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系列:血腥的废约路

 fairyfail 2023-08-10 发布于天津

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经告别大正时期,所谓的“大正民主”的终结也意味着日本告别“民主”政治,步入了又一个扩张阶段。

昭和初期,暗杀与阴谋肆虐,冲击着日本政坛。在经济危机和军国主义的推波助澜之下,日本军部彻底掌握政权,内阁形同虚设。

1936年,日本废除海军裁军条约,联合舰队磨刀霍霍之余,整个亚太地区一片阴霾。

——诸星咲夜  寄语

血腥昭和 初期:

日内瓦和伦敦两次裁军会议直接促成日本走向军国之路。

签署《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后发生的第一起事件是首相滨口雄幸遭遇暗杀,且仅仅发生在条约签署后的1930年11月14日。

图片

滨口雄幸

滨口虽逃过一死,内阁却由此混乱,有人将这起事件视为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一个起点。

暗杀的背后,则是《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的政治动荡。


敦会议之后,日本枢密院和内阁就对签订与否各执一词,最后由元老西园寺公望介入才得以平息争执并签署条约但分裂已经造成,军令部长加藤宽治、海相财部彪先后辞职,其后军令部还意图倒阁,经商藏相(藏相是日本财务大臣)遂划出3.74亿日元给海军,内阁批准这一提案之后,军令部的愤怒才得以暂时平息。

1931年9月18日,陆军再次“独走”,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在任首相若槻礼次郎尽管愤怒,但听闻可能发生政变后,不得不表示“同意出兵”。

图片

9月23日,内阁为这次军事行动拨款。

4个月后,一·二八事变爆发海军开始介入。

相对于陆军而言,海军自认为“稳重”,这与其大部分海军高官受过相对较高的教育密不可分,一·二八事变之后,海军激进派乘风扶摇直上。 

海外扩张势头加速,国内也动荡不安。日本民间和军界右翼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佛教法西斯组织“护法堂”和海军的部分激进派在1932年初制造了“血盟团事件”,先后刺杀了前藏相井上准之助以及支持犬养内阁的三井财阀头脑团琢磨。

图片

团琢磨

3月底,海军中尉中村义雄、古贺清治等意图刺杀首相,发动兵变。这年5月15日,76岁的首相犬养毅被刺身亡,但由于参与暴动的其余青壮派军官未能夺得警视厅、内大臣官邸和政友会本部等处,这次政变未遂。

但犬养毅之死,有如一股狂风骇浪,尽管在此一年前滨口雄幸也被刺杀,但是滨口已迫于军部压力卸任,犬养毅成了日本第一个被刺杀的在任首相。 

昭和天皇虽然黩武,但对举国震惊的五一五事件同样感到不安,他找来了仅剩的元老西园寺公望,向他表示继任首相之人须得拥护宪法,反对法西斯。

简单而言,便是由政党派而非军部之人组阁。但陆相向西园寺表示陆军将明确反对政党内阁。

这一情况下,若由政党组新内阁,则陆军大臣很有可能无人继任。 

迫于压力,也鉴于滨口雄幸和犬养毅之死,西园寺向裕仁推荐前海军大臣斋藤实担任首相,以组成“中间内阁”,既非政党内阁,亦非军部控制的内阁。

图片

斋藤

但军部的势力并未得到抑制,法西斯主义像熔岩似的开始上升,对新内阁不满的右翼人士依旧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 

1932年7月,日本警视厅组织了一起暗杀前首相若槻礼次郎的阴谋;8月,右翼组织“神兵队”策划刺杀首相斋藤实,所幸警视厅及时发现,才避免了惨案的发生。

次年7月,军部强硬派支持的右翼组织“大日本生产党”、“爱乡塾”等密谋刺杀所有的内阁重臣,并在政变成功后废黜甚至杀死昭和天皇,改由亲法西斯的雍仁亲王继任天皇。

图片

雍仁亲王

警视厅抓捕其中44名恐怖分子后,因属“皇室内务”,未敢处理,将他们全部释放。

另一方面,从犬养毅被刺之后到1945年,政党内阁再未出现,军部为所欲为,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及至骇人听闻的“二二六事件”的爆发,军部势力更大,内阁有如傀儡。 

图片

图片

电影名场面

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海军 :

国内暗杀肆虐,军部势力膨胀,相应的一个后果便是对外扩张的势头加快。

过20世纪20年代大正时期的“偃旗息鼓”后,日本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一为占领甚至灭亡中国,二为转嫁经济危机,掠夺财物。

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事变,再到七七事变,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不断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侵华行动。 

图片

在中国战场,日本陆军起主导作用,但海军同样不可忽略。在侵华战场,日本海军的作战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以舰载机轰炸中国各大城市。

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海陆军各有一飞行编队,侵华战争期间,中国战场南方的制空权基本被日本海军下辖的战机牢牢掌握。 

其二,从海上封锁中国。

在二战期间,驼峰航线的出现便是因受困于日本对中国的海上封锁不得不采取的输送物资方式,但日本海军对中国战场的海上封锁则在中日开战以后就已开始。 

图片

1932年2月,日本在中国战场布有第3舰队,该舰队下辖第1遣外舰队、第1驱逐队、第1航空战队、第3战队,另有一支陆战队。从一·二八事变到淞沪抗战,日本海军起的作用并不比陆军小,且战事也由此前日本海军率先挑起。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上海的日本侨民不断挑事。在挑起数次冲突后,1000多名日本侨民在1932年1月18日前往北四川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要求后者出兵“保护”途中在虬江路袭击华人商铺,骚乱扩大。 

图片

1932年1月21日,日本驻上海领事向上海领事吴铁城提出数条强硬要求,包括取缔和解散包括抗日救国会在内的上海一切反日团体和组织,以及上海市市长发公开道歉声明等。

图片

吴铁城

2月24日,日本联合舰队向上海增派海军陆战队,国民政府忍让避事,下令第十九路军在5日内从上海换防。 

1932年1月28日,冲突正式扩大,日本海军陆战队出兵2300人,沿北四川路行进,进占该路西侧地区,并和第十九路军在天通庵车站交战,一·二八事变爆发。 

次日,停驻黄浦江的日本“能登吕”水上飞机航母派遣战机轰炸闸北,不少平民被炸死。 

1月31日,日本向上海增派7000多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另有2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开拔上海。

但日本准备并不充分,加以未曾预料的抵抗,中日双方在上海会战一个多月。3月3日,日军自太仓、浏河登陆,第十九路军因腹背受敌,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中日政府最后在英美等国“调停”下,于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事变告一段落。

图片

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再次成为焦点。

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军的战机再次轰炸闸北,并派遣6000多名士兵登陆,日军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亲率日本海军陆战队向闸北进军,中日在闸北展开激战,淞泸抗战由此开始。

日本军舰聚拢淞沪,第11战队的旗舰“八重山”号率数艘炮舰自汉口撤往淞泸,另有6艘炮舰也从长江各口岸撤往上海,加以此前停驻上海的20多艘各式中小战舰和第1航空战队,已经足以控制淞沪外海。

当时日方援军未至,中国军队希望能在日本援兵抵达前将驻守上海的日军聚歼,但日军的舰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局。

日本联合舰队也迅速派出19艘战舰组成的编队支援上海战区,其中包括“陆奥”号、“长门”号两舰。8月23日,日本援军登陆吴淞、张华浜等处,在“长门”号、“陆奥”号的水上飞机支援下,进攻罗店等地。 

图片

开战以后,双方不断派遣援兵,日本海陆军参战人数达到22万余人,国民政府则投入了70余万人。

11月12日,淞泸陷落。 

在这次会战中,中方投入兵力不可谓不多,且尽为国民政府之精锐,但这并不足以取胜。日本海军的战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战争开始阶段,日本海军主要以航空兵进行作战。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本海军第2联合航空队进驻南京机场,与随后到来的第1航空队组成联合空袭部队。

1938年2月,日本海军达成协议,华北战区的航空作战任务由陆军航空兵负责,华南地区由海军负责,华中地区则由海陆军进行协同作战。此时期,日本海军航空兵在中国战场起的作用并不亚于陆军航空兵。 

1939年,徐州会战爆发。

图片

日本海军航空兵出动1800多架次飞机,投弹近千吨,彻底掌控着战区的制空权。 

1939年11月15日,随着中国战场的拉大,日本在华舰队进行整编,以及川古志郎大将为司令,分编为3个战区,即第1、第2、第3遣支舰队,分别负责中国中部、北部、南部战区。此外,还编有一**舰队直属队。

1940年5月起,日本海军战机加入汉口会战战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后来的主战战机——“零”式战机也在这次会战中亮相。

图片

9月13日,13架日机空袭重庆,开始崭露头角。

1941年,太平洋局势一触即发,日本海军航空兵开始回调。这年8月,日本海军航空兵全部撤回日本,为行将开始的太平洋战争做准备。 

日本海军对中国战区的封锁则是贯穿整个中日战争。

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沿海进行由南到北的海上封锁,切断中国对外海上交通线,这一战术从1937年8月淞沪抗战一发生便开始展开。8月25日,日本以“破坏海上交通线”的名义封锁淞泸海域。 

随着战线的拉长,日本加紧占领中国沿海港口以实现对中国的全面封锁。在1938年,日本先后占领连云港、厦门,以及广州、汕头等地。颇具代表性的是广东战役,日本发起这次作战的最重要目的便是切断从香港通往大陆的补给线,当时国民政府来自外界物资中有80%是通过香港转运的。 

图片

广东战役中,日本海军总计出动2艘重型巡洋舰、7艘轻型巡洋舰、20艘驱逐舰,另有飞机150架。除了协同作战外,日海军主要为登陆部队的运输船担任护航任务。

在战前,日本方面进行了2个多月的部署,组织了106艘舰船担任运输和护航航任务。

自广州等地陷落,日本在1939年开始以广州为基地向潮汕,以及广西南宁等地进攻,并封锁尚未占领的温州、福州等港口,封锁方式为布雷、沉船等。

1940年7月15日,新任日本驻华舰队司令长官岛田宣布禁止第三国船舶进出福州、杭州湾、象山浦等日军未占领的海域。

1941年,日本决定加大封锁,制订作战计划准备将以上各处占领,彻底断绝中国经过海运从外部得到物资,该计划被日本大本营定为“C计划”,具体如下:

切断香港到韶关的补给线

切断雷州地区的补给线

切断汕尾地区的补给线

攻占福州

攻占甲子港

图片

作战计划中,将以陆海军协同作战的方式进行,日本海军出动的兵力主要为第2遣*舰队。日本计划得以实现后,中国基本失去了从国外获取物资的海上通道。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海军开始逐渐撤出中国战场,但对中国的封锁依旧没有放松。

日本对中国的海上封锁,是造成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出兵缅甸的根本原因,目的是打通陆上交通线,保障滇缅公路的通行。

另一个后果是驼峰航线的出现。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已经参战的美国开始派遣飞机从空中飞越喜马拉雅山向中国投送物资。

图片

无论是远征军人缅还是驼峰航线的开辟,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策略,对整个中日战场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国民政府海军实力的微弱,中日并未发生成规模的海战,但日本海军的航空作战和海上封锁,起了足够关键的作用。 

废约求战:

在二二六事件之后,日本内阁有如军部傀儡。另一方面,对外扩张不断,日本犹如一头脱笼的猛虎,随时准备噬咬更多的人,当废除裁军条约后,这头猛虎彻底从牢笼里挣脱。 

如前所述,《五国公约》和《1930伦敦海军条约》的有效日期均为1936年12月31日,且当一国需要废约时,当提前两年告知缔约国。

对于裁军之约,日本军部早已不满,当海军中持稳健意见并担任首相的加藤友三郎去世后,海军“舰队派”开始起势,尤其是在得到海军元老东乡平八郎的支持后,逐渐占据了权力要位,海军中支持裁军条约并占据要职的山梨胜之进、谷口尚真等人纷纷遭贬。 

图片

谷口

新掌权的“少壮派”强硬分子,开始考虑撕毁《五国公约》。

1934年10月,日本外相向美国驻日大使格鲁表示将在年底要求废约。 

年底,时任海军少将的山本五十六出席伦敦

海军裁军会议预备会,山本心知日本国力和英美相比犹有不及,并不希望重启军备竞赛并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但日本国内废约的呼声已经无以压制。山本的目的仅有一个,那就是废约。 

对日本来说,5:5:3的吨位比实在有伤面子——尽管这个国家在50年前不过是三等国家,但狂热并且狂妄的日本军人,并不希望自己“低人一等”。

这年年底,即伦敦会议期间,在神户展开的“帝国在乡军人会”中,日本陆军第4师团松本参谋的话最能反映日本人的这种心理,他提出的数点废约理由中就有一条表示:日本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将来也不会打败仗。

(就是那个所谓的商人师团-大阪师团)

这足以说明日本“少壮派”军人的狂妄。 

1934年12月3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单方面废约的通告,12月29日,向美国递交该通告。

于是,1936年12月31日之后,《五国公约》和《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再无效用,各国开始进入无条约状态,军备竞赛的无底洞再次开始。 

当时日美英三国的海军吨位分别是70万吨、80万吨和100万吨。

条约有效期间内,尽管各国并未严格遵照约定裁军,但各国在限制期内并未展开海军军备竞赛,对日本来说,10多年间除了数艘改造的航空母舰,仅有“长门”级战列舰属新建,这是裁军的显著效果之一。

但当废约之后,各国开始疯狂造舰,尤其是日本,倾尽全力,秣马厉兵之下,也终于走向了战争的不归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