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散文】张红静:小隐隐于野

 长尾巴的城市 2023-08-11 发布于山东

小隐隐于野
张红静

我从一个大平原来到了山区。这里的山区已经成为县城开发区,发展为一个小小的城市。我居住的地方是山的最低段,楼的后面有一个湖。从传统住宅风水上来看,人们更喜欢湖在房子的前面,称为阳宅。我这里不算阳宅,但我喜欢这里的安静,像是隐居,哪怕忙里偷闲,只有一天。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又听到了蝉声与蛙鸣。湖边的树很茂盛,多是槐树,没有整齐的队列倒显得悠闲自在。有的树在水里,有的树长在岸上。长在水里的树,依着树还建了亭子和曲折的走廊。长在岸边的树,树与树之间长了叫不出名字的灌木,有的开了叫不出名字的小花。花朵少有淡雅含蓄,更多的热烈奔放,万绿丛中的一点颜色,每一朵都很妩媚。灌木丛中时时见到高于灌木或低下去的泰山石。这些石头没有名字,不引人注意却让人感到了踏实与厚重。如果没有了这些石头,我会感觉这个湖像是以前村里巨大的水坑。无名的石头更安静,让人想起隐居的贤人。

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可以隐居的地方了。只有蝉声提示我这里还算宁静。蝉的叫声响亮,可劲地叫,就像从来没有发声过一样。我喜欢这样的蝉声,只有临近树和水的地方才有这样的蝉声。我没做教师的时候也喜欢高歌,但做了多年之后嗓子坏了,走下讲台不愿意多说一句话。听歌听音乐代替了唱歌。只有音乐可以直达人的内心,也只有音乐可以使人浮躁的心安静下来。晚上也能听见蝉的叫声,同白天一样嘹亮。夜里不时看到手灯照的光柱穿梭在树林间,那是晚上寻蝉蜕的孩子。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寻蝉蜕的日子。我害怕吃蝉蜕,觉得那种动物很难入口,总感觉蝉蜕的爪子会在我口中抓挠,吃下去又会在我心里抓,于是从不知道那种滋味。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吃,我同他们一起玩的时候都是找褪下来的皮,据说可以卖了做药材。我小时候就很想找到赚钱的途径,积攒了一些皮,也不知道哪里可以收,最后都没有坚持下来,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我见过我朋友家里两大袋子知了皮,让我震惊不已,不知道能还多少钱呢?她也只是积攒而已,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卖。后来她长大了,开了店,做了生意人。我呢,还像小时候做事没有恒心,忙碌而平庸。

青蛙也是可劲地叫。仔细听听,那蛙声高低错落,每一声都不同,没有重复的。我儿子最喜欢口技,他模仿的蛙声非常逼真,尽管平时不爱说话,但大自然的声音他却能用口舌的声音表达出来。青蛙叫的时候一定都很快乐,吃饱喝足高歌一曲惬意的很呢!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古时隐居的名士大多是专注于研究学问或者对当时社会不满而不愿意出仕的人,也有魏晋时期为了自保而隐居的贤人。小隐者,他们选择耕田、打柴、贩卖、清谈。大隐者,他们身居闹市而做到清静无为。隐士一般被认为是消极避世没有兼济天下关注民生的人,殊不知隐士们更多的是坚持操守、不慕权势,守着良心的人。因善良而显得无能,因单纯而显得迂腐。他们没有功勋,没有财富,最后都成为乡野草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蛙鸣不再聒噪,强于那世间聒噪之人,青蛙的鼓起的腮帮也不见丑陋,胜过世间那些吹嘘拍马的喉舌,甚至青蛙凸起的眼睛也强于世间的势利之眼。有时觉得青蛙也很漂亮,很可爱。怪不得有人愿意养一只猫或狗独立居住也不愿意在卧榻之内让人安眠。萨特说,他人即是地狱。独处让人安静、让人思考、让人找到了自己的主体性。

只要是陌生的地方,我便觉得是在隐居。走在大街上你可以素面朝天,没有人认识你,没有人搭讪也不需要跟别人搭讪。萍水相逢的过客更像诠释我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人生。当我不说话的时候我觉得心里最为充实和踏实,这也许是人将自己置于自然中或者四处旅行的妙处吧!因为陌生而放松,因为自然的博大而感觉自己的渺小,个人烦恼也就不值一提了。

隐居的实质是回归和坚守。来自乡野又回到乡野,生而为人又回到人群。只是这里的人群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有攀比、嫉妒、嫌恶,没有利用、谄媚、诬陷。因为陌生,各自找回真正的自己,无比真实地活着。


编辑 张红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