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能想到游击战的思想雏形竟源于山大王的一句话

 昵称21405352 2023-08-10 发布于湖南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个字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毛主席总结出来的游击战精髓。这十六个字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还帮助过非洲和美洲的人们争取独立。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非洲的莫桑比克游击队就学习了毛泽东的著作学会了游击战,他们甚至还学会了建立根据地,组织人们搞生产支援前线,游击队的官兵也在战斗空隙帮助群众搞生产。

还有著名的游击专家切·格瓦拉,他对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这十六字真言奉为经典,他明确地告诉身边人,“这来自中国,来自毛泽东”。

图片

切·格瓦拉所著《游击战》

但您可能很难想象的到,这样一个伟大的战略思想其雏形竟源自一个山大王的一句“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毛主席游击战思想的形成过程。

01

正面打不过

一切还得从八七会议说起。党的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剥夺了陈独秀的最高领导权。

共产国际对右倾的严厉态度,使当时党内出现了“宁左勿右”的思潮。于是右倾之后,又出现了左倾。之后担任中央领导核心的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都是左倾,而且从一开始的左倾盲动到后来的左倾冒险,左的思路是越来越重。

在这样大环境的影响下,毛泽东奉中共中央的命令(此时是瞿秋白作为领导核心)前往湖南组织秋收起义。之所以选择毛泽东前往,是因为瞿秋白曾评价毛泽东是中国农民运动的“王”。

但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当时的领导人们头脑再怎么发热,再怎么认为“胜利在即”,同反动派之间的力量差距就在那摆着。一次次暴动的失败足以证明这一切。

毫不意外,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失利了。在联络暴动时,他还被民团抓住,差一点丢了性命,幸亏花几十块大洋买通了押解人员,中途借着一个水塘的掩护逃了出来,不然中国历史可能都要改写。

按照毛泽东的计划,秋收起义是先打平江、浏阳,然后分两路包抄长沙。从这个作战计划也不难看出,此时的毛泽东还是受大环境的影响,把进攻并夺取城市作为革命的唯一路径和终极目标。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在实际操作中,毛泽东很快发现敌人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开始了。进攻浏阳的部队先是攻打醴陵,才占领两天就在强敌的压迫下撤退;后又攻占浏阳城,但很快就陷入重围,不得不再次撤退。

进攻平江的那一路部队更难,还没攻城就有一个团发生了哗变,压根就没打成。

9月19日,两路部队撤回到了浏阳文家市,在这里讨论该何去何从。经过这短短10天的战斗,毛泽东率先冷静了下来,他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带领部队向萍乡方向转移,并最终选择了两省四县交接的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

可就这样一个被历史证明完全正确的选择却被当时的党中央定性为“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是“单纯的军事投机”。1927年11月9日在瞿秋白主持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对毛泽东这次的战略转移作出了处分:开除了毛泽东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身份。

更离谱的是,这次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事情,在七传八传之下,变成了开除毛泽东党籍。害得毛泽东当了一个多月的党外人士,无法担任任何党内职务,只得去当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师长。

阴差阳错之下,却逼出来一个军事家。

02

逼出来的军事家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消息不通畅。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11月9日决定开除毛泽东的候补委员,直到次年(1928年)的3月份才传到井冈山。

前来传递消息的是中共湖南特委的一个特派员。为防止被反动派发现,他随身没有带任何文件,只是口头传达了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的精神。

正是因为全靠口头传达,他把“开除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个处分给记错了,记成了“开除党籍”。结果毛泽东党内职务被一抹到底,只能去干师长了。

毛泽东曾说过:“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师长有点玄乎。”但说归说,在当“玄乎师长”的这段时间,毛泽东开始潜心钻研军事。

毛泽东非常爱读书,到哪里都是手不释卷。在井冈山革命期间,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让他的警卫员带着两个书篓。这其中他看得最多的两本,一本是《共产党宣言》,另一本是《孙子兵法》。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1928年5月,红军攻打茶陵县附近的一个乡村。这是时任国民党南京政府主席谭延闿的老家。在谭延闿的家中,毛泽东又获得了一套《三国演义》。虽然这部书毛泽东早就读过,但经过一系列革命斗争的洗礼之后,再来读这套书,毛泽东又有了新的体悟。

可以这么说,一本《孙子兵法》和一套《三国演义》就是毛泽东的自学成才的全部倚仗。

虽然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和热兵器时代完全不同,但其中所包含的军事思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在经历了秋收起义的失败之后,毛泽东迅速地冷静下来,开始正视“敌强我弱,敌多我少”的现实。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决不能与敌人硬碰硬,要想办法“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但到底怎样才能做到,毛泽东还没有一个头绪。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山大王,这个山大王的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这个山大王就是王佐的“师傅”朱聋子!

03

山大王与“打圈”

毛泽东的部队进入井冈山之前,那里已经有两股土匪势力,这两股势力正是袁文才和王佐。面对这两支土匪队伍,一些人主张直接消灭。毛泽东却主张还是以争取为主。

图片

井冈山会师(图片来自网络

毛泽东之所以出这样的主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带队伍来井冈山是打算长期经营的,得罪了这种地方势力,以后想扎根下来会阻碍重重。第二个原因更重要,毛泽东已经打听过了,这两股势力,虽然号称土匪,但主要针对的都是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颇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

毛泽东先是跟袁文才的一个故交好友接触,意外得知原来袁文才早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得知他现在与土豪打仗最缺的就是枪,于是一次性给了他100多支枪,袁文才也投桃报李送给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600个大洋。

后来,袁文才又主动邀请毛泽东派人帮他训练部队,几个月之后,袁文才的部队就顺利地接受改编加入了工农革命军。

王佐的加入则费了一番功夫。为了表示诚意,毛泽东在与他初次接触时就给了他70支枪,王佐也给了工农革命军5万担军粮。

但王佐始终对工农革命军抱有戒心,怕工农革命军把他吃掉,直到毛泽东派去的特派员何长工帮着他解决掉了他的一个土豪宿敌,他才心服口服,表示愿意加入毛泽东的队伍。

跟王佐一起过来的还有一个人,就是他的师傅朱聋子。

朱聋子原名朱孔阳,原来是湖南军阀部队里的一个连长,由于不满上级克扣军饷,就带了20多个人到井冈山落草为寇,战斗经验十分丰富。

有一次毛泽东和他闲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所谓打圈就是在山里打转转。以前他当土匪的时候就是这样。只要官军一来,他们撒丫子就跑,仗着路熟,哪儿林子深往哪儿钻,围着山绕几个圈就能把官军给甩掉了。

这句话给了毛泽东很大的启示。他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以弱胜强”的方法。他把朱聋子的话改了两个字:“要会打仗,要会打圈。”

他说:“打圈是个好经验。…避实就虚,歼灭敌人…等它的弱点暴露出来,就要抓得准,打得狠……”

1928年1月,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游击战的十二个字:“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再往后,毛泽东与朱德会师,恰好朱德也一直在研究游击战,两人于是在一起切磋起来。

到了1928年5月,江西前委扩大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至此,毛泽东填补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空白,成为了一位军事家。

04

实战检验

毛泽东提出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后,还有些人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这十六个字正是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

“敌进我退”好理解,就是朱聋子说的敌人来了,带他打圈。毛泽东还根据“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那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

下面的一句“敌驻我扰”则是来源于一次毛泽东与江西的反动势力的一次周旋。当时,毛泽东刚刚攻下遂川县城,江西的反动派们为了牵制毛泽东的工农红军,派了一个营攻占了红色政权的宁冈县新城。

毛泽东先是“分兵发动群众”,组织暴动队、赤卫队日夜骚扰驻扎在新城的反动派部队。因为群众动员工作做得好,只要反动派倾巢而动准备应战,这些骚扰部队立马在群众的帮助下,或隐藏或撤退,消失得无影无踪。

反动派们如果不应战,那就时不时地给他们来两次佯攻,放两记冷枪。主打的就是一个“车轮战”式的骚扰,让他们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

等到毛泽东处理完遂川县城的问题,带着主力返回时又调集部队“集中以应对敌人”。而此时宁冈新城的敌人早已风声鹤唳,不堪一击,瞬间被毛泽东击垮。

毛泽东把新城这一战总结为“敌驻我扰”和“敌疲我打”。没过多久,毛泽东就总结出了“十六字”方针,并且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次大的挑战。

1928年5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一场“三省会剿朱毛(红军)”的战斗拉开了序幕。正是这场战斗,充分印证了游击战思想的正确性。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围剿部队由三家组成:湖南的李朝芳、向成杰各带来一个师;粤军的范石生和胡凤章各带了一个师;江西的杨如轩和杨池生各带了一个师。

这样算下来,一共来了6个师,相比之下,井冈山只有3个师。我方压力之大显而易见。

在仔细分析了敌情之后,毛泽东认为粤军和湘军善战,江西的部队相对薄弱,应该是我们反围剿的重点。他还特地解释道:当地人有句俗话“没江西人不成买卖,没湖南人不成军队”,说明湖南人善战、江西人善商,我们就要柿子捡软的捏!

软柿子一号是杨如轩。他带着四个团气势汹汹地扑向永新县城。红军先是一招“敌进我退”,大大方方地把县城让给他们。然后派一支小部队且战且退,吸引着杨如轩的2个团出城追击。

这样,永新城内只剩下2个团。杨如轩一看自己所到之处,红军“望风而逃”,心中那个得意,居然坐在指挥部里听起了唱片。

正当杨如轩在城中嘚瑟的时候,红军真正的主力开始猛攻。杨如轩的部下数次向他报告红军在攻城,他却还沉浸在自己的辉煌战绩中,大发脾气斥骂部下,说他们胆小鬼,还告诉部下,那些攻城的只是红军的残部而已。

直到子弹都打到指挥部的房顶了,他才如梦初醒,狼狈逃出县城。

这一战,红军大获全胜,杨如轩逃窜之后又带着残部找到了杨池生,集结了两人的部队,再次扑向永新城,准备找红军决战一雪前耻。

这次是朱德亲自指挥战斗。战斗的开幕场景又是“敌进我退”,红军再一次且战且退,把敌军引到了龙源口,利用地形优势突然反击,再次全歼敌人一个团,打散了敌人两个团,杨池生本人也身负重伤。永新县城又回到了我们的手中。

这两人的失败,给湘军和粤军敲响了警钟,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红军的战斗力。权衡再三之后,他们很默契的一同退兵。

这两次战斗,正是毛泽东游击战思想在实战中的检验。其实我军后来的高速穿插,迂回包围战术其核心也是从游击战中变化而来。这种战术就是依靠高机动性,灵活多变的战术,找出敌人的破绽,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哪怕在总体上我军力量处于劣势,也可以通过不断的运动,寻找战机,通过穿插包围分割敌军,在局部形成优势,制造有利战机。

这种来去如风的战术,可以说是人类史上轻步兵的巅峰,在朝鲜战场,甚至让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都栽了跟头。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毛泽东的游击思想,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毛泽东真神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