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历史内幕纪实——飞机失事原因(完)

 兰州家长 2023-08-12 发布于甘肃
1-8历史内幕纪实——飞机失事原因(完)

林机毁人亡的消息传出后,曾引起外界猜测纷纭,流言四起。有的称飞机是被导弹击落,有的说飞机上发生过搏斗,等等。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呢?

蒙古方面认为,该机是在没有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由于自身不明的原因,进行紧急降落,试图用飞机腹部着陆失败,右翼撞地折断,引起爆炸燃烧。据蒙方提供的气象资料称,9月13日凌晨2时,肯特省依德尔默格县上空无风沙,无雾,只有2至4级的云,能见度为50公里。这就是说,飞机失事地点上空没有危险的气象情况,从而可以排除飞机因自然气象而失事的可能性。

使馆在向国内写的飞机失事报告中是这样分析的:从周围无高大目标,迫降场地选择合理,着陆点到燃烧区有几十米距离,以及死者躯干烧伤不重,无高空摔折等情况看,飞机不象是空中着火爆炸,而是着地后爆炸起火。

1972年5月,zhong yang专案组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飞机坠毁原因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飞机是有操纵地进行野外降落而没有成功破碎烧毁。

为什么说飞机是有操纵地进行降落呢?首先,降落场地是经过选择的。飞机本来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逃窜,而降落方向却是掉头由北向南。降落场是一片平坦的草地,降落条件较好。其次,飞行员做了野外降落的准备。从机翼残骸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已打开了前开缝翼,这是着陆前必须进行的操作,而这种飞机的前开缝翼是靠机械螺旋杆传动的,只有人工操纵才能打开,起落架轮毂完整,没有撞击和严重磨损的痕迹,主轮胎也良好,这说明驾驶员没有放下起落痕是飞机尾部着地滑行的痕迹。机上掉下的第一批部件是安装在尾部的中发动机底包皮和喷口等。地面无深沟,说明飞机不是大角度撞地或失速坠地,而是有操纵的着陆。再次,机上人员似都做了降落的准备。每具尸体腕上都无表,脚上没有鞋子,这是迫降前为避免冲撞扭伤而作的准备。

飞机降落为什么没有成功?首先是降落的动作不正确,没有做全,造成着陆速度过大。从残骸照片看,减速板没有打开,减小降落速度的反推力装置也没有使用,自然造成飞机着地时速度过快。这些工作程序在正常情况下应由副驾驶员完成,但该机因仓皇逃窜,未上副驾驶员。其次,三叉戟飞机是下单翼飞机,这种结构不利于野外降落,它的两翼安装在机身下部,机翼和机身腹部都有较大的油箱,在未放起落架着陆时,极易形成机翼、机腹同时着地,造成机翼折断,油箱破裂,引起燃烧。从飞机残骸照片和步测示意图看,左翼尖和中发动机喷口摔在一起,距飞机着陆点仅160米,整个机翼也在180米处折断。再次,降落地虽是地势较平坦的草原,但地面仍凸凹不平,这也是造成飞机降落后跳跃破碎的原因之一。

飞机残骸散布面积长约800米,宽为50米至200米,呈狭长梯形。据此分析,飞机是以较大速度先尾部着地,形成跳跃,然后两翼折断,机身呈圆筒状带惯性前冲,破碎解体,机上人员被甩出。在此过程中,油箱破裂,造成大面积燃烧。飞机被迫在野外降落的主要原因是燃料不够,难以继续飞行。根据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时间计算,飞机在坠毁前,油箱中只剩下2. 5吨左右的燃料,而其中一部分油还抽不上来,不能使用。这点油在低空飞行时,最多还能再飞20多分钟。加之飞机上没有领航员,地面也没有导航,又是夜间飞行,飞行员很难判断当时飞机的精确位置,这也促使他不得不作野外降落。当时,飞机距温都尔汗只有70公里。如果飞行员知道飞机的位置,去温都尔汗降落的油是够的。

可以肯定,该机不是空中爆炸。首先,地面有飞行滑行痕迹。其次,飞机残骸散布面呈狭长带状。若是空中爆炸,散布面就大多了,碎片可散布在距爆炸地点10公里以外。再次,若是空中起火,燃料会很快在空中燃烧撒掉,不会形成地面大面积集中燃烧。

该机也不是被击落的。飞机右翼根部那个直径约40厘米的大洞,曾令人怀疑是防空导弹击中的。但机翼的顶面并未穿透,而且洞孔形状不规则,边缘是向外翻,说明它是从内部爆炸冲击形成的。

是否象外电所传,飞机坠毁前机上发生过搏斗?根据对飞机坠毁现场和飞行残骸进行的技术研究,以及对尸体进行的法医鉴定,没有发生搏斗的痕迹。九具尸体都没有任何弹孔。几具尸体头部的血迹,是飞机爆炸时撞伤和急速甩出时摔伤所致。外电传林尸体有枪击的“蜂窝状窟窿”,纯属无稽之谈。

许文盖

摘自《历史内幕纪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