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去世前一年,终于写出不像王羲之的行书,没人再敢说他字俗!

 墨品书法网 2023-08-10 发布于北京

《元史》评价赵孟頫:“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然而这只是正史的评价。因为深得王羲之遗风,又要做天下的表率,赵孟頫的书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磨灭了自己强烈的个性表达,圆融秀逸,筋骨内含型的书风,也为他带来了“俗书”的质疑。

赵孟頫学书一生的最终目标,不是将自己的字写得和王羲之真假难辨,而是写得和王羲之不一样。在他晚年的这件行书《千字文》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件行书《千字文》写于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也就是赵孟頫去世的前一年。

熟悉赵孟頫书法的朋友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件行书《千字文》和他以往秀逸圆融的书法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这件作品被认为是赵孟頫最不像王羲之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他水平最高的一件作品。造成这一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像赵孟頫的行书《孝经》等作品,因为是敕书之作,是为天下人提供范本所写的;并且成书的时间相对较早,他的用笔、整体风格,都与王羲之别无二致。

创作这件行书《千字文》的时候,赵孟頫已经辞官归隐,行笔也再没有那么多的顾及,呈现出一任自然的意态,他在这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

第二个原因,是赵孟頫的书法经过几十年博采诸家的沉淀,已经达到了“得意忘形”的境界。

启功先生在谈论临帖的时候,曾经将我们的临摹分为务求形似、形神兼顾、得意忘形三个阶段。

其中“得意忘形”就是是博采诸家,将古人的书法精华融而化之以后,达到的意在笔先,从而能够自出机杼的境界。

比如这件行书《千字文》,如果要究其法度,其中每一笔都是“二王”法度,但此作文字结体相较于纯正的王书,结体要更加挺拔,笔画也要更加苍健老辣,这其中也有赵孟頫晚年融合了李邕书风的原因。

赵孟頫曾经说:“僕二十年来,写千字文以百数。”这件行书《千字文》就是他练习过成千上百遍之后,达到的临摹至高境界:无一笔像王羲之,而王羲之却无处不在。

从艺术高度上来说,此作苍健老辣,丝毫没有甜俗气,我们临写这件作品,不必担心写俗的问题;同时,它也为我们该如何临摹法帖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