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徽州记(四):躲进深山的唐太宗后人

 二班毛豆 2023-10-04 发布于广东

沟村街道

说到沟村起源,还得先说说晚唐时期太平县名噪朝野的“义门李氏”。

这义门李氏是什么来头?

有个非常传奇的典故。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时任吏部侍郎的孔子第38世孙孔温业因不乐居朝,求外迁,于大中五年(851年)出任宣歙观察使,即地方军政长官。观察使职位仅次于节度使,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任甚重。

一次孔温业在察访民情时,发现其辖区宣州太平县弦歌乡田段里(今黟县宏潭乡附近)有个李氏家族,笃伦敦行,七世同堂,义居不分。他很惊诧。

孔温业了解到这个李氏家族正是唐太宗第四子李泰的后裔,李泰七世孙李伯陵因避兵乱,率其宗人迁居于此。因家族“敦行孝义,誓居不分”,人称“七世同居,六门和睦”,在当地传为美谈。

李泰就是唐太宗最宠爱的那位皇子。一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地位略亚于太子哥哥李承乾,却不输给弟弟李治。李泰才华横溢,史载“聪敏绝伦”,精通文学,写得一手好书法,书画鉴赏家,所藏书籍可媲美皇室藏书楼,并主编了《括地志》。李泰初封为魏王,后封为濮王。

孔温业后来于大中八年(854年)入朝,历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便将皖南皇族宗籓之美善风气奏报了朝廷。

唐宣宗李忱闻奏后十分感动。“宣宗嘉焉,赐龙门官田顷亩,免其徭役,旌为义门。”宣宗皇帝敕赐官田百亩给太平县弦歌乡田段里李氏家族,从此太平县有了一个地名叫“赐田”。

后来其族人通称“义门李氏”。李伯陵则成为“义门李氏”的始祖。

初见“弦歌乡”之名觉得很有诗意。而今此地名早已不复存在。

其实弦歌与黄山典故相关,是关于“轩辕问道浮丘公”的传说。

《神仙传》载:“轩辕问道于浮邱公曰:'愿枢衣躬侍修炼。’浮邱公曰:'江南黟山,神仙所居,有古木灵药,其泉香美、清温,冬夏无变;沐浴、饮者,万病全却。’因与容成子、浮邱公同游于此,故敕改黄山。”

浮邱公,即浮丘公。旧志云:“黄帝于此上升,人望见之,故名。下有望仙乡。有人望见空中二仙上升,闻彩云中弦歌声,故西有弦歌乡,及洞、溪,并名弦歌。”

朝代更迭,易名不断,很多地名早已不知出处,徒留遗憾。

说回义门李氏。

《太平义门李氏宗谱世系图》载:从弦歌乡田段里到太平赐田的“义门李氏”,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播居至石台,泾县,太平,贵池,青阳等地,传唐谱楪60世,为江南“六田李氏”肇基之地,今族众逾百万。 

“六田李氏”即黟县美溪的百田、石台县七都的启田泾县陈村的頃田、青阳上章的官田、太平县新华乡的赐田,以及太平县耿城镇沟村的館田。

沟村便是“义门李氏”之一的馆田。

如今,“义门李氏”仅池州市青阳县上章村保存有一座完美宏阔的李氏宗祠“叙伦堂”。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仿广仁寺而建,只是比例缩小了,还多设计了一个“追远楼”。清乾隆年间重建,被誉为“江南第一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沟村馆田李氏始祖为李千三,是李伯陵第三十二世孙李八万的儿子。“三十二世祖八万公生千三公,迁仙源馆田,土名沟村。后嗣世居其土,称为馆田派。”

李千三,原名李世杰,字南谷。曾任“荫平江尉”。李千三祖上先是迁到徽州婺源。南宋淳祐年间,为躲避战乱,李千三与父亲李八万带领族人迁回太平,来到黄山北麓深山中的沟村,作为藏身之所。

不久,村里来了一位奇人。正因为此人,沟村一路风生水起,鼎盛一时。

他就是张松谷。黄山有座松谷庵就是因他而建。

张松谷是何许人也?

张尹甫,号松谷,浙江人。南宋宝祐年间,任甘肃天水县长荫右监门卫大将军。他为人正直,因不满朝廷的腐败,屡遭权奸贾似道排挤,于是辞职官出走,云游天下。

张松谷少时就非常聪敏,博览上古典籍,学富五车。“少负颖异,博览邱坟奥典”。他来到江南贵池梅根河,被此地吸引,流连于此,侨寓许氏家。一日“忽悟养真之术”。

梅根河,一名钱溪。即今天池州市九华河。《方舆纪要》载: “府东四十五里。其源一出九华山,泻于五溪桥,过黄屯,至府东四十里之斗龙山,沿流至府东五十五里之五埠河口,出太婆山,泻马衙桥,绕龙潭,与九华之流合,交于双河,又北达大江,亦曰梅根港。港东五里,即梅根监,历代铸钱之所。”

张松谷在梅根河许家住了一段时间,又去了黄山,这次是投宿于黄山北麓的一户人家。

对,就是李千山家。

当时的沟村只是一个小村子。张松谷见此处地势开阔,水草肥美,是块风水宝地,便劝说李千山在沟村落户建村庄。并赋诗《迁李氏宅基》:

“千里灵踪瞭自然,醉翁回马卫山川。

示君安处无他枝,放出风光代代传。”

李千山听从了张松谷的建议,带领族人在沟村建房种地,扩大规模。李千山又让儿子李社乙拜张松谷为师。李社乙在先生的精心调教下,终于学有成就,科考高中。

张松谷在李千三家再次悟道。他辞别李家上黄山结庵修道,修道期间一切用度均由李千山提供。张松谷在黄山潜心修炼,此后法眼大开,为人医病,为地方祈雨。


沟村李氏在张松谷的指导下,在醉翁峰下建房,疏通前河水道,修筑河堤,又在村中修一水渠,将河水引入村中,方便生产生活。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馆田李氏越来越兴旺。后又加上谭、牛、赵、汪等姓的迁入,沟村逐渐成为千灶大村。

李氏族人奉张松谷为祖师。在他修道的地方建松谷庵,塑金像,供奉香火。每隔十年要举办盛势浩大的“松谷祖师会”。

沟村本就处于黄山玉屏峰下,自古就是太平县城通往黟县的必经之地。鼎盛时期,这里店铺林立,牌坊连片,车马往来,热闹非凡。

怪不得沟村古街道这么宽呢。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出徽州记(三):黄山脚下有个长寿古村

视频推荐:逛一逛徽州古城

跬步之行:00:5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