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我受用终生的3种思维方式

 圣龙领主 2023-08-11 发布于河北

大家好,我是岛主。

经常有书友和我抱怨,改变太难,总想努力做些什么,但要么没效果,要么就是坚持不下去。

我以前也有过这种烦恼,但开始做自媒体后,终于跨过了这个阻力。这其中,我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是思维方式。

就像查理·芒格所说:“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你的老年生活只会比年轻时更加幸福。”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想未来活的更精彩,更成功,更有意义,那么首先要拥有正确的生活方式。

而决定生活方式的,是你的思维方式。

人与人的差距,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同造就的。

在我的成长路上,至今为止,有3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对我帮助很大,今天这篇文章分享给你。

相信这些思维方式,也能对你有些启发。

『01 滞后思维』

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努力了,就能马上得到显著的成果,而是会有滞后效应,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在某个时刻,瞬间放大。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意识不到滞后效应的存在,不相信自己最后能取得成果,所以很快就放弃了。

很多读者对我说,真佩服你老陈,每天坚持读书,还能输出长书评。为什么自己总坚持不了呢?

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没人点赞,就不想继续写了。发了几篇公众号,粉丝还是那么少,就没有动力发了。这其实就是没有意识到滞后效应的存在。

我有时候写书评,写的很长,有五六千字,有朋友劝我,别写这么长,没几个人能看得完。

我却不是很在意,因为我不在乎一时的阅读量和点赞,我这个人很固执,很喜欢做一些看起来很笨的事情。

这么做并不是一无是处,当我习惯了写长文,再写短文的时候就会显得格外轻松。

而且每一篇长书评,都会让我对一本书理解的更深刻,这是为以后做积累。

有些事,短期来看很糟糕,但拉长时间看,会给你带来更多价值。

所以,我们要学会看之后再之后的结果,你吃了很多糖,之后的结果是很开心,再之后的结果呢?你长肉了,变胖了。

你去跑了5公里,之后的结果是很累,再之后的结果呢?你变得健康了。

如果你只关注到短期没效果,努力了一半就放弃,那么,创作出好作品、获得称赞、变得更健康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总之,要更关注长期表现,不焦虑一时的成败,就像《成为学习高手》中说的:

“我们每个人就像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不同人开花结果的时间都不同,我们需要的是关注长期表现。

只要你是一个不断奋进、不断超越的人,不放弃、不抛弃,总有一个时刻,全宇宙会联合起来把好运气送给你。”

『02 进步思维』

我们做一件事,关键要能看到进步,进步才是最强大的驱动力。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喜欢事情往积极的方面发展。

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被试将手放在冰水中一段时间,有两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并取出,另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然后再在逐渐变得不那么冰的冷水中放30秒再取出。

绝大多数人认为第二种选择更为不那么痛苦。然而从经历的“客观”痛苦上讲,很明显第二种情况下人要受更多的罪。

但是那种“情形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可以带来明显的正面情绪,于是第二种情况下的主观痛苦要小于第一种情况。

进步就是给我们带来这种积极的感觉,通过提供不断的进展,让我们意识到事情正在朝向完成不断迈进,这种正面趋势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能够进一步激励我们把事情执行到底。

在《习惯的力量》中也提到:“小成功是细微优势的稳定运用,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

小成功能够带来改造性的变化,因为它能够将细微的优势转变为一种模式,让人们相信更大的胜利即将到来。”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如何变得爱读书、爱学习、爱写作的呢?

一开始是自己想要变好,想要进步,所以开始读书学习。

一段时间后,我的认知得到了拓展,思维获得了升级,能力获得提升,这时候我感受到了心智成长的乐趣,这种进步的快乐,推动我继续学习。

除此之外,我开始模仿他人,把学习成果输出,然后又得到了外在的反馈。

比如我看完一本书,写了一篇书评,在公众号发布得到几百个关注;写了一段读后感,分享到朋友圈,获得几十个点赞;或者直播讲书,滔滔不绝,信手拈来,获得书友的好评……

这样我就更有动力去读新的书,然后继续分享,获得外界的反馈,而外界的反馈又继续促进继续行动。

不管是心智成长,还是他人反馈,这两种情况都是不断的小成功,与学习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循环持续的关系,给我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但大部分人的问题可能是,感受不到这种小成功。

前两天还有一个书友给我留言,说自己每天做了很多事,很自律、很努力,但一天结束,没有任何开心的感觉。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老陈提供几个小方法。

1)要学会降低期待

我们大多数烦恼都来自于对自己或他人过高的期待。

不信的话,你可以觉察一下自己的焦虑情绪,你会发现,原因无非是你对自己当下的期待超出了实际能力。

不和别人比较,你们底蕴不同,阶段不同,比较只是徒增烦恼。

当你把期待降低,把欲望关闭,你最大的变化是,不再自责了,不再否定自己,你坦然接受现状,也不在乎一时一刻的得失。

这样的心态,反而能让你感受到自己那些小小的进步。

2)找到科学的方法

一个人要想变好,不仅要有强烈的愿望,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大部分人的问题是,只有强烈的愿望,没有科学的方法。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旦遇到问题,人们的大脑很容易宕机,要么只会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老方法,要么陷入畏难情绪,不断内耗。

关键要养成新的思维通路,遇到问题了,要立刻跳出来,通过读书、思考、请教高人,把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之后解决问题的“小成功”和动力就会到来。

就像周岭老师在《认知驱动》中所说:“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

知晓了原理机制,我们自然也就有了具体的方法论,这会实实在在地增强我们做成这件事的信心,因此,行动、持续行动并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3)做一个进度条

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等待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如果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会达到100%就会有一个粗略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剂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事情总会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

我做任何事都会加一个进度条,比如读45/102本书,第28/100次冥想,第280/500公里跑步。

每一次进度增加,都是一次小成功,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进度条的每一次变化,也都会产生新的刺激,不会让我们陷入麻木。

这个方法效果真的很好,推荐你试一试。

『03 输出思维』

几乎所有优秀的人都拥有输出思维,有的人写作,有的人演讲。

因为输出能促进深度思考,在某一个领域持续输出,才会让你认知更深刻,更快成为专家,在这个领域搭建起知识体系。

我自己的改变也是从输出开始,以前读书不写作,读完感觉很爽,但过几天就忘的一干二净了。开始写作后,才真正吸收知识,还经常有这种感受:原来作者想要表达是这种意思!

这说明,之前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刘未鹏在《暗时间》里也提到过:要学习一个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写下来,并常常拿出来翻看。

在写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进入到理性分析模块,进一步检验和推理那些道理,我们越是对一个道理审视的详细、深入、全面,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

从记忆加工的角度来说,这叫深度加工,带来的结果就是该记忆与更多的提取线索相关联,于是便能够在更多的场景下被唤醒。

很多人投入大量时间学习,但最终却没有明显进步,这是因为他们可能读书,只听课,而没有输出。

事实上,学习不只是视和听,还包括说、想、写、画。前者属于输入,后者属于输出。

如果我们只输入,阅读文字、看视频、听音频,学习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学习结果不能可视化,你就没办法确定自己到底有没有吸收、理解。

完整的学习还应该包括说、想、写、画,这是有结果的学习方式:说出来,语言就是结果;思考,答案就是结果;写下来,产出的文字就是结果;画图,思维导图或视觉笔记就是结果。

输出的学习方式要比只输入效果好很多,不仅能检验学习效果,还能提高知识留存率。

总之,如果你想学习更有效,思考更深刻,把一件事做的更好,甚至想要在职场上尽快脱颖而出,就要培养自己的输出思维。

输出一开始或许会有点难,但只要坚持过最初的困难期,以后的一切便是习惯成自然。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希望这3中思维方式,对你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