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故事】追求极致的苦与乐

 郢都故事 2023-08-10 发布于北京

【职场故事】追求极致的苦与乐

/图 张卫平

    “材料写的再好,如果第一页上就有明显的错别字,或者装订时不注意,钉书针钉歪钉斜了,就会前功尽弃。

  那年,一位新来的“老大”上任后,第一次在与办公室系统全体工作人员见面时,讲了上述这段话,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那么,送给领导的材料,钉书针应怎么钉呢?”的确,看似简单的问题,严格要求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这位领导,是学者型官员,学历博士,职称教授,也是本级历任“老大”中,唯一会用不同颜色的笔认真修改送审文稿,甚至修改标点符号的领导。可见,至少在文字工作方面,他是追求极致的。

  当然,我也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不然,也不会一连“服务”了六七任主要领导,当了近十年的“文字总管”和发言人,却硬是“走”不出大院,却看到自己送出去的部下超越了自己,成为了真正的领导。

  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追求极致的自己,深得领导的信任与不舍。结果,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自己的位置就是动不了窝,硬是被死死地钉在了“文字总管”的位置上,以致于自己退休多年了,本级不再有人的分工中有“主管文字工作”,本人的这一分工,似乎成为了了机关里的“绝唱”。显而易见,这个分工是因人而异的。后来,本人分工中的“文字工作”,在后来的相关领导那里,就只剩下“文书”了“文字”与“文书”,一字之差,涵盖的范围就有着极大的差别。比如,某位分管的科室里有“文书科”,分管的工作有“文书”。但这个“文书”,仅仅只是文字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公文,虽然仍然非常非常的重要,但不再包括所有的文字工作。

  记得那年,让我分管“文字工作时”,我曾对上级“老大”、常务副和本级主要领导非常慎重地表了一个态,“感谢领导的信任!我不敢说从我手里签发出去的所有文稿,没有一个错别字,但我保证不会因为文件里出的错误而让领导当被告”。这个承诺,我问心无愧。因为,我做到了!

  其实,每一位领导,都有自己的喜好、习惯和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对办公室起草的文稿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一个新的领导到来,只要有三四个月时间的接触,基本上就能弄清这个领导的风格与习惯。

  其实,我在担任主任后,就很少再亲笔写稿了。主要就是吹吹思路,审审提纲,然后对完成的文稿进行最后的把关。由于有了前面的过程,文稿经过分管副主任审核送到我这里后,基本上就不会有大的改动了,但我一般还是会认真地看上三四遍。以致于形成了惯性思维,哪怕退休多年,如今一看到文稿,就会习惯性地拿过一支笔来。可以比较自豪地说,只要我认真审改过的文稿,到了“老大”那里都会很顺利地通过。

  当然,极个别特殊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凡是送审的文稿“老大”审改后,我们都会再认真地看看修改过的地方。后来,我在分管“文字工作”时,也曾多次对涉及到的科长们说,领导审改过的文稿,不能完全“笑纳”,一定要再认真地看一看,因为领导在审改中有时也可能会出现笔误。

  那一次,我们发现“老大”改过的地方,用的一个词似乎有问题,便按照我们的理解改了过来,然后再送给“老大”。结果,这一稿,“老大”仅仅只是改了这一个词,就退了回去。到底应不应该再改过来呢?为了慎重起见,我组织大家认认真真进行了一次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修改是正确的”。

  由于“老大”已经亲笔改过了两次,本着“事不过三”的原则,我没有直接在文稿上修改,而是带着大家讨论的意见去向“老大”当面说明。然而,“老大”听了大家的建议,非常平静地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并淡淡一笑,说明了原因。当然,“老大”的一席话,很快就说服了我。他说,“我知道你们在起草文稿时,总是力求站在主要领导的层面来考虑。但是,你们毕竟不是'老大’。所以,对这个词的理解还是不到位,还得按我的意思改过来”。

  在服务每一位新来的“老大”期间,我们的业务学习,几乎都会用较多的时间来研究、讨论“老大”修改过的文稿,从中分折领导的所思所想与语言习惯。后来,只要我改动过的文稿,几乎就没有一次退回来的。

  不过,后来却出了一次状况。这次情况说明,我与“老大”在文稿的起草上,都是追求极致的人。那次,得了重感冒,发着高烧,但有三份文稿要得比较急,我便在机关医务室里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改着稿。我改过一份材料后,头痛得实在太利害了,便对另两份文稿比较粗略地看了看,觉得问题不大,就让人送给了“老大”。然而,当晚12点多钟,“老大”打来电话询问文稿之事,我实话实说。结果,“老大”说,“我就是觉得有两个材料你没有看。看来,明天你还是再辛苦辛苦”“老大”的眼睛非常“毒”,他一看,就知道哪篇文稿是我修改过了的。

  第二天,我只好继续在医务室边打点滴边看稿。其实,这两篇文稿的质量蛮高,只是有个别地方的文字不符合“老大”的语言习惯。“老大”可能觉得,我如果看过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才给我打了电话,退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好强打起精神,认真地看了两遍,改了一二十个字。再送过去,就顺利地通过了。

  “文章不妨千遍磨!要做,就做最好的自己。

  我当然知道,追求极致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只要能做到极致,就不可能会发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比如,自己过去在部队当报道组长和新闻干事时,所写的每一篇稿件,都是竭尽全力做到角度新颖,标题、导语、结构与众不同,文字语言有自己的特色。那时,只要是自己比较满意的稿件,发出去后基本上都能猜到会刊登在《解放军报》或《战斗报》(后来武汉军区撤销后就是《战士报》)的哪个版面上,有多大的篇幅。有些稿件,我还会配上短评或编者按。甚至,有时写了一篇小小说或散文,还会请科里的同事用书法题写标题,创作题图或插图。发到报社后,编辑大多会按照我们的设想一并刊登出来。

  老人家曾经说过,“我们要相信群众相信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的确,我们在工作中追求极致,领导和群众都看在眼里,常常都会高看一眼。比如,我做发言人时也是这如此,以至于已经退休上十年了,仍还常常有人问我,“你退休后,是不是就没有发言人了呢

  可见,“哥虽已经退出了江湖,可江湖上仍然还有哥的传说”!这,也许就是自己几十年来一直追求极致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