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头影测量 学头影测量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知道要把点定在哪儿。 头影测量是制定矫治计划的重要参考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还是医生。矫治计划中能考虑更多的因素则是更完美的,但也要讲究工作效率。 定点是一切头影测量的基础。 常用23个点,必须记住的点有十几个。(红字标注的点为重要的点,必须记住的) 头影测量常用分析方法: *Down analysis *Tweed analysis *Steiner analysis *Wylie analysis *Rickettes analysis NJMU analysis(南医大分析法) 国内牙医常用:南大派,北医派,四医大派,华西派,大同小异。头影测量那么多数据,非常有用的是有限的。对临床指导意义最大的,有用的数据掌握就够了。 先要记熟两件事儿: 1.头影测量中的各种定点都定在什么位置,代表什么意思。 2.各种角都代表什么意思,正常范围是多少。 1.鼻根点(N):位于沿额骨骨皮质影迹表面往下一小“缺口”。此即为鼻额缝阴影的最前端。这是前颅底部的标识点,是一条形态不规则的骨缝,在头影像上从后下往前上呈一条锯齿状的阴影,显示并不十分清楚。(N点比软组织鼻根点要高一些) 2.蝶鞍点(S):位于垂体窝,即蝶鞍影像的中心点。这是常用的一个颅部标识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位置较为稳定,因此是构成基准平面和很多测量项目的基准点,也常作为颅底重叠的原点。 3.耳点(P):外耳道阴影的最上点。这是构成框耳平面(FH平面)的标志点之一,在侧位头影像上常呈双重圆形后椭圆形阴影,定点时应该注意取双重影像上耳点的平均中点。注意区分外耳道影像,机械耳塞影像,内耳道影像。确定耳点也可依据耳点,眶点与髁顶部三者的解剖关系来帮助定点。眶耳平面(FH平面)高于髁顶部约1mm,其误差率仅1‰。(机械耳点) 定点:先找到Or点,与髁突最上点高1mm的位置连线,P点就在此条线上。 4.眶点(Or):眶下缘的最低点。这是构成框耳平面(FH平面)的标志点之一,由于左右眼眶并非处于头颅正中矢状平面上,两侧放大误差不一样,所以在x线头影侧位片上常呈双重影像,故需先仔细描迹眶侧缘和眶下缘,再分别确定左右两侧的框点,然后将两侧框点连线取中,即为标识点。确定眶点也可依据耳点,眶点与髁顶部三者的解剖关系来帮助定点。 5.上牙槽座点(A):前鼻棘点与上牙槽缘点间的骨部最凹点。以眶耳平面(FH平面)作为基准,作垂线与该部骨最凹处相切的切点,即为上牙槽座点。如果相切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切线,则取该相切的切线段的中点。上牙槽座区域骨质均较疏松,无致密骨皮质,故整个上牙槽座影迹模糊而难以辨认,描图人应仔细的从不同角度,不同亮度,读片的距离去辨认。 6.下牙槽座点(B):下牙槽缘点与髁前点的骨部最凹点。 定点方法: 1)下牙槽座点的定点应以眶耳平面(FH平面)为基准作垂线,该垂线与下牙槽缘点与髁前点间骨的凹状曲线相切的切点,即为下牙槽座点。 2)从下牙槽缘点向颏前部做切线的平行线,推移该平行线与骨的凹状曲线相切的切点,即为下牙槽座点。 7.颏前点(Pog):下颌颏部最前突点。常作为测量下颌前后位置和突度之用。 定点方法: 1)以眶耳平面(PH平面)为基准作垂线与颏部相切的切点。 2)高角病例,可以从下牙槽点向颏部做切线的切点,若切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切线,则取该段切线的中点。 8.颏下点(Me):下颌联合体(颏部)的最下点。构成下颌平面的重要标志,也可用于测量面部高度。 定点方法: 先画出与眶耳平面之平行线,再从下往上推移,其先与下颌联合体下缘相切的点即为颏下点。 9.颏顶点(Gn):颏前点与颏下点间骨连缘的中点。 定点方法: 1)由于两点间的距离不大,可以目测取中点。 2)Downs下颌平面与面平面交角平分线与颏部的交点为颏顶点。 3)Johnston以眶耳平面为基准,做垂线通过颏前点,作平行线通过颏下点的交角平分线与颏部的交点为颏顶点。 10.下颌角点(Go):下颌角的后下点。 定位方法: 1)Downs下颌平面升支后缘切线交角平分线与下颌角部的交角,即为下颌角点。(Go'只是一个引申的标志点,而非解剖标志点) 2)异常情况:下颌体下部向下隆起,无法通过颏下点向下颌角下缘作切线时,可从眶耳平面作45°角的边线与下颌角部相切的点。 11.髁突点(Co):髁突头的后上点。该点多用于测量下颌骨的总长度,应从颏顶点(Gn)向髁突头后上部作直线,在该直线前端作垂线。当垂线与髁突后上部相切,且垂足与切点相重合时,该直线从颏顶点到切点的距离即为下颌骨总长度,该切点即为髁突点。由于左右髁突常呈双影,找到后需要均分取中。 确定眶点,也可根据耳点,眶点与髁顶部三者的解剖关系来帮助定点。 12.上中切牙点(UI):最前位的上中牙切端。(有可能是11或21)左右中切牙因放大误差不一致,造成双重影时,应取最前突位上中切牙切断作为上切牙点,而不必均分取中。 13.上中切牙根尖点(UIA):上中切牙根尖点。因其影像常左右中切牙重叠,影像常较模糊,也不是取平均中点,而应取最前位之上中切牙根尖作为标志点。 14.下中切牙点(LI):最前位下中切牙的切端。取最前位的下中切牙之切端,而不是双重影像均分取中。 15.下中切牙根尖点(LIA):最前位下中切牙的根尖。因其影像常左右中切牙重叠,影像常较模糊,也不是取平均中点,而应取最前位之下中切牙根尖作为标志点。 16.前鼻棘点(ANS):前鼻棘的顶端,从鼻嵴沿着呈凹型的鼻切迹向前下行,与腭中呈前后向骨影迹或上牙槽弧形影迹前上部相交处,即为前鼻棘点。此点位于头颅正中矢状平面上,常作为确定腭平面的两个标志点之一。 17.鼻下点(Sn):鼻小柱与上唇的交点(软组织点) 18.上唇突点(UL):上唇的最突点。 19.上唇凹点(A'):鼻下点与上唇突点弧形连线的最凹点。(软组织点)以眶耳平面为水平基准平面,作垂线与最凹部相切之切点。(与鼻下点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20.下唇突点(LL):下唇的最前突点。 21.下唇凹点(B'):颏唇沟的最凹点。(软组织点)以眶耳平面为水平基准平面,作垂线与最凹部相切之切点。 22.软组织颏前点(Pog'):颏部软组织最前突点。建议以下唇最突部与软组织颏部切线的切点为软组织颏前点。 23.鼻顶点(Pm):鼻尖最前点。 Ms Align 爱美适隐形矫治中心 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分析 头颅骨分析(红色标注为重要的指标,必须掌握的) 1.SNA(')上颌骨性 SNA角:正常值(2.8±4.0) 由上牙槽座点(A.)至鼻根点(N.)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构成。反映上颌前部相对前颅底平面的前后位置关系,在生长过程中较恒定。当该角过大时,上颌相对前突,面部侧貌呈凸面型;反之上颌后缩,面部呈凹面型,此角也会受鼻根点和蝶鞍点位置变异影响。 2.SNB(')下颌骨性 SNB角:正常值(80.1±3.9) 有下牙槽座点(B.)至鼻根点(N.)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构成。反映下颌前部相对前颅底平面的前后位置关系。当该角过大时,下颌相对前颅底的位置前突,反之呈后缩。在生长过程中该角逐渐增大。在安氏二类下颌后缩病例的治疗中,应充分利用下颌的生长潜力,但在分析评价结果时,较难鉴别究竟是生长还是治疗作用所致,此角同样会受到鼻根点和蝶鞍点位置变异的影响。 3.ANB(')骨性分类 ANB角:正常值(2.7±2.0) 有上牙槽座点(A.)至鼻根点(N.)连线与鼻根点至下牙槽座点(B.)连线所构成的角。反映上,下颌之间以鼻根点为参照的前后向相互位置关系。当A点位于NB连线前时,该角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儿童时期较大,生长过程中随着SNB角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该角的正确性会受异常前颅底长的影响,而无法反映上,下颌的实际相互位置关系。 国内医生判定骨性几类的依据: 0.7<ANB<4.7 骨性一类 ANB>4.7 骨性二类 ANB<0.7 骨性三类 4.FMA(FH-MP)(')下颌平面角 正常值(31.3±5.0) 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下颌平面为通过颏下点向后与下颌角下缘的切线。反映了下颌体对中面部的关系,此角过大代表下颌体呈顺时针向下向后旋转,若无其他结构的补偿,则表现为前下面高大,下颌后缩,面部呈凸型;反之代表下颌体呈逆时针向上向前旋转,前下面过短,下颌前突。 5.S-Go/N-Me(%)后,前面高比 正常值(67.0±4.0) 后面高(S-Go)与前面高(N-Me)的百分比,这是一项重要指标,比单纯一项前面高或后面高,更能深刻的反映颅面部的畸形,若比值过大,表明下颌向前向上呈逆时针方向生长;反之表明下颌向下向后方向生长。 6.Y-Axis(S Gn-SN)(')Y轴角 正常值(68.5±4.2) 由蝶鞍点(S)至颏顶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所构成的前下交角。反映下颌颏部对前颅底平面的位置关系和面部高度。若该角过大,则下颌呈顺时针向下向后旋转;反之呈向上向前旋转。 牙𬌗分析 7.UI-NA(mm)上中切牙凸度 正常值(5.1±2.4) 上中切牙切端至NA连线的垂直距离。此线距代表上中切牙的凸度。 8.UI-NA(')上中切牙倾斜度 正常值(23±5) 上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延长线的上交角。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 9.UI-SN(')上中切牙角 正常值(105.7±6.3) 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后下交角,反映上中切牙相对前颅底的倾斜度,若该角过大,表示上中切牙唇向倾斜,如伴有位置前突,可内收上前牙。如单纯唇向倾斜,可加冠舌向转矩力。若该角过小,表示上中切牙内倾,可加冠唇向转矩力。(7,8,9相互验证) 10.LI-NB(mm)下中切牙凸度 正常值(6.7±2.1) 下中切牙切端至NB连续的垂直距离,此线距代表下中切牙的凸度。 11.LI-NB(')下中切牙倾斜度 正常值(30±6) 下中切牙长轴与NB连线之下交角。代表下中切牙的倾斜度。 12.IMPA(LI-MP)(')下中切牙角 正常值(92.6±7.0) 下中切牙长轴与Downs下颌平面之后上交角。反映下中切牙相对于下颌平面的倾斜度。若该角过大,表示下中切牙唇向倾斜,反之则表示下中切牙舌倾。(10,11,12相互验证) 13.UI-LI(')上下中切牙角(是否拔牙的重要参考) 正常值(125.4±7.9) 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后交角,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凸度。该角越大,上下中切牙的凸度越小;反之凸度就越大,影响该角大小的因素不仅有上,下中切牙的倾斜度,还有下颌平面的倾斜度。 14.覆盖OB(mm)水平向距离 正常值(0.0~3.0mm) 上,下前牙切端的水平距离,是前后位置关系。 根据距离分三度。 3~5mm是Ⅰ度, 5~7mm是Ⅱ度, 大于7mm是Ⅲ度。 15.覆颌OJ(mm)垂直向距离 正常值(0.0~3.0mm) 上,下切牙切端的垂直距离,是指上,下两牙的切端盖住程度。上前牙盖过下前牙唇面不超过1/3。 根据盖住程度分三度: Ⅰ度,1/3~1/2 Ⅱ度,1/2~2/3 Ⅲ度,上颌切牙切缘盖过下颌下牙切缘。 面部分析TVL线 16.TVL-UL 正常值(4.8±1.5mm) 17.TVL-LL 正常值(3.1±2.6mm) 18.TVL-Pog' 正常值(-6.0±2.8mm) 19.TVL-A' 正常值(-0.9±0.8mm) 20.TVL-B' 正常值(-7.2±2.4mm) E线:软组织的鼻尖点与软组织的颏前点的连线。 21.UL-E 正常值(-1.0±2mm) 22.LL-E 正常值(0.0±2.0mm) 面部拍摄要求:面部肌肉要在一个放松的状态,FH平面与地面平行。 上下唇的最突点分别与E线之间的距离来看患者的嘴唇是否是突的。 |
|