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阴谋与真相:一人死,一国亡

 冬不拉拉 2023-08-11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清末新军

01
清宣统三年(1912年)腊月初八,北京光明殿胡同,夕阳西下
在亲兵的护卫下,一辆马车在一处宅邸门口缓缓停下,随后从马车中走下一名身穿朝服的官员,如往常一样准备迈进家门。
这时,身后传来一个高亢的声音:赉臣!
官员一听有人呼喊自己的表字,于是停下脚步,下意识应了一声:“哪一个?”
回头但见一名身着戎装的青年军官,正微笑着向自己快步走来。
正当他仍在仔细辨认来人究竟是谁之际,忽然,青年军官从怀中掏出一物,只一瞬间便向自己掷来。
“轰!”
一枚炸弹发生剧烈爆炸,根本没给众人留下任何反应时间。
官员立刻受伤倒地,卫兵们同样多有死伤,现场一片狼藉。而刺客不巧刚好被飞溅的弹片击中头部,当场殒命。
官员看了眼已经倒在血泊之中没了动静的刺客,脸色阴沉地喃喃道:“他死了,我还没死。”
随后被卫兵和赶来的家人簇拥着送往医院。
得知官员遇刺后,清廷大为震动,隆裕太后更是心急如焚,陷入深深的惶恐之中。
只因为这名官员并非一般人物,而是此时清廷的肱股之臣——良弼。
图片

良弼

02
良弼姓爱新觉罗,一看姓氏就知道他是个宗室子弟。
然而,良弼虽出身皇族,但实际上却是个家道中落的落魄子弟。出生在成都的他自幼丧父,由母亲一手拉扯带大,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贫寒的家境也养成了良弼坚韧的性格,学习格外刻苦,与世人印象中的八旗纨绔子弟截然不同。
当时,在一次次被列强揍得满地找牙后,清廷也意识到必须要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新式军队以巩固统治,而成军就得先有相应的军事人才。
于是,清廷便开始选拔青年人才出国深造,期望他们学成后归国报效朝廷。不用说,旗人子弟自然是清廷最心仪的人选。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作为旗人子弟当中佼佼者的良弼漂洋过海东渡日本,两年后顺利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图片

青年时的良弼

​日本留学期间,良弼潜心钻研军事技术,卓有成效,更是在1903年编纂出版了一本军事理论书籍《参谋要略》。
肃亲王善耆访日时也慕名找到良弼,交谈后对他赞不绝口,将其视为宗室中的栋梁之才。
就连日本人也觉察到良弼是个优秀的皇族才俊,为人精明能干、克己奉公、生活简朴,认为他将来定是清国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但良弼越是出众,倾向革命的留学生群体对他的敌意也就越大。
革命派学生常常会将旗人学生贴在桌上的名字刮去一半,意为杀头。而良弼偏偏不为所动,相反还要在自己的辫子上系上一根黄带子,故意彰显自己宗室子弟的身份,因此双方势同水火,平日里相处也是剑拔弩张。
这种敌对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1903年末,清廷照会日本:“良弼以修学成绩良好,希望为任用归国。”清廷太需要可靠的人才来挽大厦之将倾。
于是,良弼回国了,而他也迎来了一生中最强大的对手——袁世凯。
图片

袁世凯

03
回国后,良弼即被任命为练兵处军学司监督。
这练兵处可是大有来头。练兵处自1903年设立以来便全权负责编练全国新军,是控制军队的要害部门。清廷对良弼这样的宗室精英极为重视,旨在重点栽培,来制衡已经失控的汉人军头们。
良弼要混军,自然绕不开当时已权倾朝野的袁世凯。
经过一番考察,袁世凯也发现良弼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认为“良弼志气不凡,然不入军队,恐造就不大”,遂让徐世昌安排良弼出任陆军第八标统带官,下基层锻练,希望借此拉拢良弼。
然而,良弼哪会领袁世凯的情,他心里早就认定袁世凯对清廷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结果,对于袁世凯安排的职务,良弼照干不误,但另一边,却又在暗中利用自己宗室的身份,不断游说皇族权贵们:“我们训练军队须打破北洋武备势力,应当找士官作班底,才能敌得过他(袁世凯)
在他的积极斡旋下,清廷从各地抽调留日士官进入练兵处,而良弼自然也成为了士官群体的领头人,开始与袁世凯的北洋系争夺军队控制权。
自己善意的橄榄枝并没有换来友好对待,袁世凯当然大为恼火。不仅如此,载沣、载涛、铁良、良弼等宗室子弟继续步步紧逼,将兵部改革为陆军部,进一步排挤北洋势力。
而这一切均由良弼在幕后操盘。
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后,摄政王载沣开始执政,宗室遂迫不及待地将袁世凯罢官去职,同时按照良弼的参谋理论设立军谘府(类似总参谋部),抓紧夺取军权。
袁世凯被一帮年轻人搞得极为狼狈,背地里破口大骂道:“年轻无知,目无元老,如此下去,国将不国。”
当良弼等人以为就此轻易斗倒袁世凯时,殊不知终归姜还是老的辣,很快,良弼就见识到了袁世凯的厉害,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面对滚滚而来的革命大潮,包括摄政王载沣在内的清廷高层忽然发现,朝廷竟指挥不动北洋新军,这可如何是好。
皇族内部一番激烈争论后,载沣不得不辞去摄政王的职务,宣布下野,同时,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
袁世凯虽“勉为其难”出山主持大局,但仍然出工不出力,对武力平叛不为所动。显然,袁世凯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力主与南方革命党议和,逼清帝退位。
眼看袁世凯这是趁人病,要人命啊,良弼第一个跳出来不干了。
我良弼反对!
对待革命党,良弼是坚决主战的。辛亥革命一爆发,良弼便主张立即调禁军南下平叛,自己更是主动请缨,但清廷并未允许。
袁世凯重新掌控局势后,开始牵着清廷的鼻子走,对隆裕太后等一众皇亲国戚威逼恫吓,试图诱导清帝主动退位。
而良弼并未死心,他观察局势,认为北方人心较为稳定,而南方革命也有调解的余地,“非绝对的无办法”。
宣统三年腊月初一,良弼挑头组建以载涛、铁良、溥伟、那彦图等宗室子弟为班底的宗社党,开始秘密谋划铲除袁世凯,阻挠清帝退位。宗社党甚至公开挑衅袁世凯,威胁他:“欲将我朝天下断送汉人,我辈绝不容忍,愿与阁下共归澌灭!”
图片

宗社党核心成员集体照

袁世凯由此下定决心,良弼此人断不可留。
就这样,袁世凯命人联络革命党,扬言南北和谈受阻,都是良弼在捣乱,必须除掉良弼。而革命党也早就看能力出众的良弼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乎,潜伏在京的革命党决定暗杀良弼,革命党人彭家珍主动接下这一任务,便有了文章开头行刺的一幕。
图片

刺杀良弼的革命党人彭家珍,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04
良弼遭炸弹袭击后,左腿伤势严重,随后在日资医院中截去左腿,伤情趋于稳定。
好友常顺先后两次探望良弼,看到良弼“精神较前为佳”。然而,三天后,良弼喝了一杯医院开出的止痛药酒,不一会儿病情就急剧恶化,当天即暴毙而亡,时年三十五岁。
良弼临死前曾哀叹道:“朝廷如果早听我的谏言,国事绝不会像现在这般败坏,我身为武官,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唯独不能死在疆场,真是不甘心啊。”
良弼一死,举朝哗然。
袁世凯确认良弼死讯后,开怀大笑道:“大事定矣!”而宗社党的亲贵们一看阻挡共和是要掉脑袋的,瞬间土崩瓦解,纷纷出京避祸。隆裕太后无依无靠,只得哭着哀求袁世凯派来逼宫的使者,但求保全自己和小皇帝溥仪的性命。
至此,清廷大势已去。
就在良弼死后十四天,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大清,亡了。
然而就算良弼仍在,仅凭其一己之力,难道就能保住大清吗?
时任国史馆总纂的史官恽毓鼎曾痛心疾首道:“看看这些皇室成员,竟找不出一个能够济世安民的人才,究竟是天时还是人事,一目了然。”
图片
大清皇帝的最后一道圣旨——《清帝退位诏书》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