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廷海晏堂签字退位 两千年封建统治寿终

 北京的骑士 2023-01-28 发布于北京

    清末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变革的时代,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出国留学、考察人士的耳闻目睹,使得清廷官员中的有识之士对英、美、日、德等国的责任内阁制度称赞不已。清廷立宪之前,他们倡导将君主的部分权力逐渐下移给内阁,主张实行渐变式的宪政改革,要求内阁对君主负责以及由内阁由总理大臣所主持,在尊重皇权的同时实行立宪改革。

图片

要求实行立宪改革的高清廷官员越来越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夏,驻日公使李盛铎首次向清廷奏请实行君主立宪,变更专制政体。他认为各国变法首先在于确立宪法大纲,以此作为立宪之基础。并鉴于国体、政体有所谓专制、民主之差别,所以他建议清廷于近处参考日本勃兴的原因,于远处为防止俄国对中国边疆的扰乱,应该毅然决然颁布立宪,明定国是,再逐渐改革。此外,他还要求督办政务大臣要参鉴欧美诸国政体之精华,以中国的具体情形为根本,参酌变通,商拟变革立宪的具体事宜。会办商约大臣盛宣怀也认为,西方各国政俗不同,所以存在着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种政治体制。基于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他便在比较西方各国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向清廷上奏道:较量国体,惟日、德与我相同,亦惟日、德之法于我适宜而可用也就是日本和德国在立宪的基础上保留了较多的君主专制的成分,十分契合清朝的现状。

  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使法国大臣孙宝琦上书政务处,请求清廷仿照英、德、日本之体制,决定将政体改为立宪制,应该将此决定宣布中外,借以团结民心,巩固国家根本。并根据英国的两院制进而建议将政务处改为上议院,都察院为下议院。同年,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清光绪年状元,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致函给袁世凯,劝他学习日本的伊藤博文,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促使清廷立宪,但当时袁世凯没有答应。云南巡抚林绍年在奏折中也提出改君主专制为立宪政体。从此,督抚就把政体的改革明确地纳入到了他们的议事日程之中。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与两江总督周馥以及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上奏,请求以12年为期,实行立宪政治,并遣派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紧接着,两广总督岑春煊也电请改革政体,实行宪政。

图片

任直隶总督时的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

  督抚等各地大员们的连续奏请,加深了清廷对宪政改革的重视,因为朝野上下,鉴于时局之危急,认为救亡的办法唯有赶紧实行立宪。他们认为全国舆论对此也是有利的,当时内外朝臣有无数的请旨奏章,民间又有报纸和文章为之鼓吹,全国上下都认为应该快速实行。

  当时云南巡抚林绍年还向清廷建言,以先定政体作为考察使臣之依据,并试图让清廷实行渐变式的改革,决定于适当的年份起改行立宪之法,使天下臣民在这段时期内探索适当的变革之法。

  同年冬,出使美国大臣梁诚、前出使法国大臣孙宝琦等联合其他驻外大臣联名上奏,以5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认为应该先宣布决定改革的宗旨,将立宪的纲要公诸于众,再行地方自治,最后再定集会、言论、出版的具体办法。

  为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716日(六月十四日),清廷便颁布上谕说: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但“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悉原委

      于是,清廷批准了袁世凯等的奏请,派出载泽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考察英、德、美、日等列国的宪政。同年1125日(十月二十九日)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曰:前经特简载泽等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着即派政务处王大臣设立考察政治馆,延揽通才,悉心研究,择各国政法之与中国治体相宜者,斟酌损益,纂订成书,随时呈进,侯旨裁定。从而设置了考察政治馆,专门负责考究宪政和法律制度。在考察的过程中,考察大臣结合其国情对宪政各国进行了较认真的比较。如在考察俄国政体的过程中,端方、戴鸿慈就中国宪政改革一事专门向俄国前首相维特进行了咨询。当时,维特认为中国必先定相关法律,然后才能准备立宪,大约总计要五十年的时间做准备。对此,戴鸿慈对先定法律表示赞同,但认为当今形势紧迫,准备的时间不能少,但是五十年的期限过于长。同时,考察大臣还对英、美、法、德、日等主要的宪政国进行了比较,最后确定以日本、德国立宪政体为其模板,进行宪政体制改革。

      宣统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不同于原清朝内阁,有了初步君主立宪的意思),5月8日清政府公布了第一届责任内阁的名单,其中老亲王奕劻出任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出任协理大臣。在整个内阁13名成员中,满族和蒙古族占9人(其中皇族5人),剩下4名汉人为徐世昌、外务大臣梁敦彦、学务大臣唐景崇和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且并非拥有最重要的实权。

图片

清廷第一个责任内阁(皇族内阁)成员

       这个名单一经公布就点燃了舆论,最典型的说法讲这是“皇族内阁”,清政府的权威性危机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在此之前革命还是属于低潮,清末新政吸引了大批的人才进入体制内,但此之后革命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如何理解这个关键节点?摄政王载沣到底是脑子哪根筋搭错了,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出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呢?

      载沣是个80后,1911年时只有28岁,是个满清少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得不说他是当时少数的具有国际视野并且有留洋经历的人。 1901年庚子国变后,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国家和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18岁的载沣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表现不卑不亢,深得国内外青睐。无疑,载沣是被慈禧太后选中的新一代满族勋贵,慈禧死后,改革的接力棒就交给了年轻的载沣手中。

图片

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时的载沣(时年18岁)

       很难说载沣就没有能力,亦或是延续传统的说法讲他昏庸,只是相比于慈禧太后他少了很多乾纲独断的勇气,在事后看来许多决策也有许多问题,比如这一次的皇族内阁。载沣为什么要把责任内阁塞进那么多皇族呢?

     首先,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内阁,而是一个过渡性内阁。既然过渡、又想要把接下来的君宪制度保质保量的完成,就要很大程度上继承原有的体制和旧臣。其次,既然所有民族一律平等,那为什么要限制皇族成员出任政府要职呢?最后,这几个大臣并非昏聩,而是久经宦海的老臣,尤其是奕劻已经为清政府服务了几十年。

      从客观上看来,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汉族督抚掌握朝权数十年的老臣,在清末十年尽数故去,而新一代的合适人才也出现了断层。当时朝野中适合当内阁总理的汉人,只剩下了袁世凯和岑春煊。但两人都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尤其是袁世凯还和载沣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总理大臣只能落在满族权贵手里。不少报纸和列强都猜测,第一届内阁总理应当是载泽(后出任度支大臣),不过袁世凯派盛宣怀到镇国公府说了一通,说什么第一届内阁总理大多短命,载泽还是出任第二届为好。所以奕劻作为次要人选入主内阁,本身就是朝野内外同意的。曾出国考察政治的载泽居中者问题出在内阁的其他成员上,尤其是陆军部大臣和海军部大臣最具争议。陆军部大臣荫昌根本就不懂军事,从没打过仗,只不过他有留德经历和参军生涯,和德皇关系够铁;海军大臣载洵更是无能,在留洋期间嫖娼误事,还是被萨镇冰(后来袁世凯内阁的海军大臣)拦了回来。在外界看来,这样的内阁无异于验证了孙中山等人的猜测,清政府好像真的不会把权利分享给新兴的中产阶层、满族权贵就是歧视汉人群体、更不会还政于民

  庆亲王内阁成立之日暨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58日),清廷还颁布了《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由于庆亲王内阁为中国历史上之始创,所以清政府宣称为慎重起见,未实行新《内阁官制》,仅是根据《内阁办事暂行章程》成立。而军事上的所有问题也不由内阁总理大臣负责,而是由军咨府大臣载涛负责。

图片

“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19111010日,南方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此后,南方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宣布独立,清政府的权威受到极大威胁。

       在这种危机时刻,清廷不得不再次将目光投向他们最不喜欢的一个人,就是北洋军新军的首脑袁世凯。

图片

武昌辛亥革命起义军

       处于风雨招摇中的清政府,此时显得格外虚弱,只能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袁世凯身上,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拯救垂危的清政府,在当时尴尬的境遇中,被迫决定启用袁世凯南下指挥北洋军消灭革命党。

       然而,重新掌权的袁世凯哪还有效力清政府的忠心?此时,他已开始悄悄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在革命党和清政府之间寻找平衡。

  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半月内,内陆18省中有14省宣告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清廷虽然不愿意实行共和,但奈何国库空虚,兵权都掌握在袁世凯的手中,所以清廷根本就无力和南方的临时政府开战。

  111日北洋军攻占汉口当天,清廷宣告皇族内阁解散,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1116日,袁世凯内阁成立,阁员多是他的党羽或朋友。他为了抓住中枢政权,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隆裕太后逼载沣交出了“监国摄政王”的大权,又由隆裕太后申明家法,使皇族权贵不得干预朝政。

  诡计多端的袁世凯一步一步地实施他的计划,他调冯国璋进京,接管了载涛控制的禁卫军,使得北洋军真正控制了京城和皇城,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成了傀儡。

图片

隆裕太后和宣统小皇帝(影视图片)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隆裕太后和满清贵族仍然不愿意让清帝逊位,因为一旦清帝逊位的话,他们这些人不仅再也享受不到特权,甚至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而袁世凯却急于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所以不断对隆裕太后进行威逼利诱。袁世凯发动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人轮流去恐吓隆裕太后,同时还用钱收买了满清贵族,通过他们来劝说隆裕太后。

       在中南海海晏堂,袁世凯对隆裕太后引经据典、软硬兼施:“太后呀,自古以来,任何国家朝代都是要灭亡的。那些亡国之君,其结局都是凄惨的,有的还惨不忍睹。”袁世凯说到这儿,看了看脸色煞白的隆裕太后,继续说道:“不过我们已经和南方军谈好,大清皇帝退位可以享受每年400万两银子的生活费,还能保留皇帝的尊号,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条件了。”

   隆裕太后已是涕泪涟涟,并哭泣起来。袁世凯接着说:“在谈判中,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到这个条件,不管怎么说,这是微臣的一片心意呀。”

  对于当时袁世凯劝说时的情景,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这样描述: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在袁世凯这样的眼泪攻势下,毫无权术的隆裕太后屈服了。只是她在和袁世凯讨论清帝退位之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时后,出现了一点不和谐的插曲。隆裕太后几乎答应了民国提出的所有条件,唯独对一件事情誓死反对,那就是民国每年支付给皇室的费用总额,当时袁世凯代表的民国主张是每年300万两,然而隆裕则坚持要求400万两,两人一时间僵持不下,气氛变得相当尴尬。不过最终签字确认的时候的确是400万两,具体隆裕和袁世凯如何讨价还价就不得而知了。

  袁世凯想到了皇族权贵中的铁良、良弼等宗社党人,这些清廷的死硬派是坚决主张拼到最后的。有他们在,战争无法避免。

  不过这时北京城发生了良弼被革命党人刺杀的大事,实实在在地帮了袁世凯大忙。

  良弼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积极报效朝廷,担任禁卫军第一统领。他不想就此善罢甘休,放任清朝就此消亡,于是与溥伟、铁良等人建立起一个民间组织机构“君主立宪维持会”,简称“宗社党”。其宗旨就是反对改革,核心是反对清帝退位。

       1912126革命党人彭家珍暗藏炸弹,在东华门大街行刺良弼。彭家珍(1888.04-1912.01),男,汉族,辛亥革命烈士。字席儒,四川金堂(今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年青时即受文天祥、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军事,又入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长。当时良弼已经回到自己的家门口,一颗炸弹在他身边响起,身受重伤左腿被截肢,但两天后还是不治身亡。

       良弼临死之前说,大清就要灭亡了,我也无力挽回了,杀我的人是个大英雄,杀死我,他们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

图片

被彭家声刺杀的良弼

图片

                                  牺牲的彭家珍烈士。

      彭家珍的行动成了加速了清廷的灭亡,那些爱财惜命的王公亲贵们纷纷逃离北京,无敢有异词者良弼的被刺身亡,也使得清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没有了!

      1912115日,孙中山曾明确表示:“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立即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袁世凯在得到南方的确切保证后、便集中全力进行“逼宫”。116日,袁首先联名内阁诸大臣辞职。接着他又指使段祺瑞等50名北洋将领于120日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强硬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并且警告清室杀身之祸,且在眼前

      到了最后关头,中南海海晏楼,隆裕太后与袁世凯在此见面。袁世凯这次没有威胁隆裕太后,反而全是奴才对主子的关心的话语。

      至此太后隆裕彻底屈服。130日,隆裕太后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决定让袁内阁准备宣布共和的诣旨。

      23日,清廷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商酌退位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于29日向袁送交了三个给予退位后的清皇帝、皇族、满蒙回藏等民族的待遇条件的文件。

图片

隆裕太后代清帝签署退位诏书图

      1912212隆裕太后在海晏堂代替年幼的溥仪在退位诏书上面签字,同日清廷颁布了退位诏书。

      清帝退位诏书:“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退位诏书只有短短的319字,但在这短短的三百多字里边,它的每一个字以及每一句话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时来说,影响非常之大。

      这个诏书的颁布,宣告了清朝在中国历史上276年历史的统治彻底终结。清朝的灭亡,也代表着在中国延续了2132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覆灭。

   隆裕下诏逊位后,她内心难安,没有多久就抑郁成病,1913年就去世了,终年只有46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