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蒋家山遗址公园”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8-10 发布于安徽

探访“蒋家山遗址公园”

浦溪河,古志称“婆溪河”。其源出黄山北麓铁线潭,过黑龙潭、松谷庵合白龙潭水汇为青龙潭,潭侧为油潭,绕芙蓉岭出山。过耿城镇辅村与沟村浮丘河在金桥查家相汇,北流甘棠镇十字畈合饶村(耿城)水,过城西流入太平湖,是青弋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

01

婆溪河在耿城和甘棠两镇间,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山地冲击盆地,北至龙门岭的雾山山脚,南至黄山北麓,东接山口镇巷联村,西至焦村白沙岭,全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海拔均在200米以下。在这个冲击盆地中,除东侧为丘陵地貌外,四面环山,盆地内良田千顷,为黄山区水稻主产地区,正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古此地人类活动频繁。

那频繁到什么程度呢?在这一块盆地里,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有很多原始的遗址和器物呈现,让你穿越到几千年前。

2009年底,据黄山区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调查,婆溪河在耿城和甘棠两镇盆地间的流域内,共发现有秦以前古文化遗址12个,其中浦溪河东岸9个(查家商周遗址、蒋家山新石器遗址、董湾商周遗址、梅花群山商周遗址、团箩山商周遗址、饶家塝商周遗址、黄荆村新石器遗址、弯头山商周遗址、狮形山新石器(商周)遗址),西岸3个(城澜刘家商周遗址、官山新石器遗址、张埂商周遗址),新石器时代4个(其中一个为新石器与商周合并遗址),商周时期8个。婆溪河东侧遗址分布较多,遗址之间距离最大不超过2.5公里,最小距离300米。各遗址海拔基本在170米—180米之间。

2011年,“浦溪河流域古遗址群”被国家文物局评审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在婆溪河流域众多遗址中,经考古结果展现,蒋家山遗址,是皖南地区最大一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史前文明部落小国。

02

蒋家山遗址,在黄山区城南4公里的甘棠和耿城两镇交界地段,此处距黄山风景区5公里,属黄山支脉。是一处高台山坡地,高于四周平地10米左右。遗址东面是田园,南面与耿城镇金桥村相连,北面是甘棠十字坂村,西面紧靠源于黄山的婆溪河。

遗址是当地农民1957年在婆溪河旁兴修水利取土时发现的,随后,太平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调查,采集石器、陶片等标本数十件。1977年,黄山北大门的公路纵贯遗址西部,遗址被破坏了一部分,伴随着水土自然流失,断崖间暴露出很多文化遗物,可见到红烧土、木炭屑和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后文化部门曾多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和复查,采集石器、玉器、陶器、陶片近千件。

蒋家山遗址文化层最深处厚约4米以上,是黄山地区迄今发现的内涵最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对研究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98年,黄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一期发掘,从现有的出土文物推断此遗址年代距今4500年至6000年。经钻探分析,遗址的原有面积至少在6万平方米以上,现存面积仍超过4万平方米。遗址上的文化层厚薄不均。

2020年09月,蒋家山遗址作为安徽省首家市县级遗址公园项目开工建设,现已初具规模。

03

喜爱本土的古迹遗址,它的内涵与价值让我入迷,知道蒋家山遗址出土过器物,也一直没光顾过。野外考古,是很专业,也是很辛苦的事。蒋家山遗址公园现已初步建成,可以不劳而获地去观光感受那几十年来的考古科研成果,看看太平这个地方的前人,是怎样生活的。一个人,若对自己的故乡不了解,对门前脚下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不清楚,他的人生,也将是有一份悲悯的遗憾。

摄影/李平

辛丑年六月六日,骑车十几分钟,便达甘棠和耿城交界的遗址处,蒋家山遗址公园就在眼前。遗址西门,在去耿城的路上。路边一块巨石上,镌刻有“蒋家山遗址公园”几个鲜红的大字,为本地大书法家杜鹏飞所题。巨石左石塝边立碑上书“黄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蒋家山遗址”,是黄山区人民政府所立,从碑面文字可见,蒋家山遗址保护范围有6万平方米。依靠路边立碑的石塝上,是一块中英文双语立碑:“黄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婆溪河流域遗址群—蒋家山新石器遗址 (3000-2500BC.)” 是黄山市人民政府1998年4月公布的。BC.是“Before Chris,公元前”的缩写。这仅是1998年公布的考古资料成果,事实上遗址的年代不止3000年。

考古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蒋家山遗址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据安徽师范大学周秉根等发表的《蒋家山新石器遗址古地理环境分析》考古成果来看,对蒋家山“石器中含石玉.C14测定年龄最早为5070±150a.B.属新石器晚期遗址。根据钻孔资料分析和现场勘察,蒋家山文化遗址有居民生活区,部族首领生活和指挥区,瞭望台等功能区。初步研究,该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晚期生活在太平盆地中的一个部落,其文明发展有3个活动期,期间有4个文化间断期,其文化变化的原因与古气候等古地理环境有关。”

立路仰望,土墙筑起的山房,是黄色的茅草顶盖,寨门敞开着,应为古部落人群居的位置了。拾级而上,亦可缘无障碍转折坡道上达,至台阶和坡道顶,两厢茅屋筑成的寨门是有顶的,可挡风蔽雨。透过寨门具抽象艺术的仿真照壁墙,绿树成荫的平缓台地间,是随坡就势散布的一幢幢茅屋平房。

房屋内部还未装修,定是摆放出土器物的场所。茅屋山寨集中在山腰,是人居安营扎寨最好的地段,与周围盆地相比,蒋家山是盆地间突兀出的孤山,南高北低,视野开阔,依山伴水。采集和狩猎,捕捞鱼虾,都是十分方便的。山下的阡陌沃壤,有农耕的好收成。而农耕,正是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象征。

所谓的历史,就是古人过去和从前活动的记录。出土的实物,是最权威的记录,它最真实地表现着人类文化是以何种方式传承的,以怎样的形式积累和扩展的。它呈现给我们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类文明的轨迹。在蒋家山遗址,你就能触摸到几千年前黄山北麓人类文明的印迹。

文明印迹在考古术语上,有个名词叫“文化层”,它能最直接地反映人类活动的表象。蒋家山的古人部落,从考古的文化层推断,几千年的来来去去,至少有四次迁徒和定居。由于不同时期古人生产活动和生存环境等不尽相同,每次定居,产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会产生差异,每层代表一个时期。蒋家山遗址文化层的剖面特征,与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相吻合,有三次大的波动,有四次干热期和三次温湿期。从遗址的地貌看,这也是1998年被定为3000年至2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因吧?

04

根据2004年在遗址西北斜坡挖掘出土的实物来看,文化层在发掘区内最多可分12层,地层中包含了大量的碎陶片、残石器,个别层位为大面积的碎红烧土块堆积,但遗迹现象不多,发现有灰沟和灰坑以及柱洞。那些柱洞,可能就是古人搭建山棚立柱所遗留下来的。

进山寨,左右各有一条路,环草居南北外围而上。左径通达寨中茅屋后方,一排高大的挡墙下,是一条宽敞的大道。挡墙下铺满了松散的鹅卵石,行走其间,才发现挡墙是一堵长长的文化墙。文化墙中,陈列着蒋家山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钢化玻璃的凹槽里,镶嵌着一块块出土的陶器碎片标本。如果你每件都要细看,揣摩它是那种器物上的部件,那会花去很长时间的。

蒋家山的先人,在6000多年前就能很好地掌握了陶器的制作工艺。他们选择上好的泥土,再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设计出各式各式精美且实用的陶器,让人叹为观止。蒋家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众多,根据考古发掘记载,出土的陶片均较为破碎,以夹砂红陶或红褐陶最多,另有少量夹砂和泥质灰陶、泥质黑陶。

泥与火结晶的出现,华夏文明的萌芽始现。这个粘土与火的最原始的结晶,就是红陶。红陶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中最为普遍。灰陶贯穿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时代。黑陶的烧结温度需要达1000度左右,是一种更先进优秀的陶种。夹砂就是为使陶坯烧制受热不裂开,掺入砂粒而形成。它们皆由当地的粘土烧结而成。这些陶种,你能从文化墙上的碎片断面辨认。你能直面感受,曾经生活在我们脚下的原始古人,是多么的伟大。

在文化墙陶器的残片表面上,偶尔能发现一些纹饰。蒋家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主要有刻划纹、凹弦纹、镂孔、戳印纹、篦点纹等。其中以篦点纹最具特色,它是用篦状工具戳刺出的成片排列的点状纹饰,且刻划纹数量最多,且丰富变化。这些纹饰就是最原始的陶艺文化。

访遍蒋家山遗址,你会发现,只要有文字介绍的地方,左上角,皆有一个上“日”下“月”的图形标识,是取自于一件出土陶缸残片上的刻划符号。专家经过溯源,发现与“大汶口文化”陶罐上的神秘的“日月符”同源。这个神秘“日月符”,在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尖底陶缸上也刻有。细看,上部一个圆形太阳,下部一弯弦月,还被画成了鸟翅翻飞状,鸟背凸起与太阳相连。明显含有阴阳交合、转世再生之义。

所谓的“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它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具有文字的因素,考古界认为是商代甲骨文的源头之一,但仍可视作是示意性的图纹,属于发展十分成熟的标志性纹样。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距今约6500—2000年左右。蒋家山出土的陶器种类也正吻合大汶口文化特征。“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这些黄河文化,在几千年前,一直南延,就流传到了黄山,蒋家山作证。这就不奇怪几千年前蒋家山遗址就出现先进的“黑陶”了,因为烧结温度高的“黑陶”,是2500年左右“龙山文化”(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的主要特征。

05

从出土的器类有鼎、豆、鬶[guī]、碗、钵、纺轮等情况来看,蒋家山的古人生活是很讲究品位的。

红陶鼎

且鼎足形式最多,有侧装扁平三角形、横装扁平形、铲形、鱼鳍形等10余种,鼎足上装饰各种不同的刻划纹或戳印纹。看来,蒋家山的古人生活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黏土烧制的陶鼎初是古人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后用青铜铸造为铜鼎,再从最原始的炊器而发展演变为传国重器。

大汶口文化红陶鬶

鬶仅见鬶颈、鬶足、把手和裆片,颈为管状捏流,足为夹砂红陶薄胎空心足,把手为泥条相绞而成。鬶是一种形状像鼎的陶制炊具,有三个空心的足,下面可以架着点火加热,如同今天的煮水器具,也就是烧开水的壶。

蒋家山还挖掘出很多石器类,有斧、钺、锛、镰、刀、镞、网坠、砾石等,可能目前设施未全建成,不便展览,也未得见。斧、钺、锛、刀可作为武器和采伐树木,镰可收割庄稼,镞可狩猎,网坠是溪河渔业所用,砾石可碾压果实。出土石器的功用,反映时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发展水平。

据考古资料介绍,石器最明显的特点是小型化,比例相差很大,其中石镞的数量至少占六成以上,次为锛、网坠,其他器类数量很少。证明蒋家山遗址部落以狩猎和河中捕捞为主。玉器数量很少,仅有个别玉管和绿松石饰。考古是个不断发现的过程,相信还有更多的器物有待发现。

06

文化墙和屋舍的东南方向,是一面缓坡,沿架设在山地表面的栈道而上,山的西南方向,又是一大块平缓的地带,这里肯定又是一个群体的居集处了。

有专家推断是部落首领生活区和指挥区,这里视野环境更好,安全可靠。平地用块石铺装,期间散布着很多长方形的石条,每块石条上表面,都刻着形式各样的几何图形,有“人”、“山”、“日月”、“日月山”等图案。可能就是蒋家山出土器物上的纹饰图案吧?

果然如是,走了一圈,在路边发现一块新立“遗址发掘区”的碑牌,上面有明确的介绍:“2004年蒋家山遗址发掘区域。通过此次发掘,揭示出蒋家山遗址文化与大汶口遗址文化一脉相承,让我们知晓蒋家山是最早黄山人生活的家园。”

蒋家山出土器物上的纹饰图案,明确定向了它的文化来源,是山东一带的外来文明在此处的延伸定格。

考古界认为,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是汉字的一种雏形,它各有一定的含义和相对固定的形状,具备了文字的部分因素,它的进一步发展,成就了最初的中国文字。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字,是在典型的表形文字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是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

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以及诸城前寨的“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共有8种18个符号,具有了文字性质,已超越半坡刻符的纯表意阶段,而进入象形表意这一新的文字历史发展时。关于“大汶口文化”的陶符,学界多认为可以算作早期的文字,大汶口符号主要不是用来记事的,而是用于祭祀,跟后世的道符之类相似,似文非文,似画非画,应该和陶尊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专家认为,大汶口的文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因为它很可能已经有独立创立文字的意愿。

我国奴隶制社会时间长达3000余年,分为三期:传说时代中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是初期,帝颛顼、喾、尧、舜为中期,夏、商、周三代为晚期。有专家推断,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是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2004年考古发掘区陶器上发现的那些铭刻在条石上的极具“大汶口文化”特征的象形符号,确定了蒋家山遗址的文化品位和地位,这是蒋家山古人最早的书法。这就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和厚重的文化,从黄河传播到黄山的脉络表象。“一脉相承”这个词语,最恰当不过了。陶缸残片上的刻划“日月”符号,则是大汶口晚期文化最为典型的特征,很多学者认为是北方少昊族系的族徽,这一发现为黄山与黄帝的联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一定的理论基础。

07

从遗址发掘区再向上,一条块石路通往蒋家山南面最高处。迎面是一条土岗,有个立牌上面介绍很详细:“条形土岗遗迹 祭祀区北侧呈东西向条形土岗,通过揭表展示,文化地层中有红烧土块、夹砂陶片等新石器时代遗物。”

原来这个土岗前面就是祭祀区。立牌介绍,让我很不费力知道这块历史情况:

“祭祀区 南部台地东侧最高点为祭祀区。祭祀区西侧为一南北向条形土岗,为蒋家山最高点。该土岗应是人为削挖自然山体特意为之,与祭台一起被一东西向建筑遗迹(条形土岗)及东西悬崖围合成矩形,类似围廓式城垣。”

祭祀区是很庄严的,一个圆形祭台还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但立牌中上的介绍非常完整:

“祭台 古人观天象和祭天的夯土建筑,呈圆形。观天象分为观'日象’与'星象’,通过观察天象确定时间以指导农业生产,即'观象授时’,祭天,即祭祀上天,祭祀天神,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矩形祭祀区与圆形祭台内圆外方的组合,寓意沟通天地,阐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立此处,南面,黄山群峦礕立,东西北三面的耿城镇和甘棠镇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北面,雾山逶迤在楼房林立的黄山区城北天际。

08

沿着祭祀区东面和栈道下山,山腰中的一片栗树林中,有一个水塘,从遗址介绍立牌中可见这是个古池塘:“古池塘 该圆形池塘是5000年前蒋家山人因生产生活在此山坡挖掘的。池塘常年不涸,反映出几千年前古人高超的防渗技术水平。”

走过一片绿地,就到了遗址的东北大门广场,门柱上有一块铭牌,正式告知了蒋家山遗址的身份发:“'日月’刻划符号 入口东侧方形立柱镌刻'日月’(蒋家山出土)和'日月山’(大汶口出土)图文,意为蒋家山与大汶口文化同源。”

蒋家山遗址悠久的文明和历史,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加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对本地历史看得见,摸得着。为我们了解黄山北麓地区,长江南岸皖南山地地区,史前人类迁移、经济形态、社会组织等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标本。为研究北方文化与楚文化、吴越文化在本地融合交汇提供了有限的考古证据。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观看古迹遗址不单是观光,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洗礼。只有亲身经历,你才能由衷体验到人类的伟大创造力。你的精神,无形中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FATHER'S   DA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