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开国元帅,为何被毛主席称为“一条龙下凡”?

 brownk 2023-08-1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我是希锐。

看了下日历,2023年8月10日,农历六月廿四,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等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顾名思义,火把节,是一个跟“火”有关的节日,又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关于火把节的来由,有神话传说,有历史故事,典故很多,但,大差不差,多与民族压迫、阶级压迫、趋吉避凶有关,反映了人与困难作斗争时,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大无畏精神,如烈火一般的熊熊燃烧的斗志。

火把节,“狂欢”更多只是表象,内在所向传递表达的,则是以“火”为载体,试图涤荡燃尽这世间一切的丑恶与不公的夙愿。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人民群众对不平等的不懈反抗与斗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这,或许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根本的话题。

我之所以对火把节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它蕴含着的深刻含义,一方面,还因为,由它联想到了一段88年前的往事:

彝海结盟。

图片

1935年5月,历经千辛万苦,中央红军来到了四川大凉山冕宁城。

四渡赤水之后,虽暂时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但若不能尽快渡过大渡河,红军依旧面临被敌人合围的危险。

兵贵神速。

此时的红军,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走大路,二是走小路。

经过慎重考量,决定走小路,经过彝民聚居区,到达安顺场,渡过大渡河。

历代统治阶级对彝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加之国民党的煽风点火、四处造谣,红军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并非易事。

怎么办?

最直接有效,又不伤害民族团结的办法,就是做好宣传工作,派先遣队试试水先。

红军先遣队出发了,但,出师不利,工兵连的战士进山开路,却被彝民偷袭,衣服剥得精光 险些就要打起来。

危机关头,红军先遣队司令员没有慌乱,他镇静地说:

“越是这种时候 越要冷静,不能毛燥。国民党一定在彝民中做了许多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的事,彝民对我们还很不了解,要耐心做工作。”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位红军先遣队司令员,还应彝民沽鸡家首领小叶丹的邀请,未带武器,只携一名参谋赴约,此举弥天大勇,让小叶丹等人深感敬佩。

之后,又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小叶丹与这位红军先遣队司令结为兄弟,成功实现了民族团结,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转移空间和时间。

这不是这位司令员第一次化解红军的危机了,长征一路走来,智取遵义城,巧渡金沙江……都离不开他的军事指挥。

其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让毛主席都不禁发出感叹:

“他是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江的。”

认可极高。

如果说,毛主席是站在战略层面指导红军,突出重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那么,这位司令员,就是很好执行毛主席战略思想意图,又能随机应变、实事求是的典范。

这位既有原则,又有谋略的智勇双全的司令员是谁?

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川中名将、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

刘伯承。

图片


1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在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

他的祖上世代以农耕为业,也顺带做些打铁的小手艺。

本在湖北荆州府江陵县住着,却因交不起租佃土地的押金,生活难以为继,便居家带口,来到开县一处村庄定居,经过努力,逐渐成为当地的小康之家。

可是,旧社会中存在许多潜规则,一不留神,普通老百姓就被榨的精光。

刘伯承家也不例外。

等刘伯承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

幸运的是,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刘伯承有了上学的机会。

他天资聪颖,勤奋过人,顺利考上了新式小学、中学。

可天不遂人愿,父亲的早逝,让家里无力再支持刘伯承的学费,15岁的他早早辍学,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不仅要辛苦劳作,还要面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况。

一度甚至要打短工做些兼职来补贴家用,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或许,上中学那会儿,刘伯承还希望能够继续深造,将来为官,出人头地。

但,突如其来的变故,加之当时波谲云诡的历史大背景,让刘伯承清醒地认识到:

底层老百姓被欺压得厉害,想要真正改变命运,非革命不行。

一颗革命的种子,就这样悄然种在了刘伯承心里。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如一根导火索,彻底点燃了刘伯承心中的热望,埋在他心里的革命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

立下宏愿,刘伯承在四川毅然参加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学生军。

图片

同一时间段,远在湖南长沙,一位叫毛泽东的青年,也当了兵。

毛泽东当兵的时间不长,遂考去湖南一师学习,经历了几年的探索。

刘伯承则继续投身军界,驰骋疆场,以践行革命之志。

这两位年纪相仿的青年不会想到,多年以后,他俩会相遇。

虽有过意见不合,激烈争论,但最终还是走到一起,团结一致,共同为革命不懈奋斗,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军校期间,刘伯承不仅学业出众,个人品行还很端正,操持有度,恶习不沾,被许多同学敬称为“菩萨”。

1912年底,刘伯承以优异的成绩从军官学校毕业,便开始他漫漫的军旅生涯。

这一年,他只有20岁。

20岁的年纪,青春热血,但也难免书生意气。

回忆第一次作战时,刘伯承反思道:

“当时我是有勇无谋。只管一个人冲在前面,没有组织好一排人。已经和敌人接上火了,士兵还没有跟上来。这一仗没有打好。”


打了败仗不可怕,可怕的是,打了败仗后,不承认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而是一味地找些无关痛痒的理由。

人贵有自知之明。

许多人之所以平庸,除了资源出身问题,核心,其实就在于自身,不愿反思,不愿改变。

刘伯承并非如此。

他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很快,在下一次战斗中,一举突破敌方阵地,取得了战斗成功。因此晋升为连长,此时的他,才21岁。

这个年纪让我感到汗颜,我们现在不少21岁的年轻人,本该是积极奋斗的年纪,却总是宅着,逃避周遭的一切,这并不是一种太好的状态。

年轻人,就该有点年轻人的朝气。

这个不应以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轻易地转移。

说回到刘伯承。

成为连长后,他并未止步不前,而是陆续参与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立下不少战功,但也负伤多处。

最严重,要算右眼了。

那是1916年,攻打丰都县城一役,刘伯承奋勇当先,身先士卒,不巧两颗子弹击中头部,一颗擦伤颅顶,一颗则从右侧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

看着这段话,都觉得疼得厉害,何况亲身遭遇的刘伯承了。

更疼的,在后头。

为了不让自己的大脑神经受影响,刘伯承让医生给眼睛做手术时,不给自己上麻药。

在不上麻药的情况下,刘伯承的右眼被割了70多刀,却并未喊疼,让主刀的大夫肃然起敬。

有人赞叹:

“昔华佗之疗关羽也,服以全身麻醉之'麻沸散’,仅施刀于臂耳。(将军)非超关羽千百倍乎?”


这位军中的“菩萨”,年纪轻轻,意志便如坚钢,必为成大事之人。

后来的事实,也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

图片


2

1923年,参与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期间,刘伯承遇到了两个人。

他们都是川籍的共产主义者,一位是杨闇公,一位是吴玉章。

在他俩的影响下,刘伯承亲身感受到了工农运动的浩大声势,感受到了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力,并逐渐建立起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刘伯承认定,中国共产党是拯救中国的希望,他拒绝了老上级熊克武给出的高官厚禄,而是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蜕变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这一年,他34岁。

现在常说35岁危机,刘伯承那会儿,我想也有类似的窘境。但他宁可放弃晋升当官的“光明前途”,而是选择走上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奋斗终生。

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试问有几人能做到?

加入共产党后,刘伯承策划参与了泸顺起义、南昌起义,后又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学习军事。

他刻苦努力,很快便攻克了俄文关,先是在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又转到当时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和左权成了同学。

国外学习的紧张时光,并未让刘伯承忽略对国内局势的关注。

当他了解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了解到朱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正在进行的红色武装割据,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其中,早日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0年夏,刘伯承学成回国。

得益于丰富的实战经验、金光闪闪的国外留学经历,刘伯承被看成是“无产阶级的孙武”。

他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又组织了短期的军事训练班。

并翻译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政治工作条例》、《游击队怎样动作》等材料,大大促进了红军早期的建设。

图片


等刘伯承与毛泽东相遇时,已是1932年1月。

在交通员的护送下,刘伯承来到了中央苏区的首府——瑞金。

朱毛对刘的才华很认可,任命他为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开办二期训练班,粟裕也在其中。

为了办好学校,刘伯承付出了极大心血。

他不仅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进行有效的军事教学,还注重军事以外的学科素养提升,如政治、文化、文艺等。

他还指出,不应教条地、本本主义地全套搬用苏联红军的战斗经验和教材,反动军队的经验教材等,更要慎之又慎。

这些观点,跟毛主席大略是一致的。

但,或许是因为初来乍到,对毛主席不够了解,亦或是受限于当时党内激烈的争论,宁都会议,面对要不要保留毛泽东军事指挥权的问题,刘伯承投了反对票。

其实,刘伯承这一票并无恶意,更像是“随大流”,是对当时情况不甚完全了解所造成的。

后来,当他看着从苏联派来的洋顾问李德一次次的谜之操作,一次次将红军拉入绝境……经过深刻反思,终于意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高明之处。

之前投反对票,自己有些欠考虑,冲动了。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刘伯承转而开始坚定地支持和拥护毛主席的正确方针。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可以说是贯穿了刘帅一生的写照。

有什么样的争论,也只是理念的不合,并不像有些人搞阴谋诡计。

毛泽东未计前嫌,而是与刘伯承彼此支持,协同落实完成了许多军事指挥,让被错误路线折腾得奄奄一息的红军,绝处逢生。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本文开头提到的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

这些都是红军长征时期,毛主席军事战略思想与刘伯承等优秀指战员、红军战士之间的充分配合联动的杰作。

多方因素,缺一不可,促使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图片

抗战后,毛泽东对刘伯承继续委以重任。

他成了八路军129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搭班子。

刘与邓的名字,从此联系在了一起,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称他们的队伍,叫“刘邓大军”。

抗战时期,面对不可一世的日军,即便八路军装备并不精良,刘伯承却并没有感到丝毫畏惧。

他常对将士们说:

“勇是男儿头上的桂冠”、“无角绵羊受欺压,有蜇的黄蜂不可侮”。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说《亮剑》。

主人公李云龙有勇有谋,却有些“桀骜不驯”,但对老师长则是又敬又畏。

这里的老师长,就是刘伯承。

或许,李云龙对刘伯承的敬畏,一面,来源于他的人格品质、不凡经历、赫赫战功,一面,则是二人在精神层面,有着相似的共鸣。

简言之,便是亮剑精神。

小说里,作家都梁以李云龙的口吻写道:

“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啦。

咱独立团不当孬种,鬼子来一个小队咱亮剑,来一个大队也照样亮剑。”


图片


李云龙如此,刘伯承亦如此。

他指挥部队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反“九路围攻”、反十一路“扫荡”、参与指挥百团大战……

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并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展生产,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同时,还率领部队多次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来犯,成功保卫住了根据地的和平安定。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又被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与邓小平一道,指挥起大踏步的运动战。

从1946年8月到1947年5月,取得了一系列战役胜利,歼敌数十万,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

而后,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了。

这是解放战争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迈出这一步,是极其不容易的。

当时的刘邓大军,已经建立了根据地,武器资源等较为充足,突然说要到外线作战,其实并不容易,风险也很大。

但刘伯承等人知道,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是为了能够造成战略反攻的态势,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时不我待,狭路相逢勇者胜。

1947年8月7日傍晚时分,刘邓大军分三路南下,为了加快速度,轻装上阵,能扔的辎重全部扔掉。

虽一路难免有所损耗,被敌人围追堵截,经过黄泛区,但终是杀开了一条血路,在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下站稳脚跟,与其他展区紧密配合,造成了互为犄角、逐鹿中原的大好局面。

简言之就是,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进度。

毛主席对此次行动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

这其实,也是对刘伯承的高度认可。

这种认可,不仅仅是军事指挥才能,还有坚定的革命信仰、钢铁般的敢于亮剑的、如烈火一般熊熊燃烧的意志。

图片


跃进大别山后,刘伯承又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双堆集一役,彻底围歼了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打赢了淮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仗。

而后,刘伯承还陆续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大西南,剿灭了土匪,并为进军西藏,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可以说,革命战争年代的刘伯承,一路走来,不仅具有高超的军事理论素养,而且战功赫赫,被誉为“军神”,被毛主席说是“一条龙下凡”,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图片


3

建国后,刘伯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军事教育工作。

1950年底,他在南京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一些朋友觉得,身居高位,想必能够坐享其成吧。

并不一定,尤其是对老一辈的革命家来说。

学院刚建立,什么都没有,需要一点点筹备完善。刘帅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为我国的国防和军队教育和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妻子汪荣华心疼地回忆道:

“在我们共同生活的数十年中,我看到他这一时期的学习和工作是最辛苦的,身体也是最不好的。”


对于刘帅的辛苦与贡献,毛主席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

……

如果不是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风波,刘帅大概率还会在军界做出更多贡献。

但,事情总不能遂人愿。

由于党内急于求成的“左”的倾向滋长,刘伯承及其主办的军事学院成了众矢之的。

军事学院被说成是“教条主义的大本营”,许多相关的领导干部,被说成是“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受到批斗,甚至被打成“反党宗派集团”,开除党籍,清除出了军队。

不能说这些做法没有一定道理,只是,一旦过于上纲上线,很可能就变味儿了。

因为这次风波,刘伯承逐渐淡出了军界,晚年更多以“编外参谋”的姿态,给中央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虽然是第一位被打倒的开国元帅,早早淡出军界,但刘帅也因此避免遭遇了后来更大的政治风波,一直活到了80年代,94岁去世。

图片

回顾刘帅的一生,我觉得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早年投笔从戎,身经百战逐渐成为川中名将;

中年投身革命,指挥千军万马为新中国筑基;

晚年淡出军界,编外参谋为国为民操劳一生。

将军生于19世纪末,跨越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负过9次伤,右眼很早就因中弹而失明,但他依旧咬牙坚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坚守底线,家风优良,为中国革命事业,竭尽全力,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难怪毛主席多次称赞他:

“生不愿称王,死不愿封万户侯。伯承是共产党人的楷模。”

图片

对于赞誉,刘伯承的回应,十分谦虚,也代表了他对毛主席的高度认可,对自己一生的写照:

“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

如果一旦我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错就改,低调谦虚,这就是刘伯承元帅。

这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追求上进的人,好好学习。

知易行难,能够做到,并一以贯之,就是人中龙凤。

刘帅千古。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