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道为镜】《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三宝之光

 道德经学用 2023-08-12 发布于北京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道为镜:

在第六十六章中,老子讲圣人处下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本章中,则进一步揭示了天下不与之相争的原因,就在于圣人体道合德——道是天下最强大的力量,顺之必昌,逆之必亡。心中有道,展现出来就是玄德,玄德的特点可概述为三点,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就是《道德经》第六十七章的核心。

“慈”能作为三宝之首,是因为从慈入手是修行直入本源的奥秘所在。真正的“慈”是从清静、平等的那颗道心里诞生的,如果还有“我”,纵然有爱,但还没到大慈大悲。所谓大慈,指的是没有任何条件地爱护众生,不分亲疏远近,不分尊卑贵贱,不分爱恨恩怨。所谓大悲,指的是有道者对“万物与我为一”毫不怀疑,所以他对众生的悲喜感同身受,充满理解,时刻希望用自己的做到引领大家找回心中的正道。修慈有两个方法:首先,理解是最深的慈悲,要允许别人走自己的路。其次,清静是最真的慈悲,要放下自己所做的善行。真正的慈,不需要回报,不需要肯定,他只会自自然然去做该做的事,心中别无所求。

三宝中的第二宝是“俭”。俭,不仅是表面上物质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对内心贪欲的调服。所以,修“俭”的关键是清理内心的贪欲。这个“贪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在有形物质层面上贪多;另一个是在无形精神层面上自大。这两者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对此,老子开出了两个良方:第一“见素抱朴”;第二“少私寡欲”。所以,人若不贪,生命中就没有死地;人若不刻意图谋,一切都将自然而然。

“不敢为天下先”的“不敢”不是懦弱,而是敬畏规律;不是不能,而是身具大能。所以“不敢为天下先”是既有能为天下先的实力,又有不为天下先的心胸——他臣服于规律之下,不敢妄作非为,无事生非;同时,乐于先人后己,以让为终。“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愿担责,而是“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不是不肯出头,而是“善者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不是不能创新,而是始终“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其实“慈俭让”这三宝,既是修行的路径,也是我们真实的样子。人成为自己时才能最绽放,所以修“慈俭让”这三宝,我们将被内心涌现的温暖包围,这种快乐是任何享受都无法比拟的,因为我们与心中的大道连上了根。

特别说明:

上述文字、图片、内容中如涉及或有可能涉及他人权益保护的,请马上联系我们,我们将会立即审核,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予以纠正。

道德经学用

和谐身心,我的责任

和谐家庭,我的责任

和谐企业,我的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