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湖畔发现唐代李氏义门记载

 黄山怪石 2013-12-26

    日前,笔者在泾县厚岸发现一本《太邑弦歌乡李氏续谱》,谱中记载唐皇为太平县(现黄山区)龙门乡(现新华乡)田段里村(现赐田村)李氏和睦相聚七代同居,深受感动,故降旨李氏家族筑义门,并赐田百亩。据谱曰:“有谱矣孝友赐田有谱矣义门有谱盘谷于水又有义门美溪李氏谱序。”这套家谱是上世纪60年代末,龙门乡入翠村李家坦(舒家组)李春明、李观送两户因建陈村水库移民泾县所携藏。
    谱中记载:“太宗第四子宣宗皇帝嘉其孝门敕赐龙门里因项亩免其徭役,旌为义门。南宋高宗绍兴六年李四公以众参知政事,卒葬龙门赐田东南。
    祖自北南辕同居七世旌为义门自时厥后代有贤孙捐赞助饷叠洙,天恩述义门考大唐大中八年伯麟公七代同居敦孝友宣州观察使孔温业重寻隆仆射奏闻。”
    谱中又曰:“义门李氏,源出陇西,脉承盛唐。南迁始祖代李伯陵,是唐王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封魏王,后降封伏恭王)嫡传七世裔孙。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因避兵灾,举家从长安(现西安)自华山南麓迁徒安徽太平县弦歌乡(当时属龙门乡)田段里村定居。躬行孝义,七世同堂。时任宣州观察使的孔温业闻其事,上奏朝廷。宣宗皇帝闻奏以后,十分感动,特意降了一道圣旨,表彰李伯陵家族为‘义门李氏’。并赐官田百亩,免其徭役,以示奖励。从此以后,李伯陵后裔便有了‘义门李氏’的美名。”
    旌表后的李氏家族李铎公为李伯陵第五世孙,他联宗睦族,敦行孝义,于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将田段村改为赐田李家,接着又捐资筹款,在村旁砂田溪西建造“安仁院”,既李氏宗祠,崇祖祀,不忘先业。同时在不远的地方筑建了义门,并将此地称名为砂田。据李春明叙:李氏祠堂与义门在太平天国战乱时所毁,义门石柱被埋于沙石中,他曾见过此石柱和门方。到了宋代,第十五世,李四公,谥文瑞,宋元佑年(公元1086年)考取进士,曾任同知枢密院事,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得皇帝赏识,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4年)病故,葬于赐田东南处。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赐田划归新华乡。到了第十六世李约,名若山一代从黟县复迁太平赐田。第十八世李旭,也于宋孝淳亢元年(公元1174年)迁龙门乡赐田。到了第二十一世,李义彬系钰次子,生四子,李执、李刚、李展、李镇。宋末元初,展中后裔迁居泾县桃花潭顷田,明代镇中之子迁居青阳官田、启田、馆田,有的迁江西、迁本省定远县九梓乡等地。
    据李春明叙:李氏义门位于赐田不远的砂田,门楼两层,正前方两旁和门方顶是青麻白石,正中山墙组一个八字大门,门洞上方嵌方青白石匾上书写着行书字体的“义门”两个黑色大字。义门建于大中年,建筑费用全部来自本族子孙捐款,没有动用一分公款。七世同居的义门在皖南实属少见,可惜此义门早巳倒毁。
    赐田李氏为了不忘本族,凡迁入到外地,启用村名时都带“田”字作记号。如迁到泾县桃花潭镇的“顷田”李家、“竹田”李家,还有泾县黄田乡曾是李氏先迁地。现太平李氏族谱辈份记载:“含元世纪春、光裕大典、钦明文思、允泰克让、俊德九眭、章昭和万。”据了解,流落外地的李氏大户准备在适当时机修建义门,作为旅游景点开发。
    这一发现填补了黄山地区历史上没有义门的空白,对研究唐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戴新彪 戴红莲 王雯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