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毛主席亲自结束了票证制度——主席的工业化战略(二)

 大连北溟子 2023-08-11 发布于辽宁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前面讲到,经过反复思考衡量,建国初我国的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两条腿”(国家工业化、农村工业化)走路的方针,因受限于“一穷二白”的国情,又只能选择优先发展国家工业化重工业部分兼顾农、轻)。而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重工业,如钢铁、机械、化工、煤灰、化肥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多数人所了解并明白其艰辛过程,此处不再赘述,今天说一下轻工业的发展过程。

鉴于苏联的农轻重关系比例失衡造成的不良后果,毛主席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但国家太穷,花钱的地方又很多,面对“有些人”“哇哇叫”的指责,1953年9月12日,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上总结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照顾”。(摘自《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

要解决人民生活问题,又不可能大量投资,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建国初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轻工业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私营轻工企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引导个体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社。到1952年,我国轻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已经超过解放前历史的最高水平。

1956年开始对私营轻工业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使之成为全民所有;手工业个体户,在自愿互利原则下,在典型示范的启发下组织起来,成立合作小组、合作社、合作工厂,从而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五”(1953-1957年时期,我国建设了70多个如造纸、制糖、制盐为重点国家预算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工业项目,轻工业部系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3%,成绩显著……

若不是“五风”造成的恶果,在人口大量增长的新中国,是不会产生饿死人现象的(以后会讲这个问题)……

说到中国轻工业的发展,就绕不开毛主席的巨擘作品“四三方案”: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重工业、军事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防无虞;同时随着大庆、胜利等一批油田陆续开发,原油生产化纤的原料)有了剩余。在此情况下,毛主席立刻指出“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了”。

1972年初,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外交突飞猛进。而此时西方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趁此良机,毛主席批准了从美、德、法、日等国家引进总价值43亿美元成套设备的方案,这就是“43方案”。后来又追加到5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

这是继五十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技术项目引进。具体操作原则如下: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学习与独创相结合;有进有出进出平衡;新旧结合,节约外汇;当前长远兼顾;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陆。”

这些引进的轻工项目到1982年全部建成投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

仅1980年,在部分化肥厂投产的情况下,每年就增产粮食500多亿斤;化肥厂全部建成后,保证了粮食的全面供给;而化纤设备生产的合成纤维,让布匹直接变成了应有尽有。

长达30年的粮票、布票制度,宣告取消,中国人民终于不用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而且,此举还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其后扩大对外交流、发展经济建设进行了一次大演习。

伟大领袖毛泽东,泽被后世、泽被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