧水丹山给朱熹留下深刻的印象。朱熹晚年便从其父遗愿,于绍熙三年(1192年)在建阳麻阳溪畔筑室定居,并在居室东面建成竹林精舍,即后来的“考亭书院”。朱熹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他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

考亭书院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圮。明嘉靖十年(1531)御史蒋昭着手创修,崔涯嘉靖十一年赴任后,继续考亭书院的重建工作,并设定划拔世祀田给书院,以便书院日后正常运转。

朱熹因其弟子多为福建人,形成的学派世称“闽学”。朱熹自号“紫阳”,因此闽学又称为“紫阳学派”。在福建,崔涯遍访结识当地缙绅名贤,积极溶入到发扬和广大“闽学”的思想传播中去了。

“闽学”,是有鼻祖的。宋代以二程(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洛学道统在南渐的过程中,一传杨时,二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再传朱熹。杨、罗、李三人是洛学道统化转闽学的重要人物,由于他们三位学人的桥梁作用,才有了南宋理学家朱熹成为集大成者。

杨时是将乐人、罗从彦是沙县人、李侗是延平府人,他们三人在历史上曾有“南剑三先生”之称,被后世尊为“闽学鼻祖”。到了明代中期,时人又把出生于尤溪的朱熹,合称为“延平四贤”,今人则称,“闽学四贤”。

李侗,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为程颐的二传弟子,是朱熹之父韦斋先生朱松的同窗,李侗对朱熹十分器重,把贯通的“洛学”传授朱熹。朱熹曾从游其门,并将其语录编为《延平答问》。自此朱熹不但承袭二程的“洛学”,并综合了北宋各大家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学说的基础。因此康大和言,“盖晦翁(朱熹)受业于李延平者也。”李侗长期隐居山林,谢绝世故,著书讲学,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务必默坐澄心,体认天理。

杨时,字中立,自号龟山,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和“闽学鼻祖”。杨时一生精研理学,曾为学理学,在29岁时拜程颢为师,41岁时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此时,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他将“二程”洛学传播至东南等广大地区,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理学南传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昔程明道(程颢)送,杨龟山曰:'吾道南矣。’”(康大和语)这句千古流传的名言,是有故事情节的。

当时福建人杨龟山从师于程明道,杨归,程明道送他出门,曰:“吾道南矣!”这话是说杨龟山学到了北方的程学,将向南方传布。事实上正是如此,杨时成为理学南渡的关健人物,后人颂扬杨时“独推先生之学最纯,先生之道最笃,其上接濂洛之传,下开罗(从彦)、李(侗)、考亭(朱熹)绪者”(见张伯行《杨龟山先生全集序》)。

但杨时“究其授学渊源,入奏罗豫章”(康大和语)。

罗豫章,名从彦,字仲素,北宋教育家,福建南剑人。他笃志好学,一生以传授“圣人之道”为己任学。宋元符三年,他闻同郡龟山先生的“洛学”真传,遂徒步往将乐县见杨时。

《宋史》列传载,“从彦初见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颐问之,颐反覆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罗从彦听杨时讲学三日就惊叹,但听杨时伊川程颐学问更深后,他即变卖田产作旅费,由福建到河南几千里路,赴洛阳拜见程颐,当发觉他们俩所说差不多一样,尔后于政和元年(1111)重返杨时处学习四书五经,尽得其师真传,时称“道南第二人”。悟道后的罗从彦抛开一切,绝仕途,不求人知,在南平筑室讲学,收李侗、朱松等为学生,常聚九峰山峡处讲道。

罗豫章最著名的学生是李延年和朱韦斋。李延年是集宋代理学的大成者朱熹的老师,而朱韦斋是朱熹的父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是语出《罗豫章先生集》。

“延平四贤”,是民间称谓。但按从祀孔子庙位次排列,只有朱熹一人列祀西哲先贤,杨时、罗从彦、李侗均称先儒。古代申请从祀孔庙,是一件难度很大历时很长的事,它先由高官个人向礼部送奏本,举荐从祀先儒的事迹,经审查后,礼部便奏请皇帝批准,一般不会批准。如清代二百多年,皇帝对从祀的先儒只批准4人。因此,有的从申请到批准,跨越几个朝代,历时几百年,如罗从彦、李侗从祀孔庙,从宋代淳祐开始申请,到明代万历才获准列祀孔子庙,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时间长达368年,帮助申请的高官多达十几人,奏本数十个。

可见崇祀孔子庙是何等不易,也说明从祀孔子庙贤儒地位的崇高和尊贵,他们不仅是久经考验的历代杰出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同时还是德才兼备的师表和楷模。具备了从祀孔子庙的条件,但还要有高官的推荐,如罗从彦、李侗去世不久,便有福建提刑杨栋的举荐,南宋淳祐六年(1246),他在《请谥罗李先生状》中,他第一次提出延平杨、罗、李、朱的师传关系。

到了元代,有胡瑜《请封爵从祀蔬》。明代林钿有《请补宋罗李二得天独厚儒从祀庙廷呈议奏疏》、提学副使熊汲《奏补罗李二儒从祀蔬》、延平人刑部侍郎《请从祀疏》、福建督学熊尚文《请从祀议》,吏部侍郎翁正春《复从祀议》等多位明代高官向朝廷申请罗从彦、李侗从祀庙廷,经明成化、嘉靖等几任皇帝都未获准。

崔涯担任过嘉靖皇帝的侍讲经筵,对于程朱理学应有很深的造诣,作为钦差大臣按巡八闽,“臣今幸滥职其生长之地,深考其历履之详”,对于“延平四贤”的崇敬是自然的事了,见有此惯例,他随即向嘉靖皇帝禀呈了《巡按福建谨题为从祀先贤以明道统疏》,全文如下:

“谈到古今诸儒从祀孔庙的情况,提到宋儒罗从彦、李侗者而可使之远在宫墙之外耶?此实盛典之有待而公论之不容已也。

臣尝溯其渊源也,昔濂溪周敦颐远绍孔孟之绪于千载之下一传于河南,程灏倡明绝学以授其徒,及门之士惟龟山杨时独得其传,故灏之送时曰:'吾道南矣!’时传之豫章罗从彦听时语三日,惊汗浃背,曰:'几枉过了一生!’由是潜心力行,任重诣极尽得时之学焉。

从彦文以春秋中庸语孟说授之延平李侗。侗乃从容潜玩有会于心,文尽得从彦之学焉。新安朱熹则亲受业于侗,纂注经书,身任道统,集诸儒大成以绍后学,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儒者,皆以道统相传,有功于往圣来学者也,义于从祀为宜。

今考朱熹已同周敦颐程灏从祀于宋弘治年间,我孝宗皇帝始用儒臣之言,以时从祀而从彦与侗独未之及也。臣今幸滥职其生长之地,深考其历履之详,二儒者。皆有得于心学之正,非如汉唐诸儒只以训诂传经为功者也。从彦之教侗每令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是深得中庸戒惧慎独之旨。侗尝称其性明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极其至。则从彦所得于时者可知矣。

侗之教熹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一毫人欲之发,亦退听矣。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耳。’是即大学正心,诚意之功。熹尝状其行曰:'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又述邓迪之言曰:'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则侗所得于从彦者可知矣。

今人知时之“载道而南”也,而不得从彦与侗则何所传。知熹之功大也,而不得从彦与侗则何所授。是其道脉渊源,端绪明白。而罗李二儒乃今不得从祀者,此盛典之有待而公论之,不容已也,或者有以著述少之。臣以为传经之学,不若传心。立言之功,次于立德为。

从彦与侗盖务于传心之学,而以立德为先者也。即如圣门颜闵,何有于立言而列于四科之首。况今考从彦所著有《春秋解》、《毛诗解》、《中庸说》、《论孟解》、《台衡录》、《遵尧录》毁于兵火,世不及见。而侗之言文多为熹所辑录,则所谓著述文可少哉。夫吾道之明晦糸乎人,而斯文之遭偶存乎世,然则二儒未得以同升祀典,岂非有待于今日哉?”

当然,崔涯这奏折,是很难得到皇帝批准的,但是,他加快了罗豫章、李延平从祀孔庙的步伐。

直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二月二十六日,翰林学士、熹宗时任礼部尚书的孙慎行的奏议具题感动了皇帝,孙慎行在《复从祀议》奏本中说:“夫程子之笃实,非二贤不传,朱子之笃实,非二贤不启。”就是说河南二程理学,不是罗从彦、李侗很难传下去,朱子理学不是罗从彦、李侗也是无法建立的。孙慎行的疏“伏乞皇上”,将罗李二贤“分列宋儒胡安国(今武夷山人)之下,朱熹之上,入庙崇祀。”

四天后,即三十日奉旨:“是”。明神宗皇帝朱翊均批准了罗从彦、李侗列祀孔子庙。万历四十二年(1614)甲寅六朋,奉圣旨,崇祀圣庙。罗从彦列祀孔庙东庑宋代理学家吕大临之后,李纲之前;李侗列祀西完胡安国之后、吕祖谦之前。孙慎行的成功举荐,关健是因为他是万历时任职礼部右侍郎,以这样高的身份,而且是直管从祀的部门。

而在太平县文庙,(嘉靖)《太平县志▪学校▪历代封祀备考》载“(万历)四十七年,以宋罗豫章、李延平从祀。”

今年两会期间,“将教师节调整改设于孔子诞辰日”的建议获得了53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提议,我想,这可能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觉醒和自信的一方面吧?

1993年作者在太平湖畔工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