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谏官周怡23】 为乡人作像赞 ![]() ![]() 文友帅杰,在清光绪32年(1906)重修的(《馆田李氏宗谱》卷二十二·春字号·艺文)中,发现收录有讷溪周怡的《李君前山像赞》一文,此文在《周恭节公全集》中,是未收录进去的。 太邑李氏始祖,是唐太宗四子李泰的七世后裔李伯陵,族谱称为“太邑弦歌乡李氏始祖”,曾被唐宣宗旌表为“义门李氏”,其子孙后代,现散居于黄山周边,合称为“六田李氏”,分别为:黟县美溪之“百田”、太平县龙门乡之“赐田”(今属黄山区新华乡)、仙源沟村之“馆田”(今属耿城镇)、泾县陈村之“顷田”(竺田、墾田)(今泾县桃花潭镇)、石埭县六都之“启田”(今石台县七都乡六都)、青阳县上章村之“官田”(今属青阳县陵阳镇沙济)。 周怡作序时间为“隆庆已已年桂阳月”,即隆庆三年(1569)农历八月。周怡是在隆庆二年六月,由山东按察使佥事升南京国子监司业。在隆庆三年(1569)已巳,周怡有六十五岁了。五月升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 “五月复此转奉常,时先生二弟少峰公,任浙江遂安令,先生便道从严州,视弟政,遂归家......闰六月,以浩命事焚黄,祭告先考妣。时太邑丁田,以上台误派溢额,民甚苦之。先生特致书督抚念堂林公......时先生在家,人事纷如,劳甚。七月秋深,希勉强至任乞休,乃北行过江,病且剧,转至白下......十月丁巳申时卒,十月十二日,据病榻。十七日卒。”(乾隆《周恭节公年谱》) “隆庆已已年桂阳月”,周怡此间应在太平仙源老家养病,是在去世前的两个月前。从序中文采来看,应为周怡之手笔。 馆田李氏,是在南宋年间迁太邑望仙乡馆田古洞边,后又迁沟村的。“仙源鸠水滨”“地接黄峰松谷”,族居地接黄山松谷,“鸠水”亦可能为沟村内一条古溪名。馆田李氏是太平的望族,周怡同馆田李氏耆绅“乡饮大宾”李柱峰关系密切。 周怡此文是为李前山的画像或人像所作的赞辞,称为“像赞”。李前山少有志,曾为“户曹”,是一位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员,任上尽职,深得民心,任期满后为“亲老”和“娱亲”,朝夕送“菽水承欢”。菽是豆类的总称,语出《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孔子曾言:“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就是李前山用普通的饮食即粗茶淡饭,来侍奉父母,使之欢喜,以尽子女的孝道,这也是黄山民间极其倡导的。现在耿城镇的沟村,曾建有多座孝子坊,现还恢复重建了一座“百岁坊”。 周怡如这样般为乡里乡亲的应酬之作,应该是很多的。也因此,年谱中提及,“时先生在家,人事纷如,劳甚。” 《李君前山像赞》 李氏本陇西望族也。在仙源鸠水滨,亦称为名家。地接黄峰松谷,云林森罗,屏列其间,秀水环绕映带左右,磅礴之气钟于李氏,族类多瑰奇磊落之士。 予闻之而今乐得其真者,如君讳廷璋,字汝器,别号前山。神凝气穆,岩岩然,屹如山立。识者一望而知其不凡也。前山少读书,见汉萧相国由刀笔吏起,慨然有大志。及长入为户曹,凡利弊必言于上。兴革之继,事礼曹知为贤。路所关,誓不肯舞弊,闭抑豪杰。凡有积蠧,剪除尽焉。邑人士皆心折之。期满当赴部谒选,以亲老不起,惟思朝夕菽水,以娱其亲愿。 后人体前山之志,载二代主于上座,如依依膝下也。左右环列三子,长,应缙,温雅如琳瑯徇徇,有儒者气;次,应绶,倜傥锋利,若吴钩之新发于硎;季,应纯,英英勃勃,如汗马血龙,皆能振起家声。配程孺人,善总家政会计,如丈夫才君用是,陆槖益浓君之福到矣。君之泽远矣,盖阴隲公门而锡之后裔者也。 予用是缅想形容,遂援笔而乐为序。 旹 隆庆已已年桂阳月 ![]() ![]() ![]() 2014年在黄山北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