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大唐历史,感知诗圣一生的艰难与厚重

 海曲上人 2023-08-10 发布于山东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诗圣杜甫算的上是书香门第,其祖父杜审言时任膳部员外郎,与同时期的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杜甫出生后有一段时间是寄居在河南洛阳姑母家中。,杜甫从小体弱多病,却在一场瘟疫当中活了下来。从历史的角度看,杜甫成长在一个相对健康的时代,开元年间的唐朝正处在繁荣当中,杜甫的童年正处于历史最盛时期。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杜甫随家迁至郾城(今河南漯河),他无疑是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在《百忧集行中》曾诗----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树

一日上树能千回

透过大唐历史,感知诗圣一生的艰难与厚重

(杜甫像)

开元十二年( 公元724年),小有名气的杜甫结识了当时的名人岐王李范,遇见了大唐最有名的歌手李龟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始,杜甫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游历,游历的地方大概是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山东部分地区)之地 ,此时的杜甫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在人生最好的年纪体会了大唐王朝的荟萃文化,也领略了江南的水墨柔情,相识了唐诗史上另一个高峰-----李白。人生最得意的时光,处于最好的时代,结识了最有名的人士,人生此时盛景,何尝不悦,何尝不喜。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时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口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但遗憾的是,杜甫落榜了,但他并没有在意,继续开启

透过大唐历史,感知诗圣一生的艰难与厚重

流浪模式,赏山玩水,吟诗舞字。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的过程,就像我们,小的时候,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充满个性,长大后,在经历尘世的琐事后才发现,我们也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个体,体会过滚烫的情感,感受过世态的悲凉,从意气奋发到风尘仆仆,终成沧海一粟。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甫迎来了人生第一喜,婚配,时任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洛阳有山水如画、人文历史,也有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此时的杜甫渐渐的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和世事的艰难,开始产生了厌恶的情绪。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透过大唐历史,感知诗圣一生的艰难与厚重

成都草堂杜甫像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命李林甫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因李林甫嫉能妒闲,痛恨文人,加之个人因素,全国尽然无一人上榜,杜甫也没有中第。在权力与政治的漩涡中,多少怀揣梦想的人的脚步都因此戛然而止。生活的本质就是当你看清它的面貌、经历过它的给你带来的苦涩之后你依然热爱它,而杜甫就是这样,在仕途不顺时,依然没有放弃过。在经过这次考试后,唐玄宗举行过三次盛典,杜甫写过《大礼赋》等文章,得到了玄宗与许多文人的赏识,杜甫也因此名声大噪,可是同样因为李林甫的从中作梗,让杜甫的入仕之望遥遥无期。

四十岁后,杜甫不但生活拮据,身体也很衰弱,而在他的生活中,有三个人给予了他帮助和安慰,高适、郑虔、岑参,算的上是杜甫真正的朋友。此时的大唐盛世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于连年在边境用兵,国内的人承担着繁重的兵役,而这些情形杜甫看在眼里,杜甫再也不是以前踏山吟水的得意少年,自己在穷困潦倒时也同情着他人。杜甫的诗不仅是诗,还真实的还原了唐朝那段历史,《兵车行》就映出了唐王朝衰退、人民的疾苦------

《兵车行》

车辚辚,马晓晓,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着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白头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透过大唐历史,感知诗圣一生的艰难与厚重

情景图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拒绝了给他任命的河西县尉一职,因为县尉的工作除了阿谀奉承,还要鞭笞百姓,杜甫深知自己做不了这样的工作,因为他痛恨欺压人民,之后便做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官职属正八品下。次间,杜甫回家探望了自己妻子(当时居住在陕西蒲城),回到家时自己未满周岁的幼儿已经被饿死,生活给予他的苦不仅是仕途不畅,还有骨肉相离,在这次路途中,他也看到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过着更为凄苦的日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正是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杜甫对百姓遭遇的同情。这一年,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也是杜甫人生的转折,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踏上了流亡之路,在此之前,杜甫在长安居住生活了十年之久,非但没有实现政治上的抱负,生活也是不尽如意。

他的遭遇也正是很多人相似的遭遇,不惑之年,仍一无所有,这不正是失意之人真实的写照吗?为了生活,我们每个人使尽了浑身解数,但仍然过不好它。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带着家人开始流亡,从长安逃至彭衙古城,可以想象一下,伟大的诗人夹在逃亡百姓的队伍里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广德元年(公元763)这中间,杜甫真正完全的转向了质朴的现实主义。唐肃宗李亨继位后,杜甫在一次回到了长安,回长安的路途中,杜甫经历了生死,感受了离别,他在意的不仅是个人的艰难,也有人民的艰难,他的胸怀装着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透过大唐历史,感知诗圣一生的艰难与厚重

唐肃宗在位期间,杜甫担任左拾遗,实质是一名谏言官职,从八品上,可是杜甫的初心是热血报国,从未想过玩弄政治,这当然与他所任官职的职责明显不符,也是这个原因,在不久之后被唐肃宗放还,这也算是他政治生涯的失败。在之后也任职过司功,在任职期间,他做过所有努力,但在政治的漩涡中,他的努力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在百般的打击之下,他放弃了官职,也对政治感到了绝望,不仅自身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变,百姓的生活更是一团糟。这期间,杜甫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作有著名的《三吏》、《三别》,他能体会百姓的疾苦,但是他无力改变。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将家迁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在天水居住不到四个月,因吐蕃入侵,又不得不继续流亡。次时的大唐江山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没有稳定的政治及经济,也没有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由天水至同谷再到成都,这应是杜甫最苦最惆怅的一年,这一年,他四十八岁,读起杜甫,都会想到杜甫草堂,他在这里过了几年还算稳定清闲的生活,对于现当人来说,杜甫草堂代表一种情怀,是对杜甫凄苦、艰难的后半生的同情,也是对他伟大胸襟的赞扬。在成都之前,杜甫整整流浪了四年,这样的生活算的上是真正的艰苦,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纵是疾病缠身,但依然努力追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凤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凤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透过大唐历史,感知诗圣一生的艰难与厚重

杜甫的伟大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他博大的胸襟,在穷困潦倒时还在为他人着想,既是自己做不了什么,也念念不忘。他的心里装着他的祖国,更牵挂着百姓,他当得起“诗圣”的称号,值得我们去怀念、去敬仰,去传承。在成都,有一个人对杜甫的生活有过很大的帮助,这个人就是严武。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严武为西川节度使,严武给予了杜甫生活上帮助,草堂的生活勉强能度。后因徐知道叛乱,杜甫再次流亡,从成都到梓州,这中间的艰辛没有人能体会。

当严武再次到西川任职时,杜甫在四川的流亡生活已持续一年之久,严武任职后,杜甫做了工部员外郎,在严武身边成为幕僚,唐朝的幕府制度非常严格,让此时五十三岁的杜甫很难适应。俗话说落叶归根,杜甫很长时间内想回到他的故乡洛阳,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这个想法一直在他心头,他闻李适收复洛阳时,不禁抒发心中感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溪,便下襄阳向洛阳。

透过大唐历史,感知诗圣一生的艰难与厚重

杜甫像

这首诗深刻的体现出了杜甫还乡的迫切心情,自唐以来,不知打动过多少流浪在外之人的心,愿君珍重,世间多挫折,生活多苟且,愿君珍重,去时路迢迢,归来也无恙。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决定南下,回到洛阳,他经过乐山,至重庆再到云阳,此时的唐朝江山还未安稳,连年战争。杜甫的身体也常年羸弱,时好时坏,多种疾病常年伴随着他,贫穷、落魄伴随了他的后半生。这首称为古今七律诗第一的《登高》就是杜甫真实的生活写照------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透过大唐历史,感知诗圣一生的艰难与厚重

杜甫到达潭州时,遇见了大唐曾经最有名的乐师李龟年,乱世之中,总会有人遭遇不幸,二人的落魄遭遇也代表了大唐的衰弱,遇李龟年,使杜甫心中干概万千,昔日名人也沦落于此,怎能叫人不叹世事无常。离别时正春风得意,再见时流露沧桑----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杜甫到达衡州后,遇天连降阴雨,他困在湘江的舟中无法前行,这时他的身体无法支撑到洛阳,而这时战乱依旧未息,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也就此落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